第480章 有人找到方明華邀請他做宣傳
你?
方明華和趙紅軍看著目光有些驚訝。
張建林解釋道:「其實,學校爛到那個樣子,我看到心裡也不舒服,這兩年呢,我忙出忙進多少也賺了點,這次你們捐助,我也捐點,省得我叔老說我沒有黨員覺悟。」
「好事啊,過兩天市縣兩級要在村上舉行一個捐贈儀式,你也參加!」趙紅軍說道。
「算了,算了。」張建林趕緊說道:「我就捐那一點,就別讓別人知道。」
「1000塊不少了,再說,你這可是勞動致富後為家鄉做貢獻!縣上肯定會宣傳的。」方明華笑道。
三天之後,板凳村的小學操場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板凳村新小學捐資儀式在這裡舉行。
白音省市縣各級領導坐在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台下是板凳村村民以及小學生。
先是領導發言,然後三位捐資者走上臨時搭建的主席台,由三名抹著紅臉蛋的少先隊員給他們三人分別戴上紅領巾。
三人也是精神抖擻,特別是張建林,為了這參加這次典禮儀式,特意大縣城買了了一身藍色西裝,還打著紅領帶。
緊接著三位捐資者發言,趙紅軍首先發言,先是深情回憶這片自己曾經插隊過的地方,然後從企業家的角度闡述我們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效益,做一些造福於民的事回饋社會。
張建林則是讚揚黨的政策好,現在勤勞致富,不僅要個人富而且還要大家富,不僅把自己家的房子建的好,而且還要努力改變自己生活的這塊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
方明華是最後一個發言的。
他倒是沒多提捐贈的事,而且提到鄉村教育。
「我們不僅要關注農村校舍等基礎設施,關註失學兒童,還要關注像板凳村小學張學文老師這樣的生存狀況!而且像這張老師這樣的情況在白音全國範圍來說並不是少數,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奉獻給了鄉村教育,是他們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脊樑!」
台上台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和學生們坐在一起的張學文並沒有跟著鼓掌,默默聽著,眼眶卻有些紅了。
整個捐贈儀式由白音電視台現場攝影,很快製做成了新聞在市電視台報導,又被省電視台轉播以及一些國內紙媒轉發。
企業、個人捐贈建立小學這在甘省還是第一次,立刻引起國內一家基金會的注意。
燕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老徐,你看看這條消息。」一個中年男人拿著一張報紙興沖沖敲開時任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廣的辦公室。
徐永廣接過來一看,是昨天的《光明日報》,上面刊登了甘省白音市某地有人資助修建農村小學的新聞。
「修建小學?這想法和咱們不謀而合啊,老於。」徐永廣眼睛頓時亮了。
這裡面有個社會背景。
1988年,我國頒布了《基金會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基金會的立法。該管理辦法第一次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基金會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
中國青年基金會應運而生。
基會成立後,做什麼類型的公益項目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們的目光很快關注到貧困農村學生失學問題。
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
1986年,團中央派人在桂省柳州地區進行了兩個月的調查,經調查發現,「某個瑤族自治縣的普通村莊,全村人2000多人,解放後沒有出過一名初中生,輟學率達90%以上。」
救助貧困地區失學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當然開展這項工作,需要宣傳讓更多人知道。
可基金會成立,資金只有區區十萬元,政府不撥一分錢要全部自籌,工作開展起來步履維艱。
報紙上這則新聞,不就最好機會嗎?
「這個方明華,是不是就是秦省作協副主席?剛剛卸任《延河》雜誌社主編?」徐永廣看著報紙上的照片問道。
「對,就是他!我打聽過。」老於說道。
老於叫於海龍,他笑著說道:「報紙上只報導方明華是秦省一名作家,並沒有提他的職務,估計是方明華不想那麼高調。」
「那我們就找他,希望能跟咱們合作,以這次捐助為契機,宣傳宣傳咱們馬上就要開展的這個基金項目他可是名人嘍。」徐永廣笑道。
「那好,我馬上去一趟甘省。」
「那就辛苦你一趟,我跟甘省團省委負責人聯繫,想辦法聯繫上方明華,免得你去他們就走了。」
方明華他們正要走。
自從搞了這個捐助儀式之後,他們就不得清閒,不是市縣有關部門請他們去座談開會,就是接受媒體的採訪。
趙紅軍剛開始還有點新鮮的,但後面也煩了。
我是故地重遊,想來當年插隊的地方回憶自己的青蔥歲月,這尼瑪的還回憶個屁!
成了整天作報告的了。
立刻和方明華商量趕緊走人。
方明華早就煩的不行,但他能沉得住氣,而且知道,這就是中國社會,人家來採訪、座談這也是人家的工作。
相互理解吧。
現在看趙紅軍要走,當然沒什麼意見。
張建林倒是很喜歡這種人前人後簇擁的生活,不過好幾天沒去工地,有些擔心。
工地上可不能出事,這是的命根子.
今天一大早,吃完早飯,張建林騎著自己的紅公雞匆匆去了縣城工地,方明華他們去村委會正式和老支書告別。
其實,張貴生還是有點捨不得。
自從他們倆一來,原來這個很少有人光顧偏僻的小村莊頓時熱鬧起來,用他的話說,這段時間見到的領導比他們這一輩子見到的都要多、級別要高。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虛榮心作怪,而且村子也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除了方明華他們要幫忙修建學校,縣水利局的領導已經答應在村里打一口井,解決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
農業局的領導也答應到了今年冬天修建灌溉渠,讓村東大約有300多畝小麥田也能澆上灌區的水,結束靠天吃飯的歷史。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啊。
所以,聽說方明華他們要走,張貴生實在是捨不得啊。
先是一陣挽留,最後歡迎以後常回來看看,特別是秋天學校竣工的時候一定要來,還叮囑他們路上注意安全。
那神情,那眼神。
讓方明華想起一首民歌。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可讓方明華始料未及的是,車剛剛走出村口,對面就來了一輛吉普車,攔住他們去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