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先人所留
江都刺史府,常歲寧平日用以單獨料理公務的內書房中,此刻,元祥聽罷上首常歲寧的交待,甚覺意外。
所以……常娘子竟是讓他去給大都督送銀子?
且聽常娘子話中之意,這必然不是個小數目……可常娘子如今何來如此大數目的閒錢?縱然大都督此前也曾以數百萬貫家底相贈,但常娘子建無二院,又大開作坊——如此諸多擺在明面上的花銷已經十分驚人了,想必是根本剩不下什麼來的。
坐於書案後的常歲寧,繼續往下詳說道:「這七百萬貫錢,除了八萬戍邊的玄策軍之外,另外再募十萬兵,若無意外,應可支撐至少兩年軍餉耗用——」
元祥愣了一下之後,因太過震驚,聲音都有些磕絆:「七……七百萬貫?」
震驚過後,元祥旋即覺得不安,這隻怕是要傾盡整個江都之力了吧?
他剛要再說話,只聽常歲寧道:「放心,此乃我私庫所出。」
很平靜的語氣,卻叫元祥愈發震驚了。
——私庫?!
花錢這樣大方,一心貼補江都的常娘子,竟然還有私庫嗎?
他記得上回常娘子得到得賞賜,分明也悉數分賞給軍中將士了,這七百萬貫總不能是……
元祥下意識地聯想到「貪污」二字,但即便是在心裡,也未有揣測出口——且不說處處為江都思慮的常娘子不會是這樣的人,單說如今不過是剛完成重建狀態的江都,哪裡又有如此豐厚的油水可以去貪?
這可是七百萬貫……比起他家大都督攢了十多年的家底,且還多了足足一倍!
分寸感讓元祥未有冒昧追問這巨款的來源,但他那雙猶如正在經歷地動般的眼中,卻寫滿了求知的渴望。
見他神情,常歲寧笑了一下,語氣如常地道:「放心,並非什麼不義之財,不過是先人所留而已。」
這是常歲寧早已想好的說辭,之後這個問題也勢必是避不開的,總要有個說法。
而這個說法,也是有它的深意和用處在的。
元祥神情驚惑:「不知大人所言先人是……」
常歲寧坦然道:「家中已故之人。」
這話中有點到即止的意思,元祥便也未有繼續追問,只在心底掀起一陣又一陣的狂瀾。
顯而易見的是,常娘子話中所指,並非是常家先人,那麼便只能是……
元祥莫名跟著激動起來:「屬下便知道,大人如此天縱奇才……祖上必然也是極了不得的人物!」
顯然,常娘子必然是查明自己的身世了!
且這身世定有不凡之處,畢竟哪個尋常人家能隨隨便便留下七百萬貫的家資?甚至未必只有七百萬貫!
此言在心中墜地,元祥覺得自己實在膨脹了,在此之前,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會在【七百萬貫】這個數目之前,用上【只有】二字。
元祥兀自激動間,常歲寧已繼續交待道:「沿途中,可從這七百萬貫里拿一部分出來,儘可能地多買一些糧食和藥材,以及其它軍中所用之物——」
北境地處邊緣,來回採買運送太過耗時,且戰事不知哪日便會徹底爆發,不如在途中儘可能地置辦妥當,以備不測發生。
但如此大量地購入糧物,必會引起各方及朝廷注意,這是無法避免之事,也無需刻意迴避:「如遇監察,只管配合行事,實言告知各處,此為淮南道常歲寧資助北境戍邊軍餉之舉。如仍舊有人刻意阻撓攔截,不必留情周旋,只管以妨礙北境固邊大計為名,將一切攔路者就地誅殺——務必要將錢糧穩妥地送到崔大都督手中。」
這世道亂得厲害,多得是腹懷惡膽之人。
元祥神情一正,抱拳肅容應「是」。
「時下不比從前,採買軍糧暗中亦涉及各方利益,並非尋常易事。」常歲寧道:「為保證此行順利,我令一人與你同行前往。」
不多時,元祥見著來人,再次意外了一下:「……孟東家?」
元祥之後已知這頭髮花白的「蒙先生」,便是京師登泰樓孟東家本人,而非長相相似的失散叔侄之類……
但得知此事後,元祥又不免琢磨,京師的孟東家為何會來江都,私下幫常娘子打理事務呢?
直到此時,元祥方才生出大徹大悟之感。
他知道了……孟東家必然與常娘子口中的「先人」,有著極深的淵源在。
甚至孟東家有可能便是那位「先人」暗中為常娘子留下的助力之一……如此思慮長遠,很符合他對大人物的刻板印象!
元祥「知道了」之際,孟列也「知道了」——
他總算知道那個讓自家殿下「情願相欠」之人是何方神聖了。
原是昔日被常闊揍了一頓,之後執掌玄策軍,於去年被崔氏除族,如今率兵鎮守玉門關的那位崔大都督。
除了這筆軍餉之外,常歲寧要元祥一併帶給崔璟的,還有一隻箱子,那裡面有她對北狄內部及作戰之道的了解,雖多為舊時所知,但不止是舊時所知,自重活而來,常歲寧便未曾樂觀看待過北境外的這頭惡狼,因此未敢停下過對它的「知己知彼」。
如今她雖未必有崔璟對北狄了解得細緻,但她好歹也是打退過北狄的人,昔日勝者的建議總歸是值得一聽的——在「打架」這件事上,常歲寧向來有著異於常人的自信。
除此外,常歲寧還有句話,想讓元祥向崔璟轉達。
重修北境邊防,是崔璟未雨綢繆的提議,他為此上書數年,才終於得到朝廷應允,得以率兵去往北境,投身戍邊大事。但想要重固邊防,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人力,還要有足夠的時間——而局面的衰敗速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今國力難支,可以拿來籌謀應對的時間所剩無幾,財力供應也成了足以致命的問題。
誠然,七百萬貫,即便對自認富有的常歲寧而言,也絕不是個小數目,但如此關頭,又怎能再一味指望朝廷?
常歲寧深知崔璟對大盛江山、對她的「不藏私」——先前崔璟認為她有難處,於是便將自己所有毫無保留地送來江都。而今她知北境與他處境艱難,自然也會是一樣的做法。
「替我轉告崔大都督,此次我並非是為了償還抵消他此前雪中送炭之舉——」常歲寧道:「這七百萬貫,不是給崔璟的,是給北境將士的。」
元祥反應了一瞬後,明晰了此中差別,心中忽而生出一股難言的感動。
常娘子此番相助不是為了償還抵消。
常娘子與崔都督互為彼此砥柱支撐,也互為大盛江山之支撐。
此中自有大義,而非只局限於二人之間的那方天地。
而那句「是給北境將士的」,恍惚間,竟叫元祥生出幾分常娘子向大都督「託付大局」之感。
因此,雖「不是給崔璟的」,但此中也自有對崔璟的絕對信任。
因為信任,才有託付。
元祥心內動容之感難以言表,只忽而抱拳單膝跪謝:「屬下替北境同袍將士,多謝大人相援之恩!」
七百萬貫,已足夠在如今這世道間招兵買馬造勢,但面前之人,卻選擇將它送到距離淮南道數千里外的北境,用以戍邊固防——
這一瞬間,元祥站在只屬於崔元祥的角度,真真正正地將常歲寧和其他懷揣野心者徹底區分了開來。
他這一跪,非是因為大都督的關係,非是因為上下之分,只是發自內心。
從這座鮮有人踏足的內書房離開後,元祥擦了擦眼角的淚花,才逐漸找回了幾分「本我」。
他腦子裡開始有兩道聲音盤旋,一是常娘子這般信任自家大都督,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都督是否也算是「妾身已然分明了」呢?
二是常娘子她究竟擁有怎樣驚人的身世呢?
元祥悄悄看向了身邊同行的孟列。
雖說如今這樣滿臉公事公辦之氣的孟東家,看起來遠不如在京中登泰樓時那般平易近人,但卻也無法澆滅元祥熾熱的好奇心。
元祥試著拿閒談的語氣,笑著迂迴問道:「不知孟東家祖籍何處,原是何方人氏?」
孟列目不斜視地答道:「大盛人氏。」
元祥面上笑意一滯後,「哈」地笑了一聲:「……好巧,在下也是。」
孟列瞥了他一眼,沒說話。
不僅沒能緩解尷尬,反而助長了尷尬的元祥,只有訕訕收起了笑容。
「不必多作打聽。」孟列依舊拿沒有任何波動的口吻說道:「該知曉時,自然會知曉的。」
被戳破內心想法的元祥神情尷尬地點頭,內心卻不聽使喚,忍不住更加好奇了。
次日,元祥和孟列,帶上常歲寧安排好的一千精銳離開了江都城。
比這一千人更早一步動身的是昨日快馬趕往北境的信兵,一千人尚不夠穩妥,崔璟接到信後,會派出玄策軍於中途接應,以防變故發生。
常歲寧可斷然不想讓這割肉拿出的七百萬貫,反成了他人起事的資本。
緊接著,各州刺史也陸續離開江都,返回治下。
他們帶走的不單有常歲寧的威嚇,還有常歲寧描畫出的大餅。
雲回向常歲寧辭別之際,整個人都鼓足了幹勁,並力爭上游地向常歲寧保證,和州必將是十二州中新政施行最為順利,財政收入最為可觀的一州。
剛花了好大一筆錢的常歲寧,聞言心中慰藉,很欣慰地點頭。
雲回離開後的次日,常歲寧去了一趟市舶司,見到了韓錚,以及市舶司內已逐漸井然有序的景象。
午後,在韓錚的恭送下上馬離開的常歲寧,帶人去了趟正準備試船的海邊。
「長寧號」已經踏上了遠洋之旅,如今準備試水的五六艘船隻看起來要小得多,這些船乃是由之前的舊商船修造而來。
那些舊商船空閒多年,但就此棄了實在可惜,沈三貓便想著修一修,改一改,不用於遠洋之行,拿來用在往返東羅、星州島之間卻是足夠的。
過日子嘛,就得精打細算。
但沈三貓精打細算的遠不止「縫縫補補又三年」——
常歲寧拿手擋在眉毛上方,眯眼看向其中一艘船上飄動著的旗布,只見豎起最高的那面旗上,是個大大的「常」字。
沈三貓在旁笑著解釋:「有大人威名,在海上便能更加暢通無阻……」
自家大人打出來的威名自然要擅用,且看那「常」字旗,迎風一展,叫人心裡多有底氣啊。
「那一面呢?」常歲寧看向稍低些的那面綴著彩條的旗,定睛辨認了片刻,念道:「……蔣氏……商行?」
沈三貓「嘿」地一笑:「回大人,蔣海蔣東家為市舶司重建,及開通海路捐銀二十萬兩……小人想著,如此善義之舉,理應廣而告之。」
常歲寧在心中輕「嘶」了一聲,對沈三貓此舉升起一股驚艷之感,讚嘆地點頭:「重開市舶司利國利民,我江都商賈心有大義,如此上下一心,著實大善也。」
說話間,她看向餘下幾艘船,只覺其上赫然寫著一排大字——空位招租,有意者從速。
這些船是要開往異邦的,對外貿易是一條金燦燦的財路,以如此方式將自家商號廣而告之,無疑是一種打開銷路的絕佳手段。
果然,不出三日,餘下幾艘船上的「掛旗權」,很快便被各大商行以捐贈的名義搶占一空。
這些船隻試水成功後,便帶上了滿滿當當的貨物,乘著平靜的海風,駛向了東羅及倭島的方向。
不同於海風的清涼,江都城的屋宅內,已顯出幾分夏日悶熱來。
江都刺史府,一名負責探訊的女兵從外面回來,向常歲寧稟明了岳州的戰況:「……十餘日前,肖旻將軍已令人成功截獲了卞軍運往岳州的軍糧,岳州城內卞軍因為缺糧,還鬧了幾場內亂,出現了逃兵之事,但都被卞春梁鎮壓了。」
常歲寧便問:「肖將軍還沒有出兵收回岳州嗎?」
十餘日前便有截下軍糧的消息了,按說該趁著卞軍人心動盪,下次軍糧補給尚無著落時儘快出兵,先前在漢水畔相敘時,肖旻也是這樣安排的。
女兵搖頭:「尚未探聽到,前方仍在繼續打探。」
常歲寧點頭,江都在淮南道的最東面,相隔千里之下,消息總是具有滯後性的,或許此時肖旻已經兵臨岳州城下了也未可知。
但她還是讓人多加留意岳州那邊的消息,一旦有新的消息傳回,便立即報於她聽。
而千里外的肖旻,此刻卻陷入了與李獻的爭執當中。
4200字,大家晚安~
感謝最最親愛的運營官的萬賞,感謝琰脂虎1、書友20201004200215127、書友20200511113340612,書友20231028145224429的打賞,謝謝大家的寶貴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