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和張興民同時成為輔政大臣的事情,在大漢鬧得沸沸揚揚。
所有人都很震驚。
尤其是在朝堂之上站穩腳跟的人。
當他們聽說張偉和張興民同時成為輔政大臣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不敢相信的。
太震驚了。
張偉和張興民這些年確實為大漢做了很多事,但也僅此而已。
怎麼突然就冒頭了?
他們兩人現在都位列九卿,身居高位,在大漢已經算是真正的顯貴。
張偉和張興民這些年確實做了很多大事。
可他們都是中規中矩。
而且也的確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人能有此成就,也在他們的預料之中。
只是,這兩人同時成為輔政大臣,的確是他們沒有想到的。
尤其是親近公孫家族的人。
公孫家族全員被滅。
甚至殃及無辜。
死了一大批人。
和公孫家族親近的人都對此噤若寒蟬。
甚至不敢言明他們和公孫家族之間的關係。
不過,他們卻還是沒忘記對方對他們的提攜之恩。
在公孫家族獲罪之時,他們這些人由於和公孫家族的聯繫不深,並沒有因此獲罪。
由此免於死罪。
現在在朝堂之上也有立足之地。
巫蠱之案,讓劉徹對整個大漢朝堂進行的大清洗。
殺了無數朝臣。
如今,新帝即位,朝堂空虛。
他們這些老臣自然看到了希望。
就比如田千秋。
田千秋在武帝期間就是一個特別明智之人。
太子自殺之後,田千秋之間上書,為太子平反,武帝感悟,拜為大鴻臚。
幾月之後,被封為丞相。
且封他為富民鴻。
田千秋也是一個特別明智的人。
他知道武帝年限不久。
行事老實規矩。
更是約束家族子弟,讓其避免步公孫家族的後塵。
田千秋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劉弗陵上位之後。
更是感念田千秋對大漢的貢獻,令其乘車入皇城,這是對其莫大的殊榮。
在他們看來,就算劉徹要指派輔政大臣,應該也有田千秋的一席之地。
可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
田千秋竟然不在此列。
張偉和張興民竟然全部都在輔政大臣的名單之上。
這讓他們如何不震驚。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
朝中之人坐不住了。
趁著天子年幼,他們還能向天子進一進讒言。
等天子成長之後,他們就沒這個權利了。
因此,在得知張偉和張興民同為輔政大臣之後,那些有小心思的人,立刻召開了一次會議。
這次的輔政大臣除了張偉和張興民以外,還有霍光大司馬,以及桑弘羊。
桑弘羊現在不僅為輔政大臣,而且還是御史大夫。
官至高位。
霍光和桑弘羊都是朝中重臣。
資歷和家世都要比張偉和張興民高很多。
這兩人應該不會讓張偉和張興民一家獨大。
也不知道劉徹到底是怎麼想的。
竟然在臨死之際,將兩位輔政大臣命為同一家人。
這可是朝之大忌。
張偉和張興民肯定進了讒言。
否則,劉徹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一時之間,京中之人對張偉和張興民議論紛紛。
他們拿不定主意。
本想去找霍光霍大將軍。
可霍大將軍現在已經帶兵北上。
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
北方匈奴已經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大漢當初將北方匈奴趕至蠻夷之地。
甚至已經遷徙到北方至寒之地,本以為他們會死在寒冷之地。
不可能對大漢造成威脅。
可他們終究還是小瞧了匈奴。
匈奴的生命力之頑強,讓他們大為震驚。
不僅能在寒冷之地存活,而且還休養生息,現在實力大增,又成了規模。
如今,對方正在朝南邊推進。
已經拿下了大部分北方草原之地。
甚至讓大漢對北方的掌控日益減弱。
如今,他們這邊新帝即位,大漢正處於風雨飄渺之際,在這種情形之下,匈奴肯定會有所動作。
他們大肆南下。
現如今,能和匈奴有一戰之力的除了霍光霍大將軍以外,就只有同為輔命大臣的張偉。
張偉現在不得霍光大將軍信任?
大司馬現在對張偉以及張家也是多加防範。
不可能將大部分權力交給張偉。
張偉現在只能留在京都之中,輔佐劉弗陵。
劉弗陵現在正年幼。
根本無力執掌朝政。
幾位輔政大臣同時監國,既能相互制衡,也能保持超常穩定。
劉徹在臨死之前確實下了一步好棋。
他挑選的這幾人確實都是大漢的肱骨之臣。
他不怕這些人背叛大漢。
所以才會讓他們成為輔政大臣,輔佐劉弗陵。
大司馬也很信任張偉和張興民的實力。
這兩人一文一武。
一個關乎民生。
一個執掌軍馬!
權力不可謂不大。
現在大權在握,無人可以與之抗衡。
如果再讓張偉手握君權,他們二人甚至可以聯手架空皇權。
這是大司馬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才會讓張偉和張興民留在京都。
將大部分兵馬全部帶走,甚至卸下了張偉手中的權力。
張偉現在除了一個掛職的將軍銜以外,沒有任何實權。
手中也沒有任何兵符。
也算限制了張偉的權利。
大司馬離開京都之後。
這些人只能找桑弘羊商量大事。
他們現在別無選擇,總不能在這種時候去找張偉和張興民吧。
張偉和張興民都是張家的人。
張興民這些年也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之事。
尤其是改良物種。
張興民也在這一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還提升了大漢的糧食產量。
大漢的糧食產量現在已經翻了幾番。
不出意外,再過幾年,大漢的人口將會再次增長。
目前,大漢的人口數量大致維持在4000~5,000萬之間。
隨著張興民的一系列改革。
大漢的糧食產量不斷提升。
能養活的人口也越來越多。
再過幾年,他們就能看到成效,大漢的人口數量可能也會再次增長。
當然,這些功績他們不可否認。
可張興民以及張偉的野心,他們也是看在眼裡的,不得不防。
……
御史大夫府邸。
一群人聯名上門。
桑弘羊看著手中的拜貼。
得知這些人要來見自己,桑弘羊沒有拒絕,讓人打開中門,把人全都迎了進來。
大司馬沒有在朝堂之上。
他這個御史大夫有極大的權利。
甚至可以說是輔政大臣之首。
張偉和張興民都得聽從他的調令。
他也知道這些人來找他的目的。
他並不想摻和到這件事情之中。
他現在只想將大漢發展得更好,不負武帝之託。
因此。
桑弘羊雖然召見了這些人。
但卻並沒有聽他們的言論,也沒有聽進一面之詞。
對他們說的話,更是一耳朵進一耳朵出。
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在場之人看著桑弘羊對張家之事的態度,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但也不好多說。
只能偃旗息鼓。
然後說起大漢的民生之事。
「大人,張偉和張興民明明已經有糧種改良之法,但卻從未推廣,他們是想將其私昧下來嗎?」
「再者,我們有所耳聞,張偉和張興民想要讓張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張家商行可是武帝時期親命的皇家商行,一旦讓張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那不得成為張家私產?」
「張家現在在朝中可謂如日中天,一旦他們手握巨富,怕是會有別的心思。」
「新帝年幼,還需要好好教導,直至歸政為止,在此期間,張家不得不防!」
他們把話說的很直白。
就是想讓桑弘羊站在他們這邊。
共同抵禦張偉和張興民。
劉弗陵現在正值年幼。
還得以學業為主。
朝中之事都有幾位輔政大臣決定。
大司馬現在已經領兵北上。
他們能說話的也就只有御史大夫。
如果桑弘羊也不管理此事,他們又該如何應對後面之事?
總不能和張家硬拼吧。
以他們現在的能力,和張家對上,無疑會敗北。
桑弘羊幽幽的看著在場的人。
他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可他也很聰明。
他不可能因為某些人的話而改變主意。
更不可能因為他們的一面之詞,就去和張家作對。
張偉和張興民有多強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好歹同朝為官。
張偉和張興民的能力,他是有目共睹的。
相比張興民,他其實更忌憚張偉。
這些事情的背,後要說沒有張家的謀畫,他是不信的。
他在武帝時期,就已經是一個能察言觀色的人。
他能活到現在,除了本身能力以外,就是因為他的謹言慎行。
他能看得出來,武帝對於張家是有愧疚之心的。
由於這份愧疚之心,張偉和張興民登入朝堂之後,武帝對他們青睞有加,尤其是對張偉。
張偉和上一任張家家主長得一模一樣。
不僅長得一模一樣,行事作風就和對方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武帝在看到張偉的時候,便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上一任的尚書。
張旺川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
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其實更想和張旺川共事。
張偉和張興民登入朝堂之後,竟然在這邊足足潛伏了20多年。
在這期間,兩人沒有做出任何逾矩之事。
反而一心為國為民。
張偉在外四處平叛。
將所有覬覦大漢之人打得服服帖帖。
至少在武帝晚期,這些人都不敢輕舉妄動。
除了北方匈奴。
而對於北方匈奴,張偉的態度也十分怪異。
張偉可以對南方的蠻夷重拳出擊,可對於北方匈奴,張偉卻是持放任態度,甚至從未帶兵北上。
這不得不讓他們多想。
由於張偉的放任。
大司馬的不重視。
北方匈奴這些年越發猖獗。
甚至有重新回歸南下的徵兆。
要是北方匈奴重新回歸南下,怕是會再次侵犯大漢,甚至有可能奪回他們失去的領土。
被欺壓這麼多年。
北方匈奴只會越發強盛。
只會越發的無所顧忌。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司馬要是能對北方匈奴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那也就罷了。
要是不能,就只能讓張偉出動。
可讓張偉出動,就必須得給張偉軍權。
這幾十年,張偉和張興民在朝堂之上混得風生水起。
而其他張家之人在軍中也是如日東升。
他們現在已經在大漢軍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各大軍營之中,都有張家之人的蹤跡。
總的來說,張家在大漢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
連他也不知道張偉下一步有什麼舉動。
看了看周圍的人。
見他們還把重心放在張興民身上。
桑弘羊搖了搖頭。
難怪這些人會失敗。
難怪他們不是張家的對手。
如果讓他們直接和張家之人對上,怕是會落得一敗塗地。
「此事我會和大司馬好好商量。」
「既然你們有心,何不在朝堂之上和張偉等人對上?」
「張偉和張興民都是對大漢有功之人。」
「現在又是被武帝親命的輔政大臣,在沒有證據之前,如何對人動手?」
「你們想以什麼手段對付兩位輔政大臣?」
桑弘羊的話,讓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他們不是來和桑弘羊商量嗎?
要是他們手中有證據,他們都不會和桑弘羊商量。
會直接把這些東西呈到霍光面前。
霍光雖然是大司馬,但對大漢卻是忠心耿耿,對大漢亦是忠心可鑑。
他們對大司馬是信任的。
可對於張家……
他們不是特別信任,甚至有些忌憚。
「大人是不想管張家之事?」
「難道要任由張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
「一旦讓張家商行退出皇商之列,又有誰能制衡張家的發展,他們將大肆搜刮財富,到時,他們可能會富可敵國?」
「堂堂朝之重臣,只要與民爭利,這可不是君子所為!」
「……」
桑弘羊都被這些人給整無語了。
人家現在已經是輔政大臣。
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軍營之中,都很有權勢。
不僅如此。
他還聽說,張偉和張興民這些年都在置辦田地。
而且在大肆修建祠堂。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張偉以及張興民可能會建立世家。
世家是什麼樣的存在?
目前大漢的人對氏族可能沒有什麼概念。
因為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
他們直接壟斷了氏族的發展。
讓世家無以立足。
可大漢就不一樣了。
大漢成立之後,選官制度以察舉制和舉薦制為主。
舉薦有才有名望之人入朝為官,如此便能形成一種裙帶關係,讓其進行權力依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