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特殊情況下出現的特殊產物

  「接下來,你們廠打算怎麼辦?」

  方博年冷不丁問起機械廠的下一步發展。

  陸長順忙說道:「我們廠準備一鼓作氣,通過購買和自行改造的方式,弄出幾條三輪農用車生產線,當然了,想要實現這個目的,少不了市裡的大力支持。」

  「如果這一次,市里不負責統購統銷,由你們廠自己對外銷售,這種農用三輪車。」

  「你們有信心嗎?」

  「啊!」

  陸長順大吃一驚。

  截至現在,無論大型國有企業,還是下面的社辦企業,商品都會由主管部門進行統購統銷。

  工廠和企業負責生產,產品由上級部門調撥給銷售部門。

  以略高於成本價的價格,將商品從生產好廠家買走。

  再給銷售部門制定指導出售價。

  計劃經濟模式,已經用了近三十年。

  方博年突然提出,縣機械廠自己想辦法銷售電動三輪車。

  別說陸長順震驚,任何一位廠領導聽到,都會大吃一驚。

  「陸長順同志,你先出去吧,我有點事情,要單獨和林凱峰同志談一談。」

  方博年毫無徵兆地給陸長順下了逐客令。

  讓陸長順暫時迴避。

  滿腦子問號的陸長順,遞給林凱峰一個小心回答的眼色。

  邁步退出自己的辦公室。

  「林凱峰同志,這裡沒有外人,如果由你來負責,打算怎麼進行銷售?」

  林凱峰心頭一動。

  算算時間,應該就是今年。

  難道文件已經發下來了?

  「林凱峰同志,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

  「如果讓我來辦的話,我會為農用三輪車,舉辦一場展銷會。」

  「所謂的展銷會,就像是以前農村趕大集,擺攤賣東西一樣。」

  林凱峰儘量用方博年能聽懂的話,表達著如何將電動三輪車推銷出去。

  選擇在當地最繁華的地段,停上兩輛電動三輪車。

  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然後以多種方法,展現電動三輪車的運人,運貨能力。

  除了推廣,林凱峰還會聯繫一些建築企業。

  國內產的大卡車數量有限。

  由於本身的特殊性,建築企業對能夠裝貨的三輪車,肯定有極其旺盛的需求。

  生產隊與公社方面,對此也有一定需求。

  各個生產隊,都在開始搞副業。

  多餘的蔬菜,肉禽蛋,需要運到縣裡或是市里。

  涉及送貨,肯定要有運輸車輛。

  方博年不置可否地說道:「想法不錯,但下面的生產隊和公社,未必有錢買得起這種車。」

  「沒有錢沒關係,可以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不用付任何利息,貨款每月支付一部分。」

  農用三輪車安裝了兩缸發動機,最大承載1.5噸。

  放在當今,絕對是緊俏貨。

  「如果不給呢?」

  「不給貨款,可以給東西抵扣。」

  林凱峰笑呵呵地說道:「只要能快速將農副產品賣出去,廣大貧下中農手裡的錢,一定會多起來,到時,他們還會大量購買方便運輸的三輪車。」

  「這種三輪車加滿油,能夠行駛近三百公里,從大隊,公社開到城裡,一個往返綽綽有餘。」

  方博年換鋒一轉,說道:「說到下面的公社和大隊,我有另外幾個問題,想要和你聊聊。」

  「不用緊張,隨便聊聊而已。」

  點燃一支香菸,方博年淡淡地說道:「你是下鄉知青,又在縣裡待了一段時間,對鄉下和返城知青的情況,應該有所了解。」

  「為了安頓返城知青,提高貧下中農的生活水平,有關部門允許街道,工廠,公社設立大集體,小集體,社辦企業。」

  「總體來說,都存在了一些問題,你認為應該從哪裡,解決這些問題呢?」

  林凱峰苦笑道:「方主任,您這就為難我了,這麼大的事情,我一個年輕小伙子怎麼敢妄下判斷呢?」

  「隨便說說,說錯了也沒關係。」

  方博年彈了彈手裡的菸灰。

  「今時不同往日,沒人給你上綱上線,我更不會揪著你的某句話,給你穿小鞋,講吧。」

  「怎麼解決下面社辦企業,大集體,小集體出現的問題?」

  「那我就斗膽,胡說幾句。」

  林凱峰深吸一口氣,斟酌著說道:「大集體,小集體,社辦企業,都是在特殊情況下出現的特殊產物。」

  「說句難聽點的話,我們縣機械廠其實也是。」

  「跟他們的情況一樣,先天血液不足,無法自主造血。」

  「要說不同是什麼,也就是有個工人身份。」

  大集體屬於國有工廠,小集體屬於街道。

  成立的目的是安頓過剩的勞動力。

  主要針對返城知青,應屆初高中畢業生。

  身份屬於臨時工。

  社辦企業的情況就更複雜了。

  屬於公社的集體企業。

  性質半工半農。

  幹著工人活,身份卻是農民。

  三類企業的經費,全部來自公社,工廠,街道。

  它們的出現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工作問題。

  卻也給上面添加了大量負擔。

  77年開始,國家便開始削減下發給各部門的經費。

  國有企業,街道,公社本身都在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

  還要給下面的子企業發工資。

  惡性循環逐漸形成。

  「層層疊加,包袱只會越來越大,必須找幾個企業和工廠當試點,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比如自負盈虧,自己想法找飯吃。」

  「以點帶面,讓社辦企業,大小集體,一些在饑荒備戰年代,倉促上馬的工廠看看,靠自己想辦法,也能走出一條出路,也能吃飽肚子。」

  林凱峰大膽斷言。

  繼續坐等靠,四類企業和工廠會和他們上級單位一塊斷糧。

  「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

  方博年掐滅手裡香菸,說道:「話難聽,但理就是這個理。」

  「遠的不說,就說市機械廠,為了安頓廠里職工的返城知青子女,開了個大集體。」

  「說的大集體,更像是託兒所。」

  「情況比縣機械廠幾個月前還要糟糕,這些大小集體,根本就不具備獨自生產的能力。」

  「確實需要立兩個典型給眾人打個樣,讓他們懂得,自己給自己掙飯錢。」

  這些企業和工廠存在問題,統一集中在一點。

  缺乏自主造血。

  沒有自創資金來源的能力。

  每天不是混吃等死,就是干點邊角料工作。

  沒動力,沒能力。

  漸漸成為了吸血的包袱。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