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勢如破竹 望風而降

  第376章 勢如破竹 望風而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戰爭,簡而言之就是軍權,其重要性大家自然明白。

  可對於祭祀來說,許多人就不明白了,這有什麼重要的?

  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由於科技水平不發達,人們把各種天象以及災難都歸咎於神靈。

  因此,人們相信通過祭祀可以獲得神靈的庇佑和保護,以確保國家安定和吉祥。

  而祭祀之人唯有國君,這是與神靈溝通的權利。

  簡而言之,就是宗教的解釋權。

  西歐眾國便是失去了這項權利,以至於神權凌駕於君權之上。

  而在中州大地,這項權力向來牢牢地掌握在國君手中。

  事實上,換一個名詞或許大家更容易理解,那便是名分。

  是的,有些事情只能國君能做,其他人做了,就叫僭越,乃是死罪。這正是國君維護自己威嚴和統治的手段。

  如今,趙明淵既然成為一方勢力之主,而且軍權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麼名分方面,自然也不容錯過。

  於是,趙明淵很快便令人傳檄天下,告知大家自己如今已經是瓦崗寨的大龍頭了,其次就是公開自己將要西取洛陽。

  很快這些消息便傳遍了天下,本來就是焦點人物的趙明淵,名聲頓時更上一層樓。幾乎達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誰都知道趙明淵攜弒殺大宗師之勢回返,瓦崗寨內必將有大的變動。

  可誰也沒想到,這變動竟然來得這麼快,而且是對一眾諸侯最糟糕的發展方向。

  本來,眾諸侯以為趙明淵回返瓦崗,翟讓、李密兩人必然會更加忌憚趙明淵。說不定有了趙明淵這個更強勢的敵人,雙方反而能夠關係緩和起來,共同對付趙明淵。

  即便這種理想的情況沒有發生,在眾人看來,趙明淵要一統瓦崗寨,說不得就要動刀動槍。

  即便沒有大軍火拼,只怕作為首領的翟讓和李密也難逃一死。

  無論過程如何,只要真的動起手來,見了對方的血,那麼此事就必然難以輕了。即便趙明淵強壓下來,內部也難免會分崩離析,再難和睦。

  事實上,歷史上李密殺死翟讓之後,就面臨著這種情況。以下克上,殺死了自己的大哥,這使得李密人心盡失,眾將出工不出力,導致其最終兵敗。

  這樣算起來,李密此番主動投效,也算是為趙明淵立下了大功。

  瓦崗寨一統之後,趙明淵在一眾諸侯心中的威脅度急劇上升。更何況,趙明淵執掌瓦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西征洛陽。

  雖然大家都知道,不管誰執掌瓦康寨,都必然採取這一策略。但一個統一的瓦崗寨和一個三分的瓦崗寨,自然不同。

  瓦崗寨若是依舊三分,即便是攻破洛陽,想必也會損兵折將,消耗不少,甚至有敗亡的可能。

  畢竟王世充也有幾分本事的,若是集中兵力優先對付一股,甚至有可能逐次吞併瓦崗寨的大軍。

  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並非沒有。

  即便王世充沒有成功,但分兵進攻的瓦崗寨也一樣會損失不小。

  甚至,若是趙明淵部下損傷太大,或許瓦崗寨還會有一場內鬥,最終趙明淵能否一統瓦崗,還猶未可知。

  可如今,趙明淵早早地一統瓦崗寨,更是率眾西取洛陽。如此情況下,任誰也沒有信心相信王世充能夠守住洛陽。

  而若是趙明淵真的攻取洛陽之後,勢必聲威大震。接下來,天下傳檄而定有些誇張,但必然會有不少勢力會開始考慮後路,向趙明淵靠近的。

  這也是人之常情,不以個人的意願而轉移的。

  可即便如此,卻也沒有人想在這個時候去支援洛陽,反而是袖手旁觀洛陽的成敗。

  即便是李閥也是如此。

  當然,李閥也是自顧不暇,正在對付金城的薛舉,無暇東顧。

  因此,趙明淵西征洛陽並沒有其他勢力的干擾,情況比預料的要更容易,出兵以來,勢如破竹,敵人望風而降。

  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瓦崗寨的實力足夠強,且謀劃得當,才有這樣的結果。

  首先,瓦崗寨向來兵多將廣,唯一的缺陷糧草更是早已補足,實力大漲。

  之前三方對峙之時,更是各自加強訓練。如今,兵合一處,對上天下間任何一股勢力,都絕對不弱。

  而謀劃方面,有李密、沈落雁、虛行之這樣的頂尖謀士。

  將領方面,有秦瓊、羅士信、程咬金這樣的猛將作為趙明淵的嫡系,再加上翟讓、李密手下的單雄信、徐茂公、王伯當、王君廓、裴行儼、裴仁基、牛進達、黃君漢、張亮、郭孝恪等一眾猛將。

  再加上趙明淵之前從杜伏威那裡帶回來的李靖這個統帥之才,趙明淵麾下也足以稱得上謀士如雲、猛將如雨了。

  說起來,瓦崗寨的實力絕對不弱。即便當初糧草不足,也數次抵擋住隋軍的圍剿。

  歷史上,李世民就是得了瓦崗寨的人才,才得以橫掃天下。凌煙閣二十四臣中,出自瓦崗寨之人足足占據了五席。

  只可惜當初他們在瓦崗寨之時卻內部分裂,不能力往一處使,致使最終戰敗。

  而如今,在趙明淵的領導下,瓦崗寨眾人終於能夠完全展露出他們的鋒芒了。

  事實上,在這一場戰爭中,趙明淵只要居中統籌,不偏不倚地保持公正就可以了。

  這些名聞天下的謀士自然可以完善出最佳的策略,瓦崗寨如今也有足夠的將領,足夠的人手和足夠的兵馬,所有勝利的因素已經齊備,不需要趙明淵擔心。

  而這次,謀士們竟然獻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謀劃,那就是分兵。

  而且不是分兵兩路三路這麼簡單,而是分兵十幾路,蠶食洛陽的周邊城鎮。

  分兵本是兵家大忌,極容易被對方抓住機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可他們這些知名謀士既然採用這樣的方法,自然有其道理。

  首先,便是瓦崗寨兵多將廣的好處。即便分出去十幾路大軍,每路將領都率領一萬兵馬進襲,趙明淵還可以帶著十萬精銳直搗黃龍,進逼洛陽。

  其次便是趙明淵一方有足夠的情報優勢,能夠提前了解到洛陽一方軍隊的動向,分開的小股部隊不至於被大軍圍攻。

  其三是想造成足夠的聲勢,以給對方造成足夠的壓力。

  當各處守軍聽到周圍都是城破的消息,自然知道指望不上援軍了。這可以極大地削弱對方的反抗意志,便於招降,從而減少傷亡。

  當然,還有不可明說的最後一點,那便是有利於趙明淵的統治。

  趙明淵坐鎮中軍在後,十幾位將領為前鋒分別破襲進攻。這樣既可以防止有人心有不甘,暗中做出什麼不軌之事。更方便戰後論功行賞,公平公正。

  想必誰也說不出什麼不是來,只會服從趙明淵的統治。

  而事實證明,這些策略確實不錯。

  自瓦崗軍進軍以來,各處不時傳來捷報,大軍勢如破竹,敵軍幾乎望風而降。

  事實上,隨著趙明淵在天津橋一戰的狀況傳揚出去,洛陽本就已是人心浮動。

  在趙明淵專程派人散播消息後,洛陽附近的百姓都已聽說,趙明淵得到了和氏璧和楊公寶庫,乃是天命真主,是命中注定統一天下,解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的人。

  再加上提前散播出瓦崗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趙明淵更是對軍紀三令五申,更是成立了軍紀隊來專門管理這些,讓瓦崗軍真正地落實了這一點。

  因此,向來信奉天意的百姓自然對於趙明淵的到來不會抗拒。

  甚至許多守將聽聞瓦崗軍竟然真的做到了秋毫無犯,看到瓦崗軍前來,便主動表示自己不願反抗天軍,開城投降。

  反正看起來這個洛陽小朝廷已是大勢已去,不過是換個老闆罷了,又算得了什麼?

  況且對方軍紀良好,不會對地方造成什麼破壞,讓眾人的抵抗意志進一步減弱。

  更有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等隋朝降將前來招降,看到昔日的同僚領兵前來,便知他們即便投降,也依然可以受到重用。

  最後一絲猶豫和心中的不安便徹底不翼而飛,紛紛開門投降。

  唯一遭受的抵抗就是洛陽的門戶虎牢關,其守將乃是老將楊公卿。

  其實,楊公卿倒未必是多麼地忠誠於王世充。倒不如說,他是忠誠於隋楊。

  大概在他看來,王世充也只是同僚罷了,不值得他的效忠。

  他的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為隋楊效力,眼看著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

  而如今,他已經老了,沒多少年可活了,也不願意再做貳臣了。

  因此,寧死不願意向趙明淵這個他眼中的反賊投降。

  只是在趙明淵率領大軍圍城尚不足一日,當天晚上就有內應打開了城門,虎牢關遂破。

  楊公卿作為大隋的老將,也算是為隋楊盡了最後的一份力。城破之後,便下令不再抵抗,令士兵向趙明淵投降。

  而他自己則拔劍自刎,作為隋臣而死。

  於是,瓦崗軍長驅直入,徑直來到了洛陽城前,兵臨城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