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爹娘被趕走了,大伙兒知道關於她的議論不會停息。
六合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百姓們無關男女好似都對女子貞潔一事津津樂道。
碧雲怕撞見外人打量的眼神,更怕聽到那些污言穢語的揶揄,索性躲在林家不出門。
不能到飯館裡幫忙,也不願意進前廳醫館照看病人,只能將後院的活兒一攬子接過來。
天沒亮早起餵雞給牛馬刷毛,沖刷食槽,接著去廚房準備一大家子的早食,若有空閒連院落里的柴火都順帶劈了。
張氏揉著惺忪的眼從北屋出來,就看到一摞疊好的柴火垛,鼻尖是廚房散出來的苞米粥和烙餅的香味。
林老太早不管廚房的瑣事,鄭氏因為月底要跟金掌柜核帳,昨晚直接宿在飯館沒回來。
爺們兒白日裡乾的是力氣活,更不可能起這麼早,唯一的可能就是碧雲。
一進廚房,果真瞧見熱灶里溫著粥和烙餅,碧雲從隔壁浴間出來,手上抱著家裡老小換洗的衣簍子,小山一樣,險些看不到她的臉,只露出一雙疲倦的眼。
想來昨晚上定是沒睡好。
張氏幫忙抬著衣簍一角到院中,那裡已經準備好皂角粉和搓衣板,以及一桶滿滿當當的清水。
「大夫人去吃早食吧,烙餅上撒了蔥花,涼了就不好吃了。」碧雲動作不停,拖過小板凳,拿起棒槌敲打衣衫。
全程低著頭,張氏想再跟她說兩句話,只看到她的腦頂。
她苦笑:「碧雲,家裡活兒多,一時半會幹不完的,等吃完早食,我跟你一起。」
碧云:「不用了大夫人,老太太那邊缺人手,三夫人那裡也忙得不可開交,我反正如今出不了門,要是連這些活兒都要人幫把手,您家買我回來不就虧了。」
她語氣平淡,佯裝鎮定,不想讓人看出情緒,可畢竟是一同生活大半年的人,她往日裡什麼性子,張氏是很清楚的。
張氏上前將她的手從水盆里抽出來,將默默垂淚的碧雲摟進懷裡,低聲勸慰:「不想了,以前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你現在活得好好的,這比什麼都重要。」
碧雲沒人安慰的時候還好,一旦落了淚,心底的酸楚委屈便如洪水決了堤,伸出胳膊擋住雙眼哽咽道:「我早認命了,這麼多年也很少再想起那個晚上,可他們是我的親爹娘,別人不理解我便罷了,他們怎麼能撕開我的傷疤,往上頭撒鹽呢?」
說她玷污了家裡的名聲,有辱門楣才將她賤賣了,這一切怎麼成了她的錯?
張氏不停拍著她單薄的肩膀:「既知道他們的為人,做什麼要折磨自己?你就算今日流幹了眼淚,那對夫妻也不會有半句好話,這世上不是人人都配當父母的,投身在她們肚子裡,是你的不幸,先前十八年跟他們成為家人,你沒得選,可往後還有大幾十年的光景,跟誰成為一家人,是你說的算的。」
碧雲哭聲一頓,難以置信抬起頭:「我還能有成家的那一日嗎?」
張氏繼續道:「當然有,這世上有將女子清白看得比命重要的,也有隻看人品不看出身的人戶,就說我嫁進林家之前,常年跟在我爹身後走鏢,十七八歲混在一群男人中間做男兒打扮,村里那些愛嚼舌根的說我不知檢點,身子沒準早給了哪個男的。
後來快二十左右的年紀,別家有閨女的門檻都被踏破了,偏我家一個人都沒有,連媒婆聽了都擺手不願意接這門生意,名聲早不知道壞成什麼樣子了。
若不是遇到林家,遇到延春,我都篤定一輩子當個比丘尼,當個道姑,也好過嫁個只為把我當生子工具的男人。林家不在乎我的過往,大郎說從始至終看重的都是我這個人。」
碧雲聽得愣神,這還是她頭一次聽張氏說未出閣的事情。
張氏說著掏出帕子給少女擦去眼淚:「再說了,你把失身看作不堪,見到知情人覺得無地自容,可你是被迫的,別人嘴裡的舌根子是剪不斷的,與其聽在心裡堵得慌,不如坦蕩地面對,錯的是落草為寇的兵匪,他們才是應該付出代價的。」
碧雲冷靜了半天,神色稍緩,張氏的話她都聽在耳中,一時半會兒可能沒法完全不把他人的議論放在心上,可總有一天,她得直起腰杆子,不為別的,哪怕為了林家不被跟著一起詬病。
她擦乾眼淚,跟張氏一起把飯菜端上桌。
各房的人陸續起床漱口洗臉,做到廚房桌椅上等候林老太來了開飯。
林老太正在屋子裡給小孫女穿外衫,今日祥雲醒得早,早上百無聊賴躺在床榻上養神,就聽到院中碧雲和大伯母的交談聲。
幾次想為張氏的開解和認知拍手稱讚,像她一般思想開闊的女子,在這個時代是很罕見的。
兵荒馬亂的年代,男兒或許能因強壯的體魄能在混亂中逃跑,可那些天生力氣不夠,又年輕的女娘們,一旦被抓住,死亡已經不是她們最害怕的事情。
廚房餐桌上。
已經給大伙兒分好餅的張氏,一扭頭看到穿著粉紅短衫的小侄女,今日難得沒挨著老太太坐,反而趴在她長凳旁,眼巴巴盯著她,眼裡好像在發光。
張氏瞅著她的小模樣,以為小饞貓在惦記她手上的半張餅,笑著將餅放到祥雲碗裡,又拿起另一個明顯比大伙兒小一號的碗盛了半碗苞米粥。
祥雲奶呼呼的道了謝,將往日張氏最愛的豆豉醬菜往她面前推了推。
飯桌上大伙兒默契地沒對昨日的事情發表意見,一來家中多是男人和孩子,一是男女有別不方便說,一是沒長大什麼都不懂,說了也一知半解。
男人們大口咬著餅,呲溜著碗裡的粥,吃香並不斯文,看著卻香。
林老大自從一年前去吳江倒賣兩箱絹扇和刺繡帕子,賺了錢後,一直想再去跑一趟。
如今家裡有了馬車,貨物拉起來更方便。
他是全家最喜歡在市集上晃悠的,平日裡觀察這家,打探那戶,如今已經對鎮上近千口人家的財力門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