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偏遠農村,家裡離鎮上16里路,那時叫做鄉,記事之前的印象都是聽老人說的,我對爺爺奶奶幾乎沒有印象,聽娘跟我講過,奶奶臨走時我那年3歲,還說奶奶穿上了新衣服,這就是我的印象中的爺爺奶奶,還聽娘說,奶奶還健在時由於年齡大了,看不了小孩,可是挺偏向我三伯家孩子,有好吃的都給他了,不給我,不過那小孩短命我只記得名字,這些沒什麼意思我們不說了,我說一下印象中的環境吧,我們家是沒有院牆的,鄰居家有個土牆可我與他家孩子從不走正門。時間長了我們就自己開了屬於自己的小門,那時的鄉里鄉親的是真的純樸,開始我們家沒有電視,我在一個鄰居家看電視,他們睡覺了我自己還在繼續看,那時最愛看乾隆,現在的鄰居女主人今年剛走,年齡不過70聽說是疫情留下的病變,我這裡不像是寫給別人看的書,而是自己一個回憶錄吧,想到哪,寫到哪
先介紹一下我小時候的環境,我家前面當時有個小灣,村裡有幾個大灣都是蓋房挖的坑時間長了就成灣了,村里都是小泥路,到處坑坑窪窪,夏天下了雨灣里的水漫上來,就是我們撲魚的好日子,從葦灣,魚塘,跑出來的魚那時真的是純天然的養魚,如果摸到把二掌那時好高興呢。我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摸魚
想到哪,寫到哪,勿噴,幼兒園時我們一起玩的最多是過家家,看乾隆最多,那時就走了乾隆皇帝及皇帝的後宮,後來長大了說起這事還挺有意思,我上幼兒園上了3年,開始不夠年齡拿著3條腿小木板凳跟人家一塊上學,小學是不是一樣呢,從電視上手機上看到我們80後的小學差不多都是一樣的,隨後我會想到哪寫到哪,沒有固定時間,或者字數,因為是我的回憶
記得當時放學後除了完成作業,還得拿上鐮刀袋子去坡里割草,因為每戶家裡幾乎都養著一頭黃牛,一年的收成就靠它了,平時拉犁荊地它都在默默付出,不聽話還得挨鞭子,牛仔子是一年差不多一大半的收入,農村孩子早當家,懂事早,放了暑假,基本都是放牛娃,放牛中度過,放牛回來還得做飯,記得第一次做飯做了一鍋土豆片,一家人吃了好幾天,還記得有一次燒火做飯時沒處理好,火差一點把棉花燒了,那時的農作物產量低用高粱杆做的薄曬棉花,那時棉花是真的受累,沒有抗蟲棉,從播種到打岔,除草,還得打農藥,我都幹過,雖然現在好像不會了
揚場不知道同齡人還記得不,小時候種的小麥,需要人工割,割完了還要用草腰子捆起來,那時不捨得花錢買,自己從荒地里找到可以做草腰子的拌子草,自己做,割回小麥裝到黃牛拉的地排子車上,拉倒場地,再用鍘刀割掉麥稈,晾乾後再用老牛加大柱打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