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法定帝國接班人,地位僅次於皇帝。
東宮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官署機構,也有自己的屬官,甚至有自己的軍隊,約略像個迷你型朝廷。
不過東宮機構並不是行政體系中的法定機關,正常的朝廷運作中,也沒有太子參與政務的常規埠。
若是想讓太子正式參與朝廷核心,通常都要給他加上監國的稱號,這才能成為真正的帝國老二。
太子監國,在唐代比較常見,陸陸續續的加起來大約有兩百年左右,不過到宋代就變得很少見了。
都知道,宋代政體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在制度設計上充滿了平衡和制約,嚴加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人擅權。
單說為了防止太子亂政,就一直刻意弱化東宮權力,淡化東宮的實際職權,將東宮屬官設為虛官,一般也不允許太子皇子們參政論政。
至於監國,也就四次,其中宋徽宗和宋欽宗那兩次還是戰事緊迫的非常時期,另外兩次就是宋真宗和宋孝宗時期。
真宗是身體不行,名義上是讓太子監國,可趙禎才九歲,哪有這個能力,所以實際上是皇后劉娥在決斷朝政。
孝宗則是要給太上皇趙構服喪三年,所以讓趙惇參決庶務,當時許多大臣都是反對的,常常提醒趙惇要先聽取孝宗建議再決定政務。
也就是說趙惇監國的形式遠遠大於實質,實際上他並沒有什麼決策權。
在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太子監國這種事了。
不過呢,也是從孝宗開始,放鬆了皇子參政的限制,太子在朝會時可以侍立御座一側聽政參決。
而皇子也可以擔任差遣,甚至可以到地方上擔任實職主官,比如魏王趙愷就出鎮地方,曾判寧國府和明州。
也就是說在此以後,皇子能不能參政,參政到什麼程度,都取決於皇帝本人的意志。
但是在大多數文臣來說,依然秉持著皇子不得參政的理念,畢竟權力二元化後,容易產生許多隱患。
更何況,趙昀給趙孟啟的是監國還加了攝政,意味著就是要讓他成為代理皇帝……
待確定沒有聽錯之後,首相董槐出班陳奏,「陛下,由太子撫軍監國,皆非得已事也,如今朝局穩定,聖體康健無恙,何需行此下策,還請陛下三思!」
從這話里也聽得出來,他對冊立燕王為太子並沒有意見,其實絕大多數臣子都已經默認了燕王的皇儲身份,封不封太子也就是個名號的問題,何況燕王現今得到的各項待遇,實際上比一般太子都要高得多。
就算現在趙官家有了血緣上的親兒子,可反對燕王的人也不敢輕易公開說出易儲的話,不然只會被扣上別有用心的罪名。
在這種時候反對趙孟啟監國的人,也未必就是反對燕王本人。
比如樞密使程元鳳也在董槐之後陳奏,「蓋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今陛下在上,又置監國攝政,是國有二君矣。」
「自古未有國貳而不危者,蓋國有貳則天下心生向背,向背之心生,則彼此黨立,黨立則必啟讒間之言,讒言啟則父子開隙,開者不可複合,隙者不可復全!」
「彼時趙武靈王、唐太宗皆受此弊,我朝天禧年時亦嘗行之,若非寇準王曾,幾生大變。」
「此古人不幸之事,當慎之誡之,臣伏請陛下收回成命。」
兩位大佬發表完意見,但隨後附和的大臣卻不多,大家似乎都還在分析利弊。
燕王一系的大臣也感覺眼下的時機並不適合燕王上位,但一時間也不清楚燕王本人的心意,因此不敢輕易表態。
而反對派呢,原本的計劃之一就是把燕王架上去,既要他為將會出現的『過錯』背鍋,又要讓他和趙官家發生矛盾衝突。
到時候再用種種手段興風作浪、挑撥離間,令燕王喪失『民心』及趙官家的信任支持,如此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他廢掉。
這種鬥爭方式是反對派們所擅長的,也是比較安全穩妥的,基本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患。
不過此時他們卻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因為他們發現趙官家對燕王的信任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料,好似巴不得早日將權力統統交給燕王一般……
這官家要是真的一點權力欲都沒有了,還挑撥給屁啊!
陳大方陷入到這個尷尬的境地,一時不知道該作何選擇,到底是奉命擬詔還是封還詞頭?
算了,還是按最穩妥的策略來吧,畢竟人的想法又不是不能改變,多下點工夫,就不信扭轉不了官家的心意……
這麼想著,陳大方正要應下制詞的差事,然而趙孟啟卻開口了。
「父皇,兒臣也請您收回成命,眼下不過就是幾隻蒼蠅嗡嗡叫而已,雖然有些煩人,卻不值得大動干戈,也不值得您動怒。」
「這數州急報,聽起來很嚇人,但我朝立國近三百年,豈是這點小伎倆能撼動的?」
「兒臣建議,傳詔於這數州,命當地官府及士紳限時平息騷亂,否則朝廷便出大兵敉平之,到時候就別怪玉石俱焚了。」
這隱含威脅的話一出口,群臣駭然。
燕王完全不打算按套路來,壓根不管裡面有多少彎彎繞,就是把地方官及豪強和當地亂象綁在一起,來了個超級連坐。
咱沒工夫去查是誰在搞鬼,又是怎麼搞的鬼,總之你們給我把事情平息下來,不然逼得朝廷出兵,那就禾苗雜草一起割,就問你們怕不怕!?
這種無賴招數,正常朝廷肯定是不會用的,可燕王就很不好說了,說不定他是真的幹得出來。
此時宋朝的政權還處於穩定時期,中樞並未失去權威,還是具備這麼幹的能力和資本,只是肯定會被詬病的。
「萬萬不可啊!」馬天驥慌忙出班,「朝廷怎可不問是非曲直、青紅皂白,就將責任強加給無辜士紳?朝綱何在?法理何在?」
「呵呵,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亂象,我想在場諸位心中都有數,某些人試圖用地方安穩來綁架朝廷,難道朝廷就不能用這個反過來綁架他們麼?」
趙孟啟一臉不屑,誰規定老子一定要按你們的遊戲規則來玩?
就比如賭場上,雖然我看不出你是如何出千,但不妨礙我掀桌子。
馬天驥見燕王不講理,明白多說無益,便連忙向御座拜去,「陛下,朝廷行事當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千萬不能聽任燕王胡鬧啊。」
「是啊,若是這麼做了,那朝廷與地痞無賴何異?」陳大方同樣出班表示反對。
其他一幫大臣也紛紛勸諫,阻止趙官家接受這個做法。
御座上的趙官家,見兒子一句威脅就把這幫大頭巾嚇得倉惶,不禁感覺有些好笑,怒氣也就淡了下來。
實際上,他對兒子的建議還是很動心的,不過他畢竟還是正統的帝王,無法這麼肆無忌憚。
「諸卿莫慌,燕王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群臣好不容易才忍住翻白眼的衝動,玩笑!?什麼時候朝堂上可以隨便開玩笑了?
「朝廷自有規矩,肯定是不能如此胡來的,正大光明方為王道,不過也不能任由地方糜爛,諸卿可有妙策以解之?」
問到該怎麼解決問題,這些大臣又啞然了。
而趙孟啟見老趙沒接受自己的建議,臉上卻並無懊惱,反倒又笑著說,「既然馬侍郎覺得孤的法子不合適,想來肯定是有合適的解決方法了。」
接著他轉向老趙道,「既然這樣,那兒臣建議由馬侍郎前往安吉州,若是十日之內不能平息事端,恢復經界工作,那就說明馬侍郎德不配位,還是回老家種田算了……嗯,再建議由陳中書前往浙南三州,若是半個月不能建功,那也不如辭官乞休吧。」
趙官家邊聽邊點頭,還假惺惺的問道,「這個建議倒是像點話,不知馬侍郎和陳中書意下如何啊?」
「這…」馬天驥感覺有些頭暈,發現自己似乎被套了,若是拒絕的話,豈不是又繞回燕王剛才那個建議?
於是他只要硬著頭皮,「臣,願往。」
陳大方也藏起苦笑,「臣也願往。」
「完美!」趙孟啟拊掌,嘴角翹起,「好了,打蒼蠅的事安排了,該回到福建路的事了。」
趙官家暗贊兒子這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玩得妙,舉重若輕便把麻煩處理了,於是心情漸好。
「平叛非是兒戲,燕王的安危更是重要,五千兵馬實在過於單薄,還請諸卿群策群力,再挑出一萬可戰之軍!」
趙官家自然也意識到,數州在這個節骨眼鬧事,很可能就是拖住朝廷的軍力,減少趙孟啟能帶走的兵力,因此反而更要給足。
群臣見事情又繞回到這令人頭大的問題上,皆是感到煩惱不已。
惟有趙孟啟卻一臉輕鬆,擺擺手道,「不用麻煩大家了,我就帶馬行司右軍,對付匪賊而已,有五千多兵馬足夠了,至於我自身安危,不是還有東衛麼。」
原本群臣是沒有考慮總數多達三萬多人的東衛,一群娃娃兵,成立也才一年多,也沒經過戰陣,戰力恐怕連臨安的兵油子都不如。
不過經燕王這麼一說,要是只用來護衛,倒是可行,畢竟人數在那,不過就是後勤壓力要大上許多,增加出征不少開支,但眼下也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隨即趙孟啟又說,「再把定海水軍給我,我打算走海路,需要護衛。」
定海水軍全稱『定海駐剳御前水軍』,隸屬沿海制置司,駐紮在慶元府,孝宗時成立,發展到此時滿員六千人,不過每年要輪調一部分兵力北上海州駐防。
原本是一千一百人的,還是受了趙孟啟的影響,改成了兩千人。
雖然宋朝水軍不少,但可以算是『海軍』的卻很少,畢竟宋朝基本沒有海上威脅,而定海水軍就是少數海軍之一。
朝廷不重視海軍,可趙孟啟卻不會忽略,不但把浙江水軍壯大起來,也很關註定海水軍的發展,這一年多來,給了定海水軍不少支持,船隻武備有了質的飛躍。
浙江水軍如今承擔著倭國方面的任務,沒法抽調,而之前趙孟啟是準備把定海水軍用在攻略流求中的,現在算是提前南下了。
燕王要求抽調的這些兵力,不會影響地方防務,有人相反對也找不到理由,更多則是沒把東衛當回事。
隨後趙孟啟又大概闡述了一下自己的平叛思路,中規中矩,大臣都覺得沒什麼問題,趙官家更是滿意,於是趁熱打鐵,當廷走完了燕王的任命程序。
然後趙孟啟的封號官銜又變得超級長了,燕王,天策上將軍,開府,別賜門戟,加平章軍國事,御史大夫,殿前都點檢,東南節度使,提舉新學新城事。
其中天策上將軍是趙官家一時興起給加的,大臣覺得無所謂也沒反對。
一說天策上將軍,一般人想到的大多是李二,不過宋代也有過,宋真宗就封了自己的皇兄楚王趙元佐為天策上將軍,並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
這玩意不開府就是個榮銜,表示尊貴,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三師,是武官之首。
對於趙孟啟來說,也沒什麼實際用處,就是好聽罷了。
隨後朝廷還任命朱熠兼任東南節度府行軍司馬,參贊軍事,又任命陳韡為觀文殿學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輔佐燕王平叛。
至於趙孟啟幕府其他官員,由他自行選調,再報官家御准,這自由度可是前所未有了。
然後就是商議相關具體事項,畢竟出征牽連的事務可不少。
一場朝會,到夜幕降臨才結束,百官們拖著疲憊的身子離開皇宮,趙孟啟也回去安排起準備事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