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駐軍匈奴?一箭三雕之舉!(求

  第143章 駐軍匈奴?一箭三雕之舉!(求月票)

  思索間。

  匈奴反應卻是不慢。

  唯恐劉徹反悔一般。

  直接雙膝跪地。

  「多謝漢帝陛下隆恩。」

  劉徹微微擺手

  「朕的賞賜擇日便會送抵,你且暫時退下吧。」

  屏退匈奴。

  劉徹簡單地掃視了一圈。

  卻是能夠看到。

  朝堂之上。

  隨著剛才張旺川的話音落下,整個朝堂似乎被震驚到了一般。

  依舊是沉默。

  良久。

  便是些許的騷動。

  「陛下,還請三思啊陛下!」

  有朝臣走出隊列。

  屏幕前的張偉借著餘光看到了一道模糊的身影。

  似乎是新人。

  來人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樣。

  頗有一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感。

  身上,一襲得體的著裝,將其氣質襯托的超凡脫俗。

  樣貌不太年輕,

  似乎是已經歷經滄桑。

  這是張偉的第一反應。

  但。

  隨即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只是饒有興趣地觀察著來人。

  也是。

  來人應該是經歷了景帝時期。

  就是潛心學問。

  與張家接觸不多。

  張偉只能說是有所耳聞。

  「陛下,臣董仲舒,不願見到我大漢助紂為虐,故而,臣希望陛下能夠三思!匈奴本就是我大漢死敵,矛盾根本就不可調和。倘若真的聽信張尚書所言,讓其了解我大漢步卒實力,未嘗不是自斷臂膀。未來,若是有羕,我大漢必將全面落入下風!」

  「陛下,依照臣之所見,我的大漢須堅壁清野,讓其南下劫掠者無所收穫。互市一事勢必不能持續,必須對其嚴防死守,斷其物資。之於匈奴,我大漢必須表達出應有的態度!」

  卻是聽到。

  董仲舒一副義正言辭的模樣。

  張偉倒是連連點頭。

  這一波分析,足可以體現出董仲舒的才能。

  看樣子,他不僅是當世大儒。

  於軍事亦是有所涉獵。

  能力很不錯。

  只是。

  他口中的話語,讓不少朝臣皺起眉。

  本以為他跳出來阻止張家。

  類似韓安國這樣的實權派,對此是喜聞樂見的。

  再者,看他的裝扮一副儒生的模樣,應該是與劉徹大力提拔儒生有很大的關聯。

  如此一來,此人的身份很好解釋。

  劉徹賞識。

  加上立場一致。

  能力肯定也不差。

  自然是值得交好。

  然而,他的話之於韓安國等人卻不是那麼友好了。

  所謂的堅壁清野,所謂的取消互市。

  不就是變相地與匈奴交惡嗎?

  眼下的大漢朝堂,依舊是投降派占據朝堂的主體。

  即便是張家之前的據理力爭,都暫時處於下風。

  更別說眼下這個在朝堂上沒有任何根基的儒生了。

  是,陛下是你的靠山。

  但。

  顯而易見的是,陛下不可能為了你去選擇得罪其餘的一大批人。

  再者。

  伱又並非是張家這樣的龐然大物,與劉徹交情深厚。

  劉徹對你的不過是欣賞。

  遠未到照顧周全的地步。

  即便是,這麼一位儒生日後的地位成就可不低。

  屏幕前的張偉清楚,後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董仲舒在其中扮演的可是關鍵人物。

  不過,眼下,劉徹剛剛對儒家有意,尚且還沒有到大力的推崇的地步。

  如此一來,董仲舒還未完全成長起來。

  此時,他卻跳出來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樣。

  怎麼?是欺我大漢朝臣無人?是欺我大漢朝堂沒有忠臣嗎?

  初出茅廬,慮事不周也難怪。

  卻是能夠看見。

  隊列首位,韓安國主動向左一步。

  「董博士,此言差矣。陛下之所見,豈能是我等臣子能夠輕易揣測的?張尚書之思慮,又豈是爾能簡單便能想清楚的?雖說臣亦是覺得,向匈奴派遣軍隊一事需要好好思慮。然,張尚書之前所做一切,與匈奴互市、通商,取得的成效已經是初步顯現。我大漢邊關近階段安定如初,邊關之民無不不歌頌陛下之恩德。」

  「如此,足可以見識陛下之英明,張尚書之思慮,豈能是爾等說取消便可輕易取消的?董博士為國為民之心,我能理解,只是話還是要想一想再說的。」

  韓安國的這一番陰陽,讓董仲舒的臉上青一陣白一陣。

  不過也是。

  眼下,董仲舒出言,所憑藉的只是一腔熱血。

  長久沉浸在學問中,自然是沒有經歷太多的的歷練。

  如此,言語交鋒間,自然是比不過他們這一群在朝堂上打磨了多年的老狐狸。

  「陛下,我……」

  董仲舒還想解釋。

  劉徹卻是微微搖頭。

  「董愛情理之思慮,朕亦是了解。董愛卿為我大漢一腔熱血,這固然沒錯。只是,我大漢如今與匈奴關係不同以往,且匈奴已經表達了他們的真心實意,朕需要給他們回饋。」

  卻是劉徹淡淡地開口。

  不輕不重地幫董仲舒說了幾句。

  看似責備,實則又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呢?

  屏幕前張偉亦是清楚,此情此舉的根源。

  劉徹,如今對儒家、對董仲舒其實是很有好感的。

  再加上,他們並不知曉張家和劉徹之間的謀劃。

  一腔熱血空談報國。

  哪裡知曉這群朝堂老狐狸的一舉一動,都透露的極大的深意。

  劉徹如此開口,將董仲舒擺在一個年輕人的位置上,他們這群老人自然是不能與他太過為難。

  「韓愛卿,張愛卿所言,不知你認為如何?」

  卻是劉徹畫風一轉,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韓安國。

  剛才他對張偉的幾句點評,可謂是不咸不淡。

  淡淡的褒揚,但,又顯而易見地繞開了張偉的提議。

  話又說回來。

  劉徹對張偉的提議其實是很心動的。

  當然,張偉的提議可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可不是真的派人去教導匈奴。

  那不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

  就算他相當這個冤大頭。

  大漢也不可能、劉徹也不可能允許。

  實際上,張偉的這一番提議大有考究。

  首先就是大漢派遣這麼一隻隊伍過去,究竟幹什麼的?

  自然不可能是像他們說的,是為了教導匈奴。

  這支軍隊的數量,顧慮到匈奴那邊的意見,自然是不會太多。

  但,數量不多,亦是能在某些時刻起到奇兵的效用。

  別的不說。

  有這麼一支軍隊駐紮在側。

  匈奴肯定會分出一部分心思戒備。

  就如同懸掛的刀劍,讓其心驚膽顫。

  一心二用之下,勢必會對其後續的判斷有所影響。

  再者,大漢向其派遣一支部隊,用此藉口,倒是顯得名正言順。

  單單是駐紮探視消息,甚至只是為了與南宮閼氏傳遞信息,這些人也足夠了。

  至於所謂的教導匈奴。

  就算大漢願意教,他匈奴願意相信嗎?

  誰會相信一個曾經的死敵,願意傾囊銷售自家的本領呢?

  張偉正是抓住了這樣的心裡。

  即便是你有大漢的人,但你敢用嗎?

  就算是不敢用,眼下,你需要我大漢的物資。

  尤其是,在見識到利益之後,張偉用腳都能知曉這群匈奴的心理。

  肯定是想要在翻臉前儘可能多的爭取利益。

  如此一來。

  匈奴這邊勢必會躊躇再三。

  拒絕應該是不能。

  張偉的提議,就卡在他們接受的臨界點上。

  先前大漢與匈奴的互市,其實就像是一把雙刃劍。

  之於大漢,為匈奴提供物資無異於以身飼虎。

  對匈奴是單方面的有利。

  但同時,大漢給予匈奴如此諸多的物資,又會讓其難以遏制地貪婪。

  舉個簡單的例子。

  原先生活在塞外的苦寒之地,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

  故而,大家能夠齊心協力,一同南下劫掠。

  然而,現在,在大漢的幫助下,生活好了,有能力吃大魚大肉了。

  這個時候,大漢表示我願意資助你們,願意派駐軍隊訓練你們。

  即便是不願意,匈奴勢必不會輕易的撕破臉。

  再者,即便是匈奴先後南下劫掠,他們勢必也要考慮匈奴與大漢之間的國力對比。

  考慮利益的損失。

  勢必不會像之前一般萬眾一心。

  如此一來,與匈奴進行互市,雖說看似大漢的損耗多一點。

  但,也並非是無益的。

  台上的劉徹大概理解了張偉的思量。

  或者說,他與張家之間的情誼,即便是並不知曉張家所問為何,但依舊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和張家。

  僅僅是張偉的一個簡單的眼神,劉徹便放心支持。

  反倒是跳出來的董仲舒,讓劉徹有些無語。

  至於一旁的韓安國,此時,他的內心應該是無比糾結。

  糾結之處在於,張家似乎是態度轉變了,一改先前堅定的想要與匈奴開戰的心思。

  不過,就是你這轉變是不是有些太過徹底了?

  與匈奴互市本就引人詬病,現在又想要派遣一支軍隊教導匈奴?

  就算是打著這個幌子,大家是知道張家不可能做出什麼損害大漢利益的事。

  光是擔著這個名聲,就讓人聽著不舒服。

  「陛下,老臣亦是認為,張家之決策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我們是否應該仔細權衡再做考慮。畢竟,向匈奴派兵可不是一件小事。派遣兵士多了,容易讓匈奴警惕,讓匈奴與我大漢交惡。兵士少了,又難以展現我大漢的誠意。」

  韓安國特地將誠意二字咬的很死。

  顯而易見的是。

  他對張家的做法還是挺不滿的。

  你要向匈奴表現誠意,想要大漢與匈奴相好,這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但是,你這誠意太足也不是一件好事。

  看著這一幕。

  屏幕前的張偉倒是笑意盈盈。

  話說,如此之多的變數,他其實早就有所考慮。

  只是,這群人漏算了一點,或者說情報上的缺失,讓他們先天性的就不如張偉思慮良多。

  閼氏就是他們漏掉的關鍵。

  也是最不起眼但又決定性的一部分。

  再說,人家閼氏已經是釋放了善意。

  而他這邊,自然是要給出回應的。

  這份善意,這份回應,若不是當事人,自然是不清楚他們的含義。

  而大漢,在給許諾給了閼氏足夠的利益、雙方建立了更深層次的信任之後。

  大漢派遣軍隊的這一波回應,明顯就是給閼氏一個信號了。

  你那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大漢自然是奉陪到底!

  韓安國雖然不知道張家要做什麼。

  他們的做法讓自己很不舒服就是了。

  不過,態度轉變總是好的。

  故而,韓安國沒有太過阻止。

  面對韓安國的誠意,張偉操縱的張旺川不疾不徐。

  「韓御史,還請放心,我張家對此早有準備。且,我張家亦是大漢之人,自然是知曉大家之思慮。陛下,我張家願親派一部分商隊隨軍前往匈奴。」

  言罷。

  張偉話鋒一轉。

  「臣之提議並非是助紂為虐,而是作為我大漢之內應存在,即便是匈奴對這群人嚴防死守,亦是可以傳遞出些許信息。再者,藉此機會,我大漢有名正言順之義於匈奴駐兵,這是我大漢之機會!」

  張偉的這番話說的是慢條斯理,言詞有據,即便是韓安國有心遏制也是無能為力。

  話又說回來,張偉的這一番話也透露出其心思。

  一直以來,他從未放棄過一件事——與匈奴之間的征戰。

  或者說,他的投向只是暫時性的,一直以來,他張家所想都是馬上要為戰爭做準備。

  話說回來,其實韓安國這些所謂投降派,只是習慣了安定,不想讓大漢陷入紛爭。

  不願戰爭,並不意味著害怕戰爭。

  對於這群老臣而言,尤其是韓安國的,更是從戰火中崛起的。

  他們從未有過害怕戰爭的思慮。

  只是,他不願意破壞眼前的這麼一份和平。

  張偉的這一番話,恰恰是卡在他們的心理界線上。

  既不破壞兩方的關係,又可名正言順地駐軍,亦是可以為大漢紮下這麼一根釘子。

  如此一箭三雕之舉,且名正言順,甚至連匈奴使者都有意。

  他們自然是沒有阻止的道理。

  「那便依照張愛卿所言。朕會親自擇軍隊前往駐紮,張家亦是可以隨朕挑選人手。韓御史,招待匈奴使者之事,朕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給朕好生招待,也切莫太過任其嬌縱。」

  劉徹直接拍板,將此事定下了基調。

  「陛下英明。」

  「諸位,若是無事,便退朝吧。」

  Ps:跪求推薦票,跪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