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軍武世家

  第532章 軍武世家

  光是一句西麻東李並不能概括明朝後期的邊鎮軍事集團全貌,麻貴和李成梁只不過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們的光環下面還閃爍著很多小光點,特別集中的地區就是延綏鎮。比如杜松和杜文煥叔侄,就是延綏鎮軍籍出身。

  延綏鎮,明朝設立的九邊軍鎮之一,大概位置在後世的陝西省北端,從府谷縣黃河西岸順著明長城蜿蜒向西,沿途經過神木、橫山、榆林、靖邊等地一直到定邊縣為止,與寧夏後衛相鄰,東西寬600多公里。

  別看這片狹長的區域面積不大,但位置卻很重要,正好卡在黃土高原北端,再往北就是河套,是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

  為了阻止瓦剌蒙古各部有事沒事打草谷,明英宗繼位之初就命人在此修築堡墩衛倉。整整弄了十年,終於算是建好了比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統稱為1鎮3路39堡。

  1鎮指的是延綏邊鎮的治所榆林城,城中百姓不多,基本全是駐軍、家眷和後勤工匠,城高牆厚、糧草充沛,常年保持在萬人規模,總兵府也在其中。

  3路是指三個防區,分為東中西,每路由一員參將統領。東路轄9座軍堡,駐神木營城,統兵一萬二千餘;中路轄13堡,駐保寧堡,統兵兩萬一千餘;西路轄17堡,駐安邊營城,統兵一萬三千餘。

  這些軍堡並不是沿著一條線修建的,而是南北交錯在長城內側形成了兩條線,北側的稱作大邊、南側的稱為二邊

  ,相距從5、6里到20多里不等。

  小堡兵力幾百、大堡兵力上千,皆選交通要衝、地勢險峻之地,內有水源、易守難攻。一旦發現敵情,軍堡之間用烽火互相聯動,敵人少了則主動出擊,敵人多了就閉門待援。

  這套防禦體系洪濤其實很熟悉,當年北宋就是用成串的軍堡鎖住了西夏,再用縱深百里的樹林和水塘阻擋了遼國,致使其不能隨意南下,給步兵足夠的反應和調派時間。

  時間過去了幾百年,但農耕民族對付遊牧民族的戰術並沒有實質性進展,依舊還是這一套,變化了的可能就是在軍堡上多裝備了少量火炮和拿著火銃的士兵。

  經過上百年的征戰和修繕,有些營堡被廢棄了,有些則是後來加建的。此時此刻還剩下36座,但兵力沒有減少,仍保持在4萬到5萬之間。如果遇到大戰,儲存的糧草兵械短期內至少可以供20萬大軍駐紮。

  看到沒,這就是歷史上農耕民族雖然比遊牧民族富,卻總是耗不過對方的根本原因,戰略上處於絕對被動地位。

  不管有沒有敵人南下,都要常年在上千公里的邊境上安置龐大兵力駐守,且保存很大數量的軍事物資,每時每刻都在損耗。反觀遊牧民族,弱的時候可以遠離農耕民族到草原深處修生養息,只派少數人在邊境騷擾。

  啥時候攢足力氣湊夠人手了,啥時候選擇一兩處防禦薄弱的重點突破。只要打穿邊境百里之內這層硬殼鑽進腹地,隨處都可以縱馬狂奔如入無人之境,想搶多少搶多少。

  待追兵來了再借著強大的機動力甩開,沿原路返回或者重新尋找突破口。遭遇了敗仗也無所謂,大部分還是能跑回去的,繼續到草原深處舔傷口就是了。

  反觀農耕民族這邊,城市毀了,農田荒了,人口少了,積累的財富沒了。不管多吃苦耐勞,想恢復也得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時間,怎麼算怎麼虧。隔幾年來一次,用不了十次八次,再大的帝國也得被折騰窮、折騰垮。

  想杜絕這種有敗無勝的局面只有兩條路,要不想辦法讓遊牧民族各部無法統一,總是互相內鬥;要不主動出擊,反過來打擊遊牧民族的主力,對其造成不可逆的人口損失。

  事實上明朝還算比較幸運的,從元朝北逃之後草原上就一直沒消停過,各種名頭的大汗層出不窮,內鬥經久不衰,誰也無法真正做到統一。

  否則按照老朱家搞經濟的水平,怕是熬不過一百年就得被折騰黃了。軍堡修的越多、軍隊布置的越多,窮的越快。只要手裡沒錢了,不用外人打,內部保證先亂套。

  那為什麼偏偏延綏鎮出名的將領最多呢?其實不該這麼問,應該說為什麼延綏鎮出名的軍武世家最多。

  像杜松和杜文煥的杜家,並不是只有叔侄兩個從軍且干到了不低的職位,而是整個家族男丁幾乎人人從軍。杜松的哥哥、杜文煥的老爹杜桐如果不是死的早,成就要比杜松高。

  洪濤還在景陽宮裡轉圈的時候,人家就已經是都督簽事和保定總兵了。當兵就是他們的家族產業,和晉商把生意一代代傳承下去是一個意思。

  至於說為什麼只有延綏鎮出產的軍武世家多且出名,洪濤沒太仔細研究過,但也有點想法,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為啥福建廣東浙江自古出海商,而同樣靠海的廣西、江蘇、山東、河北卻沒那麼多人熱衷下海呢?還不是福建廣東耕地太少,還多颱風,種莊稼真養不活人,不想活活餓死就只能向大海討生活。

  延綏鎮的情況和福建廣東差不多,地處黃土高原,氣候乾燥寒冷,耕地少又常年征戰,想老老實實種地放羊混口包飯真做不到。

  從古至今皆是兵家必爭之地,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你來我往無休無止。結果勝負沒整明白,反倒先把人種給融合了,漢胡不分。比純粹的漢人彪悍勇敢,又比純粹胡人精明能算計,性格上更適合吃軍伍這碗飯。

  與福建廣東海商整村整姓抱著團出海一樣,延綏鎮的軍戶們也是以家族姓氏為紐帶,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血緣關係戰鬥力自然要比散兵游勇高。

  只要有一個人積累戰功升到了中高級官職,一個兒子就不用從大頭兵做起了,好歹也能世襲個百戶千戶,再帶著子弟兵出戰,戰功積累的更快,良性循環也。

  麻家、李家、杜家都是走的這條路,他們的輝煌也不是一輩人的好運氣,而是幾代人逐步奮鬥的結果,所謂的厚積薄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