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朔日。
趙孟啟一如往日般早早起來,不過卻不是為了練武,而是今日他要上朝。
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上朝,略微有些好奇,也沒太當回事,因為他只能帶著耳朵去,聽政,卻沒有發言權。
黃枸卻顯得很是興奮,見他慢悠悠的洗漱,不由急切地催促起來,「阿郎,您快點啊,還得穿朝服呢,得抓緊些,可不敢耽誤了時辰。」
洗漱這些小事,趙孟啟不習慣讓別人伺候,都是自己動手,當然,絕對不是因為他殿中沒有可愛的小娘子。
其實以前他這裡還是有許多漂亮的小宮女的,但自從他醒來,林押班把役使換了一遍後,宮女還有,卻都是大媽級別,不是五大三粗,就是貌若無鹽。
按理說,宮中使女到了一定年紀,都會放良出宮的,也不知道林老頭從哪裡挖出這麼多超齡婦女。
擦乾臉上的水漬,趙孟啟走出屏風,看到眼前一大堆人,手上都捧著衣物佩飾,不由一臉懵逼。
穿個衣服而已,用得著這麼大陣仗!?
這個,還真用得著,今日是大朝會,從皇帝到百官,都得穿朝服,而不是常朝一樣穿公服就行了。
這朝服要體現隆重、威嚴,地位越高的,越是複雜繁瑣,趙孟啟這一身,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差不多二十幾樣。
要是讓他自己來穿,可能穿個半年都穿不好。
鑑於上次試選時趙孟啟的亂來,趙官家特意吩咐過,不許讓他在衣飾上出一絲差錯。
白羅中單,朱紅色的上衣下裳,黑色的袖端及緄邊,蔽膝也是朱紅色,白色的方心曲領,緋白羅大帶,金塗銀革帶,金塗銀裝玉佩,天下樂暈錦綬,青絲,間施三玉環,白襪,黑履。
趙孟啟只能像個木偶一樣,任人擺布,費了一刻多鐘才一件件穿戴好。
這還沒完,還有最重要的帽子呢。
七梁進賢冠,金塗銀棱、貂蟬籠巾、犀簪導、銀立筆,戴在頭上後,趙孟啟直呼,「這帽子真重!」
「阿郎,這可不算最重了,往後您可還得戴更重的冠呢,得早點習慣。」黃枸笑著勸解。
趙孟啟沒好氣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阿郎真是好才學,小的就是這個意思。」黃枸咧嘴。
進賢冠,按著梁數分為九個等級,皇帝十八梁,太子九梁,親王皇子以及正一品的大臣是七梁,然後依次按品級降低到二梁。
這就是黃枸為什麼說趙孟啟以後要戴更重的冠。
另外還有獬豸冠,也叫法冠,是御史、刑部、大理寺這些執法官員特別所戴的。
費時費力的穿戴齊整,趙孟啟感覺十分不自在,多了許多束縛,便試著走兩步動起來。
這一個月來,他的身體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強壯起來,現在穿了這麼一身,倒也撐得起來了。
「阿郎真是儀表堂皇,英姿勃勃…」黃枸歡喜的看著,眼眶中似乎有些濕潤。
「不就換了身衣服麼,你至於麼?」趙孟啟約略明白黃枸的情緒,卻不喜歡這煽情的模樣,「走了,上朝去!」
「哎呀,阿郎等等,笏板沒拿……」黃枸急忙去追大跨步走出殿外的趙孟啟。
坐在四人抬著的步輦中,拿著玉笏拍著大腿,趙孟啟略有不耐煩。
這步輦和轎子差不多,但沒邊沒頂,就是兩根槓子抬著一個椅子,抬的人很穩,不過卻慢悠悠的。
趙孟啟本想步行的,黃枸卻苦勸,說是不合禮法,所以他只得忍受。
半路遇到趙官家的御駕隊伍,便尾隨匯合過去。
到了垂拱殿外,時間剛剛好,百官已經站好了班次,只等趙官家駕臨了。
臨進去前,趙官家看了趙孟啟一眼,「倒還有點樣子。」又叮囑道,「到了殿上,給我規矩點……最好把自己當成一塊木頭,懂麼?」
這明顯是擔心趙孟啟像上次一樣,在百官面前鬧出什麼么蛾子,給他丟臉。
「哦,兒臣知道了。」趙孟啟只好裝老實。
靜鞭九響,「陛下駕臨,百官恭迎。」
趙孟啟跟在趙官家屁股後面進了大殿,登上玉階,在御座側方站立。
等官家就位,群臣山呼萬歲,行參拜大禮。
一番禮儀之後,官家抬手,「諸卿平身。」等百官直起了身子,才坐上御座。
趙孟啟的待遇還不錯,有個小杌子,便也板正規矩的坐了下去。
此時天色未明,殿中只能靠蠟燭照明,這些上等蠟燭可不便宜,一根得要兩三百文。
趙孟啟就著燭光,往階下一看,一片紅彤彤,幾百名官員都是穿著同樣的朱紅色朝服,乍一看很是晃眼。
從皇帝到最低階的朝官,朝服的顏色樣式都差不多,只是在冠冕佩綬這些細節上,因級別而不同。
大朝會都有既定儀式流程,一整套走下來,大半個時辰就過去了,趙孟啟坐在那直打瞌睡。
「咳…」趙官家本就不放心他,時不時關注一下,瞟見他的異狀,不由輕咳提醒,還狠狠瞪了他一眼,可惜趙孟啟位置稍微靠前,看不到趙官家的眼神,只是老實的把腰背挺直了些。
其實此時南宋的大朝會相對以前來說,已經簡化儉省了很多,只執行了朝賀部分,就這樣也並不常開,而是和常朝基本一樣。
今日,很大程度上,是讓趙孟啟在朝堂正式露面,加強他的儲君地位。
繁瑣的百官朝賀禮儀完畢,董宋臣按例問上一句,「有奏否?」
通常在這種禮儀性的大朝會上,是不會奏事的。
不過,今天還是有些例外。
程元鳳走出班列,「臣有奏。」
趙官家一看,大概就知道這程蠻子要說什麼了。
因為操縱試選案,在百官默契之下,很快就審結了,但作為主審的程元鳳已經多次上奏結果,可趙官家一直拖著沒有批覆。
看來今天躲不過去了,趙官家無奈搖搖頭,「奏來。」
「陛下,臣奉旨主審試選案,現已水落石出,主犯趙與薺和吳衍皆已供認不諱,按律當斬,其餘涉案的大小官吏十七人罪行也一一查明,或斬或流皆罪有應得,詳細已列入案卷,請陛下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