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第388章 仿星

  為實現磁力約束,需要一個能產生足夠強的環形磁場的裝置,這種裝置就被稱作「托卡馬克裝置」——TOKAMAK,也就是俄語中是由「環形」、「真空」、「磁」、「線圈」的字頭組成的縮寫。

  「是的,早在1954年,隔壁老大哥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吳桐頷首,托卡馬克,的確是世界主流研究。

  研究可控核聚變,吳桐自然不會錯過可控核聚變研發一路上的進程和資料。

  五十年代就有國家開始的研究,貌似很順利吧?其實不然,要想能夠投入實際使用,必須使得輸入裝置的能量遠遠小於輸出的能量才行,稱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當時的托卡馬克裝置是個很不穩定的東西,搞了十幾年,也沒有得到能量輸出,直到1970年,前蘇聯才在改進了很多次的托卡馬克裝置上第一次獲得了實際的能量輸出,不過要用當時最高級設備才能測出來,Q值大約是10億分之一。

  別小看這個十億分之一,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於是全世界都在這種激勵下大幹快上,紛紛建設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馬克裝置,歐洲建設了聯合環-JET,蘇聯建設了T20···

  然後逐步的有了後面的一次次記錄刷新,1991年歐洲的聯合環實現了核聚變史上第一次氘-氚運行實驗,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變反應持續了2秒鐘,獲得了0.17萬千瓦輸出功率,Q值達0.12。

  1993年,海對面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兩次實驗釋放的聚變能分別為0.3萬千瓦和0.56萬千瓦,Q值達到了0.28。

  97年港城國內慶賀回歸的時候,聯合歐洲環創1.29萬千瓦的世界紀錄,Q值達0.60,持續了2秒。

  僅過了39天,輸出功率又提高到1.61萬千瓦, Q值達到0.65。

  三個月以後,倭國的JT-60上成功進行了氘-氘反應實驗,換算到氘-氚反應,Q值可以達到1。後來,Q值又超過了1.25。

  雖然後面這個反應是不能實用的,但是這也是托卡馬克理論,真得能夠產生能量的代表作。

  國內自然沒有落下前進的步伐,早在70年代,國內就建設了數個實驗托卡馬克裝置——環流一號(HL-1)和CT-6,後來又建設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環流2號····

  托卡馬克裝置的核心就是磁場,要產生磁場就要用線圈,就要通電,有線圈就有導線,有導線就有電阻。

  托卡馬克裝置越接近實用就要越強的磁場,就要給導線通過越大的電流,這個時候,導線里的電阻就出現了,電阻使得線圈的效率降低,同時限制通過大的電流,不能產生足夠的磁場。

  托卡馬克貌似走到了盡頭。

  幸好,超導技術的發展使得托卡馬克峰迴路轉,只要把線圈做成超導體,理論上就可以解決大電流和損耗的問題,於是,使用超導線圈的托卡馬克裝置就誕生了,這就是超托卡馬克。

  「目前為止,世界上有4個國家有各自的大型超托卡馬克裝置,法國的Tore-Supra,隔壁毛熊的T-15,倭國的JT-60U,和咱們的EAST,也就是中科大等離子研究所的東方環!」

  研究過這個版塊的資料,陸驍對這個版塊,還算如數家珍。

  「國內,我沒記錯的話,七月份,剛剛有了逼近世界水平的突破,中科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那邊,東方超環(EAST)超導托卡馬克2012年物理實驗順利結束。

  那邊利用低雜波和離子迴旋射頻波,實現多種模式的高約束等離子體、長脈衝高約束放電,創造了兩項托卡馬克運行的世界記錄: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

  科研圈子裡的重大動向,哪怕陸驍在蒼龍J-35的項目攻堅中,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是的,這分別是國際上最長時間的高溫偏濾器等離子體放電、最長時間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我們在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研究方面走在國際前列!」吳桐自然也沒有錯過這個進步突破的消息,國內其實在托卡馬克上,還算有著不小的積累基礎。

  「不過,陸哥,托卡馬克雖然是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主流,但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式!」既然是確定的合作者,從初步的思維碰撞上,知道陸驍在這個版塊,一樣有著不淺的研究,吳桐也就直言不諱開口:「不過,這並不代表這個方向一定是正確的!」

  陸驍並沒有覺得,吳桐否定國際主流方式就是狂妄,科研本就應該抱著打破常規,敢想別人不敢想,才有可能在一般人考慮不到的角度突破。

  「在可控核聚變技術突破誕生之前,任何可能性都不應該被忽略,這只是目前世界研究的主流,並不是正確主流。吳桐,你想走仿星器這個方向嗎?」

  仿星器,顧名思義就是對恆星的模仿,其本質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

  核聚變反應堆是利用兩種類型的氫原子實現運行氘和氚,並將這些氣體注入約束艙內。

  隨後,再對其施加能量,從而使這些氫同位素原子的電子脫離原子,形成等離子體,此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強大的磁場會阻止這些等離子體接近艙壁,這種強大磁場是採用包裹約束艙的超導線圈以及存在於這些等離子體中的電流產生的。

  仿星器這個超前概念,其實和普林斯頓大學還有著不小的淵源。雖然如今在這項技術上,目前主要研究且領先的是德意志,但這個概念最早卻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萊曼·斯皮策教授提出的。

  這是,這個想法在當時,由於設計過於複雜,無論是從材料學還是工程學的角度來看,都有著難以克服的困難壁障,這個天才的想法,一直被束之高閣,直至近些年,隨著材料和其他技術的進步,才又重新有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