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城裡的風雨,沒有影響到燕王府里的趙孟啟。
隨著被他從各個衙署收羅的工匠被送來來,趙孟啟就漸漸進入了發明家模式。
第一個著手的自然是馬車車體的製造,既然是為了製造成奢侈品,那顯然是四輪馬車要比較逼格高上檔次了。
可能說到馬車,後世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就是歐洲用四輪,華夏古代用兩輪,反正電視劇上都這麼演的。
從直觀的感覺來看,四輪似乎要比兩輪先進,那為什麼華夏就沒有普及四輪馬車呢?
是技術不如西方嗎?答案顯然不是。
早在春秋時,華夏的馬車結構就相當複雜完備了,有車軸,有車轂,車軸車轂之間有滑動軸承,滑動軸承分兩層,一曰釭,「釭:車轂中鐵」,相當於軸瓦,一曰鐧,「鐧:間也,間釭、軸之間,使不相摩也。」
簡單的說,就是車輪和車軸並不是硬連接的,可以做到一個輪子轉,另一個輪子不轉,便於轉向。
用這樣技術做出來的四輪車,雖然沒有加了轉向架的那麼靈活,但也算足夠使用了。
總的來說,四輪馬車華夏古代有,在宋代也不算少見,但和早期各文明一樣,沒能成為主流交通工具。
原因是路況水平不夠和減震技術不行限制了客運發展,地理複雜、畜牧規模不足等原因,又限制了四輪馬車的貨運發展。
但是作為奢侈品,需要太過在意這些麼?
趙孟啟現在需要的是解決減震問題,提高轉向靈活性,使乘坐更加舒適,並且極盡奢華。
減震嘛,自然使用懸掛底盤,在車軸與車駕之間,利用有彈性的結構連接起來,這個並不難,開始可以用做弓弩的材料,以後則可以用軟鋼。
還有轉向架也並不複雜,不過就是加一個副車架而已,即便用作立軸的材料相對容易壞,只要設計成好更換就行,問題也不大。
一連五天,趙孟啟都和這些老工匠們廝混在一起,不但一同完善馬車的設計,還將提純食鹽,蒸餾酒精,製作香皂,水泥,焦煤,改進鋼鐵生產等等這些,他大概知道個一知半解的東西,還有一些科學常識,灌輸給工匠們,讓他們試驗研究。
許多技術其實並沒有太超越時代,有些甚至是只要捅破一層窗戶紙就可以做到的,或者對現有技術進行歸納整理。
這些老工匠們可以算得上是大宋最厲害的工科人員了,只要趙孟啟給了方向和概念,以及對比試驗的方法,再不惜投入資金和支持,剩下就是時間問題了。
簡單的說,就是用錢砸,向著在後世已經證實可行的方向上不停試驗,總會出成果的。
這可比僅僅憑他一個穿越者絞盡腦汁研究,要靠譜多了,他所要做的,就是時不時跟進一下,糾正偏離的路線就行。
最後,趙孟啟對這近三百多名工匠開始畫大餅。
「在天工院還沒建好之前,你們就先在王府里研究,待遇什麼的,你們這幾天也看到了,每餐有肉是基本的,薪酬你們應該也是滿意的。」
天工院就是趙孟啟準備建立的技術研究院,地方就在燕王府南邊一里外,再過幾日也能動工開建了。
一幫老頭聽趙孟啟說完,一個個都激動起來,甚至有幾個已經開始熱淚盈眶了。
「殿下仁比天高,對老朽等實在恩賜太重,吃穿用度都往好的給,咱這活了一輩子,從來也沒敢想過享這樣的福,這日子就算是只過一天便立刻死去都值得了,何況殿下還打算以後都如此,老朽這,這嘴笨,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反正就是拼了命,也要完成殿下的交待。」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鐵匠這樣說著,其他老頭也是紛紛附和,用他們最樸素的語言來謝恩和表忠。
趙孟啟擺擺手,「說什麼死不死的,你們都好好活著,好日子多的是,你們別的事不用多想,一心提高工藝,鑽研技術就成,只要出了成果,本王不吝賞賜,獎勵最低一千貫起,上不封頂,而且以後還會給你們授官,或者蔭官給你們家中子弟。」
這個大餅砸下來,老頭們都懵了,做官啊!
該不會騙咱們吧?
不對,燕王殿下就是太子,以後就是官家,君無戲言,他金口一開,那就一定是真的。
做牛做馬一輩子,靠著一點手藝賺口飯吃,沒想到這臨老了,居然還有做官的機會,就算自己沒幾年好活,也可以給子孫後代掙一個官身。
於是反應過來的工匠們,紛紛下跪磕頭,報效燕王之心越發堅定,對研究的熱情也是高漲到爆表。
從老頭們的反應來看,大餅的效果還算不錯,趙孟啟略有自得,這便是掌握了權力的好處,不用什麼都靠自己拼死拼活,只要合理調配資源,自然有無數人為他效力。
丟完胡蘿蔔,下面就該適當敲打敲打了。
「但是有一件事,你們務必時刻記在心中,就是保密,今後王府與天工院裡的任何事,都不得與外人提起半個字,還有你們互相之間的研究,可以交流心得方法,但是核心秘方一定不能讓無關人員知道,這個尺度,過幾日孤會列出規章制度,你們不但自己要堅守,而且要互相之間監督,這不是對你們不信任,只是醜話說在前頭,免得到時候怨孤不教而誅。」
這時代人也不能說沒有保密意識,就比如一些家傳秘方,能夠幾代人十幾代人都守得嚴嚴實實,只是對影響不到自己利益的事就不會用心了,說不得還會當成談資與外人顯擺。
當然,趙孟啟也不會完全寄希望於他們的自覺,還會有其他相應的措施,比如設立安保機構,給這些工匠建立封閉式居住區等等。
對於燕王的要求,這些老工匠也並不意外,他們本就是官府的工匠,以往朝廷也有會強調保密,不過因為公家的事基本沒什麼秘方的說法,產品質量很大程度靠的是個人的手藝,這就不是三言兩語能泄露的東西了。
而且,許多技術秘密往往都是讀書人泄露的,美其名曰著書立說,以傳後世,可是卻傳到敵國去了,害得自己一國差點沒有後世。
等工匠們紛紛拍胸脯作出保證後,「等天工院建好,本王再給你們挑一批機靈的學徒,或者你們家中有合適的後輩也可以帶進來,然後你們都用心好好教,把自己會的本事都教給他們,不用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只要教的好,一樣給官職給賞賜,保證是你們幾代人都賺不到的。」
「殿下放心,老朽絕不藏私,保證教出的徒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殿下如此厚待,我等恨不得掏心掏肺,一點不值錢的手藝算什麼,只要徒弟願意學,就沒有我不願意教的!」
「是啊是啊,能讓殿下看重咱們這點手藝,是咱們的福分……」
P.本來是要詳細寫技術方面的事,但是想了想,好像有點枯燥,其他書都寫爛了,就連自己上本書也寫過,感覺這本不是種田流,乾脆就略過算了,反正也不算很大的金手指,不會出現太過超前的東西。
所以,寫好的近三千字又被我刪了,真是作孽,而且思路也亂了,這章慘不忍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