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老人家卻如此看重於夏靜月,眾客心思百轉,若不是想到睿王雙腿不良於行,都敢肯定將來的帝位必屬於睿王。
可惜,太可惜了!
睿王有這麼強的助力,卻身子不行,真是太可惜了!
「若是睿王殿下的腿能治好,那得多好。」眾客中,有人忍不住嘆息道。
那樣驚才絕艷的人物,文韜武略,若是能繼承帝位,何愁大靖不繁榮昌盛?再加上一位才華橫溢的皇后輔助,大靖必然會進入一個空前的盛世之朝。
因此,想到睿王的情況,眾客無不為此惋惜著。
再想到當今皇帝的另幾個皇子,寧王聰明卻沒有擔當,百坻入侵,他窩囊地躲在京城令大靖百姓極為失望。連兩位嬌滴滴的女官都跑去邊關助陣了,堂堂皇子卻連女人都不如,如此沒有氣概,豈能擔負起一個國家的重任?
而康王,他請命前去邊關原本拉了許多聲威,也讓大靖百姓知道除了睿王之後,還有另一個有作為的皇子。可沒想到了邊城,這位皇子卻跟顧女官鬧起桃花來,甚至在大軍凱旋之日帶著顧女官私奔去了。百姓一看,原來是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主,將來就是做了皇帝,也是昏君一個。
除了年幼的七皇子外,大靖百姓心裡數了數,唯一能有希望的就只剩下有仁義之風的明王了。
最近,明王可以說得上是春風得意。自從滕貴妃攀上皇太后這一條線,他慢慢地又開始走到人前。
若說韓瀟大勝歸來,除了皇帝之外誰最高興的話,必然要數這位明王。
寧王被傳窩囊,康王被傳愛美人不愛江山,而他在大軍出征前因錯閉府,使他免了風言風語。這會兒寧王與康王都不被人看好,他又成了最有潛力的皇子了。
這些日子,一個接一個的官員向明王投靠過來,明王的勢力急速上漲,遠遠超過了他與太子分庭抗禮時期的實力,如今他在朝中,有隱太子之勢。
明王身邊聚焦的皇親和官員不少,但他最想拉攏的人是睿王。
睿王大婚,是難得與睿王府交好的機會,明王倒是想趁著這個機會跟睿王表表親近之心。可他經過兩次被皇帝厭棄之事,已經謹慎了許多,生恐去跟睿王交好會令起皇帝的猜忌。
正當明王惋惜這一次機會時,宮裡的滕貴妃匆匆給他捎來一道消息:皇太后給夏靜月添妝了。
滕貴妃管理後宮之人,皇太后要添妝的事提前一天就知道了,她打聽到皇太后此次添妝禮極重後,才把消息透露給明王。
滕貴妃與明王能在後宮與朝堂都混得如魚得水,風光十幾年,靠的就是母子兩人的默契。
於是,明王府那邊一聽到皇太后身邊的譚嬤嬤去夏府了,立即也將連夜準備好的添妝禮送過去。帶著添妝禮去的,是明王妃。
若沒有皇太后的先行,給明王一百個膽子也不敢高調與睿王交好,但皇祖母都表示了,他身為孫子跟著皇祖母走,誰也說不出個錯來。
明王妃是今日來客之中,親自過來的身份最高的人物,少不得又引起一陣的轟動。
明王妃帶了五抬嫁妝過來,就連滕貴妃的娘家,為了給明王助勢,也由當家主母帶了五抬嫁妝。
「咦,明王殿下不是睿王殿下的兄長嗎?怎麼賀禮不是送到睿王府,而是添到夏家來了?」
眾客悄悄議論的時候,明王妃笑吟吟地走了進來,說道:「要說起來,本妃跟夏女官緣份深著呢,夏女官初初當上女官時,本妃就與夏女官感情極好,我倆親得跟姐妹一樣。以前我還惋惜著夏女官不是親妹呢,不曾想夏女官卻跟本妃做了妯娌,這可不就是天大的緣份嗎?好姐妹要成好妯娌,本妃怎麼著也得添妝一二是不?」
掌管後宮的,除了滕貴妃,還有一位舒德妃,滕貴妃能打聽到的消息,舒德妃也差不離了。
與明王一派最近的風生水起相比,舒德妃最近過得甚是糟心,別人都說她兒子跟顧幽私奔了,可舒德妃絕不相信這一件事。在康王離京之前,母子就深談一夜,舒德妃比誰都清楚,兒子去邊關是奔著顧幽去的。
然而大軍已歸,兒子卻遲遲未歸,把大好的形勢硬是變成了逆勢。若是兒子與大軍一道歸來,先不說與顧家的親事了,就憑著兒子敢去邊關吃苦的這一份魄力,就能在朝堂之上站穩腳跟。
事情與她母子約定有變,舒德妃焦灼不安,甚至懷疑是連家做了手腳,害了她兒子。
眼見兒子的名望降到谷底,舒德妃一邊派人尋找康王,一邊使出了渾身解釋給兒子爭回些資本,這交好睿王府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故而,明王妃與滕家送了添妝禮之後,代表舒德妃母子來的舒家也送上了極豐厚的添禮。
連妃的消息也知道得快,連家緊跟在舒家後面也來了添妝。
這一跟風下來,不說宮中有位份的妃子娘家也隨禮了,就是京中各大世族也動了起來。
人家皇太后與各嬪妃都送禮了,他們若是不跟上,豈不是對皇家不敬?
這導致了不管是各國公府,還是各侯府、伯府,以及朝中重臣之家,不管跟夏靜月有交情還是沒有交情的,都匆匆忙忙地派人送來添妝禮。
京城百姓發現各府各家都抬著大紅箱籠出來,紛紛往一個方向趕去,全京城有頭有臉的人家都動起來。今天這個日子本就萬眾矚目,各家各門又一抬抬的禮出去,這使得京城百姓被驚動得全部走出家門看熱鬧。
皇帝做到了曾經許下的承諾,要隆重地大辦睿王的大婚。
今天的京城,處處掛紅掛彩,大道小道都鋪上了新土,各街各路都掛滿了紅幔,整座京城都處於一片喜慶之中。
原先京城的大多數百姓都跑出家門來看熱鬧了,這會兒聽到說全城有頭有臉的人家都抬賀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