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可以轉移
和剛開始進行對外殖民的國家一樣,大明帝國對於殖民的第一理解也就只有掠奪。
大明朝廷連大陸一些偏遠地區都沒有太強的控制力,根本就沒想著也沒有信心長久控制海外的領土。
這也不怪他們。
當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是一樣的。
掠奪為主,經營為輔。
對當地土著基本不幹什麼好事兒,不然也不可能每年從海外搜刮到大量的金銀等貴金屬。
然後用於對大明的海貿。
沒錯,此時的歐洲通過殖民掠奪原始積累起的很大一部分金銀等貴金屬還是會流到大明這兒,即便大明處於水深火熱的小冰河期,這個帝國的資源產出與市場依舊是世界第一。
明清兩朝,兩國在世界上有一個不太響亮但是描述到位的稱呼。
白銀黑洞。
就這,還是不夠,遠遠不夠。
所以無論王承恩還是鄭成功,他們從隆武帝處得到的命令就是搞錢。
沒法從世家大族勛貴以及商人手裡安全的搞點錢,隆武帝能指望的不多,如今他在距離呂松萬里之遙的南京,指不定正紅著眼朝呂宋這兒看。
所以在海外賣點官兒完全不成問題。
大的還在後面呢。
當地人的官兒賣的差不多的了,就該把呂宋的官兒賣到大明去了。
更進一步?
隆武帝朱聿鍵剛剛看了關於台灣的摺子。
台灣被拿下,得來的利益自然有他的一份,隨之一起送到南京來的還有台灣當地大致情況,以及鄭芝龍與鄭成功兩人請求在台灣置縣管理的折。
拿錢辦事,做皇帝的也不外如是。
「這個准了,此外再將當地賦稅轉由海都司徵收,不是要征丁訓練後派駐南洋公司諸多商船戰船嗎?他能收上來多少就都歸海都司,成功所部.呂宋總督年幼,暫由成功代他行使總督職權。」
說罷隆武帝一咬牙,從台灣得來的分紅也撥出去一批交由海都司。
新部門初立,不多投入一些肯定不行。
就算短期內沒法制衡王承恩,那能監視一下南洋公司動向也不錯。
梁羽挺行的。
應該
正想著,下一封奏疏入眼。
只一眼就直接讓隆武帝愣住。
梁羽的。
奏疏的內容很簡單,內容用詞敘述頗為小心,多有親近上意的用意。
要表達的意思也很簡單。
就是梁羽覺著台灣不錯,呂宋在他看來也不錯。
當地有不少良田,荷蘭人經營時產出也很可觀。
隆武朝如今可是很久都沒有給拱衛大明的一眾宗室親王賜田賜俸了。
本來新朝初立為了籠絡親王,賞個幾千畝萬把畝的田俸下去才是正理。
之前太子被刺案查辦了福王,還罰了與他有牽扯的宗室,隆武帝在宗室里的名聲可不算太好。
所以梁羽建議,把台灣當地的田稅賞給大明宗室親王,也就是加點封地。
末尾更是隱晦的表示,之後若是分封宗室,或許也可以封在台灣,封在呂宋。
一念起,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朱聿鍵拿著奏疏站起來繞著書房走了兩圈,隨後往手裡一拍。
「妙!」
又想起此前得了消息,那北邊的新偽帝把他那女兒封在原倭國四島了。
更說北方的王爵,目前有實際封地的就那一個。
其餘王爵只拿俸祿。
大明這邊從所謂封地賦稅中抽成發給宗室親王的法子也就那樣.
若是再捨得一些.
朱聿鍵想著想著,又是頹然。
祖宗之法啊。
把呂宋的官兒賣到大明內部不是問題,咱閹黨不賣官兒那還能叫閹黨嗎?
但把大明內部的一個個藩王封出去就有些難辦了。
梁羽這一封奏疏只是在朱聿鍵心中種下一枚種子。
有種子,就有可能發芽。
如果再引導一下澆點水,那這事兒至少沒這麼難。
就算不能把宗室這個毒瘤從大明身上除去,也能緩解這病症。
所以說報紙真是個好東西。
以前傳聞要發酵還得等幾天,如今報紙發了某些勁爆的消息,不過幾個時辰街頭市井就充斥著相關話題了。
熱門話題自然是海外的。
不只是朱由檢授意發這些,朝廷也樂得百姓們注意這些。
除過鄭成功收復呂宋,當地百姓士紳擁護大明之類的文章之外,今日又有一篇文章入了南京城百姓的眼。
卻是一老朱家的宗室老爺寫的文章。
講的是大明底層宗室的日子以及他們的處境。
「親王老爺的日子能難過了?無病呻吟!一派胡言!」
「吃人不吐骨頭的!還叫屈!」
很多人自是不信,因為這文章裡頭寫的實在有些慘,裡頭的主角也就是作者,寫的老朱家底層宗室互相搭夥過日子,種個地讀個書都要小心翼翼,多年不見祿米,好不容易發下來點什麼,竟還是寶鈔。
還是崇禎年的寶鈔。
還說以前北地受災,有個實實在在的王爺竟連成婚都得借錢,日子過的還不如一個小地主。
可有些見識的也不免實事求是說點好話。
文章自是有些誇張的意思。
大明底層宗室的處境很差,但也沒那麼差,不至於種個地讀個書都不行。
萬曆年以前管的嚴一些,郡王以下的宗室經過考核是可以在朝中為官的,只不過要放棄旱澇保收的爵位。
萬曆年以後,宗室就可以正常的參加科舉在朝中擔任正式官員了。
當然,條件放寬,宗室待遇整體下降也是主要原因。
總得給條活路。
就像隆武帝一部分從北邊逃到南邊的底層宗室去種甘蔗一樣,放以前肯定會被文官臭罵一頓,但這事兒文官要是罵的狠了,可就與老朱家整個宗室結下樑子了。
所以很多時候大明文官不是不懂。
就是懂,才有恃無恐。
「先生文章寫的好啊,如果不是朝廷以先生的筆墨文采,或可榜上有名,何至於在人家店裡做個抄書寫字的。」
酒肆包間之中,幾名大明宗室與兩三名酒客同案飲食,相談甚歡。
提及筆墨,其中一名中年宗室連連擺手推脫,但隨後又是飲酒喟嘆。
「說不清道不明啊!若非王公公提攜」
那酒客也急忙起身勸慰,也看向周邊其他老朱家宗室:「文章已成,世人多少都能知道些,終究同宗同族,陛下再怎麼追究,那些腐儒如何言說,那也是海外呂宋啊!不說建功立業,諸位入了王公公的眼!總不會埋沒於塵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