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真正的統治
船隊還沒到呢,勢頭就已經造的足足的了。
皇帝出巡四海,在整個東亞只要不是消息特別閉塞的都能知曉,更別說大明和大清這兩個帝國已經因為報紙的廣泛傳播,使得不少信息更加貼近社會底層。
而報紙的存在,在這個時代遠不止兩個帝國內部的人受用。
黑旗大清的藩屬多處偏僻之地,所以傳播還不是很快。
文化這一塊兒,還是大明更有力量。
大明的鄰國與藩屬就算看著大明處於封建王朝末期所以心懷叵測陽奉陰違,但文化與經濟上還是與大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報紙能讓他們更清楚的了解大明社會。
也因此。
大明目前最有名的幾家報社所產出的報紙,眼下傳遍了琉球,莫氏,鄭氏,阮氏越南,南掌國,柬埔寨,暹羅,東吁等國。
大清也在此列。
就連四島,呂宋,以及荷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都對這些報紙極為熱衷。
他們為此專門搞了翻譯,做報紙譯本,還送了不少回歐洲去。
甚至有蒙古人也搞了翻譯,送往西域或草原。
如今可能有報紙順著絲綢之路走向中東也說不定。
各地為了追報紙,大明的驛站都活泛了,運作效率還很高,可能比大明全盛時期都要高。
可惜眼下隆武並未意識到這送上門的文化優勢與世界話語權。
也是通過大明的報紙,幾乎半個世界都知道了大清新上任的皇帝搞了一次勞民傷財但聲勢十分浩大的出巡。
朱由檢所在船隊是三更半夜抵達的,當夜東京駐軍黑旗與水師各自接洽,控制港口,隨後通報上午港口不開放,東京居民也不得靠近。
當夜,之前在東京城裡不斷遊走的武士,黑士組全都安靜了下來。
東京大半個月每晚都有的火併械鬥節目也消停了下來。
大半個地球都知道朱由檢出巡。
東京城裡自然得做好迎接皇帝的準備。
甚至早在皇帝抵達的三天前,各路大名以及朝中大臣就已經雲集東京,也因此,等待皇帝駕臨的這幾天,街市間舊勢力與新勢力的衝突越發激烈。
政治鬥爭擴散到下層,自然是刀刀見血。
翌日上午,朱由檢讓妃嬪和孩子先在船上待著,隨後率隨官下船。
剛在船上現身,就見得碼頭遠處守著大群官員勛貴。
他們見了朱由檢,頓時也激動起來,各自嚷嚷著什麼,甚至當場施展起了拳腳小小的鬥毆了一陣。
隨後和朱由檢一下船,眾人跪地便是嘈雜呼喊。
「皇上!新黨亂賊狼子野心!旗下野武士四下出擊肆意妄為!禍亂東京都!新黨亂賊更是藉此禍亂朝綱!視皇上親封的諸大名如無物!視公家勛貴如無物啊!」
「妄言!皇上明鑑!百姓苦大名久矣!山形之亂尚未平定東京都戒嚴有什麼問題!反倒是你們這些人想的什麼你們以為皇上不知道嗎!?如今朝廷想要在你們原來的封地派個官都不行!
你們分明是念著舊朝!枉顧皇上仁德留得你們食皇朝祿米,皇上!皇上!微臣請撤大名之位!以我大清封爵食祿相待足以!不能再讓這些人擁兵自重」
「大膽!」
「肅靜肅靜!!」
侍衛和宦官呵斥,他們也乖乖讓開道路,但呼聲不減。
知道守在這裡的都是小嘍囉,東京朝政真正管事的對自己的地位可是相當珍視,不可能來尋這個霉頭。
朱由檢徑直讓鑲黑衛揮舞棒子將他們驅趕打散。
其中不乏被打的頭破血流依舊呼喊,一副諍臣作態的人。
可見新勢力與舊勢力的鬥爭已經白熱化了。
鬧的沒皮沒臉。
很快,與東京粘杆處完成交接的趙柏回來了。
「說說吧。」
「回主子話,東京就這一月,械鬥便已有六十七場,動了火器的另算,一共有十五場,許多大名都受到了影響波及,甚至有大名遭到刺殺,但並未受傷」
倭國幕府分封大名,雖然大名地位較此前下降很多,但大名對自己領地的自治權還是有的,只要不做的太過火給幕府留下把柄,立個法收個稅,時不時給幕府上供,這地盤還是自己的地盤。
黑旗朝廷初立之時,也沒有直接且頻繁的向大名的領地伸手。
可如今不一樣了。
就算朱由檢不讓,朝廷也定然覬覦大名在地方的權利。
朱由檢這一去一回。
既是放任,也做收尾。
「百姓意向如何?不只是東京,東京之外,還有大阪的意向。」
「粘杆處收集匯總得來,東京大阪百姓大多擁護朝廷,兩城之外的大名領,百姓多擁護大名。」
安坐殿堂之中的朱由檢聞言點點頭,格局還是那個格局。
「先召東京內有議政之權的群臣議政,然後.開個朝會吧。」
四島有頭有臉的人都聚一聚。
「山形之亂諸多戰報詳細先呈上來,也準備著,到時候好讓群臣看看。」
「嗻。」
看看造反是個什麼下場。
四島終究是殖民地。
就算有個陪都副京在這兒,可地方勢力與各地族類沒個三五代終究沒法徹底融入華夏文化圈。
想要把這逆子賊子調教好,可得慢慢來。
先把先遣艦隊送走才是正事兒。
換句話說只要你們不造反,你們的鬥爭可以慢慢來。
當然,在不造反,不徹底將對方清洗乾淨的情況下,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打成一片。
而這正是朱由檢想要的。
不管是一個叛逆的四島,還是忠誠的四島都不是他想要的。
不上不下剛剛好。
真正的統治,在教化,在文化,在和百姓日常生活習俗上.
新建的東京城街市之間有很多的漢字出現,招牌,告示,各類文字摻雜其間,似乎成了一種時尚,用漢字的就是要高級一些。
科舉如今已經成了平民百姓最大的嚮往,很多賤民讀書考取功名然後翻身做老爺的故事傳的到處都是。
但與科舉相關的書籍,知識全都是用漢字書寫。
所以孩童們也只能去學漢字。
就連報紙也開了兩刊。
一刊用倭字,只用於在街市間的公示欄宣讀講報,另一刊全是漢字,也是流通傳閱最多的一刊。
只有懂得漢學的讀書人才能看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