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中的留下,沒有被選中的就趕出去在世界某處找個地方做土王爺。
兩條路哪邊更好還真不好說。
反正留下來的這個,或者說這一支,必然會受到先進思想意識形態的衝擊,最終下場如何也不好說。
其他地方的或許還會遲一些。
眼下三軍在應天府的拉扯,正是朱由檢選人的關鍵點。
此前數月間,明清雙方各地作戰傳來的戰報都顯示,儘管兩國之間簽訂的諸多公約,戰前對軍隊做了許久的教育工作,在嚴苛的軍紀軍規的約束之下,在一大群遊走於戰區的戰地記者與軍中監軍的監察之下。
大軍依舊有不少荼毒百姓的事跡。
甚至因為監察力度到位以及記者的爆料,對平民造成損害的事件記錄相當的多。
屠城,屠殺目前還沒有。
但襲殺,私掠,強征等事情愈演愈烈,一開始還收斂著,越往後打這些事兒就越多。
當然,朱由檢選太子不是等哪一旗先嚴重失控開始屠戮百姓攻擊友軍,然後這一旗的主子就趕到外頭去,剩下治軍嚴格的就是太子。
實際上選人流程早在戰爭之前就開始了。
三個旗,三個軍事集團。
每一個集團在這場戰爭中調動的人力物力資源,表現出的戰鬥力,在朝廷中占據的位置,各旗掌權者戰時對百姓的態度,對自己麾下集團的控制力度。
各方權衡下來,才決定出這太子之位最終花落誰家。
「各軍保持克制,朝廷徐徐南遷,少做無謂的抵抗,在兩軍談判期間盡力運作兩國對立,以中華正統作伐煽動百姓追隨大明正統出海避難」
而南京防衛戰也必須打的克制一些。
朱由檢即將拍板決定繼承人時,也為大明的未來拍板了:「適當的時候你就帶著大明朝廷全數退出應天府,先落地福州,鄭氏一官黨實在有些桀驁,藉此機會將一官黨瓦解,將他們的水上力量用於大明。」
華夏大地上有一點好。
人多。
海外殖民也是人越多越好。
但運人出去是要船的。
南洋公司在海上或許一家獨大,但在它的陰影下,鄭氏一官黨依舊勢力雄厚,且借著公司的力量仍在不斷膨脹,如今是既不聽大明的,對公司也多是合作關係,難以管控。
終究留不得。
仍安坐南京,卻已被安排著要跑路的隆武帝朱聿鍵見信老半天不吭聲,最終也只是憋出幾聲苦笑。
早知道的布局。
但眼下真要準備離開南京了,他心頭還是鬱氣滿滿。
「回電,再退到廣州或有些多此一舉了,若真吞下了一官黨,大可直接開始遷徙臨海居民。」
要一位皇帝捨棄自己的首都,還要遠離故土。
換誰來都不能忍。
但隆武帝大不一樣。
他自然有以身殉國的心思與勇氣,但眼下他還真不想死。
或許是唯一的兒子還未長成,或許是朱由檢在海外給他劃下的龐大版圖,描述的未來還挺不錯,或許是這天下終究是朱家天下,他也能繼續以大明天子的身份向世人宣告他依舊是大明的正統皇帝。
反正他是準備跑路了。
南京保衛戰開打。
大明皇帝就在朝堂上提出了暫時南遷避難的消息。
對此,大明朝堂上那些本該叫囂著與首都共存亡的東林清流們的態度很是微妙的一片沉默。
事實上,對比如今的隆武朝,東林眾正自從得知北邊的大清正化皇帝其實是以前的崇禎皇帝後,他們的態度瞬間就大反轉。
似乎在他們眼中,以前那個大力打壓閹黨,錦衣衛,使得朝堂上有眾正盈朝之盛景的崇禎帝,比隆武帝要好太多。
這戰爭的局勢也幾乎一邊倒向北邊的皇帝。
隆武帝要跑,那就跑唄。
咱們不打算跟。
東林眾正們不急,有人急。
南京城內的大明勛貴們急眼了。
朝代更迭,新朝一樣用前朝的官,貴族什麼的只要投降的快多少也能有優待。
本來勛貴們想著也是時候差不多時候了跟著南京文武百官一起往城門那兒一跪喜迎王師就行了,不都是在老朱家手下享清福嘛。
可這崇禎皇帝變成正化皇帝後翻臉不認人了!同是老朱家的都不認,更別提他們了!
老朱家的算盤,這些勛貴也能看出來。
一個個王爺都準備著往海外跑了,都知道北邊的朱由檢既然能說出來,那做起來肯定不會含糊。
現在隆武帝要跑,他們要麼死皮賴臉跟著,要麼想盡辦法攔著。
或者,趁早投向黑旗大清。
在接下來的南京攻城戰中立點功勞,未嘗不能被新朝接納。
正好黑旗大清三路大軍正需要幫助。
不是需要人幫助他們攻城,而是需要應天府當地人,需要南京城裡的人來幫著對付其餘兩軍。
「大明振武新軍早已退入南京周邊,城池主要防務就是振武軍負責的,接下來無論戰事如何,大明皇帝都將乘舟南下,南京早已是我大清囊中之物,但哪一軍先打入南京,控制南京,在這場攻城戰表現突出格外重要。
我黑黃旗軍勢雖眾,但已經慢了一步,奴才覺得眼下當務之急就是渡河,必須搶在黑紅旗之前拿下太平府。」
聽得帳中大將高傑諫言,朱慈烺目光如炬追問道:「明軍多往南京勤王,江中儘是明軍大小船隻,如何渡江!?」
或者說如何在不對亂竄的平民船隻造成大的損害,不對河流兩邊的百姓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快速且隱蔽的渡江,然後快速拿下對岸城鎮。
明軍戰船也得儘量少殺傷。
其餘兩旗的主事人對此也很憂慮。
都知道大清皇帝為這場戰爭鋪墊了三年就是為了少死人,越是到這奪嫡的關鍵時刻,越謹慎越好。
所以一部分大明勛貴自覺他們的機會來了。
「這還沒摸到南京城牆下呢,摺子都送來了?」
大明魏國公送給大清皇帝的摺子,朱由檢捏在手裡多少有些詫異。
待看過內容後,又不免嗤笑這位魏國公背後站著的其他大明勛貴的天真。
他們還是想要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封地,自己的權勢。
還以為朱由檢總歸還是以前那位崇禎皇帝。
以為貼上來奉承兩句再立點功勞,就能再談談,讓他們鑽點空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