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規劃亞洲

  第1042章 規劃亞洲

  隨著好望角和遠征漠北兩場戰役的結束,和平重新回歸亞洲。日本列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幕府名義上禁止一切海外貿易,實際上迫於內需和外部壓力一天也沒斷絕。

  唯一的區別就是對象從歐洲商人換成了大明商人,產自明帝國的白糖、甘蔗酒、藥品、棉布、鐵器、玻璃器、農具、鐘錶、化肥、木材,一船又一船的運過去。再帶著產自日本的生絲、硫磺、白銀、黃金返回。

  僅從種類和數量上算,日本已經成為了貿易逆差國,進口商品數量遠遠大於出口,國內的貴重金屬產量又沒那麼大,用不了多久就會拿不出錢和相應的貨物購買明帝國的貨物。

  幕府對這種狀況也沒有熟視無睹,剛開始還偷偷派人化妝成海盜搶劫來自大明的商船,一方面可以不勞而獲,一方面也能遏制貿易逆差。

  但折騰了不到一年就偃旗息鼓了,大明帝國的海軍過於強大,也過於不講道理。一聽說有海盜搶劫大明商船,二話不說撲過來十多艘戰艦,有事沒事就在航線附近游弋,對往來船隻進行盤查,稍有不從立刻痛下殺手。

  幕府想派人去大明都城找皇帝抗議,但派出去的使節也被大明海軍給抓了,又原封不動的送了回來。

  順便帶話給幕府將軍,別費勁了,海軍就是大明帝國皇帝派來的。但不要怕,和日本無關,海軍只在鬧海盜的海域活動,啥時候把海盜清繳乾淨了啥時候撤走。而且一分錢也不用幕府出,從吃喝到炮彈全自帶。

  這麼仗義的鄰居打著燈籠也不好找,心甘情願的替鄰居家掃門前雪,攔都攔不住。還不要報酬,自備工具,不喝水不抽菸,掃完就走。

  不讓掃?這麼說話就太傷情份了,門口路面又不是你家的,有積雪不掃滑到路人也不合適啊。非出門攔著,有本事就來試試看,做點好事咋就這麼難呢!

  文的武的都不成,這可把幕府難住了,更難的是對馬、肥前、薩摩、大隈、土佐等幾個藩還和明帝國海軍私下裡眉來眼去,對幕府的命令陽奉陰違。

  多一半來自明帝國的貨物,都是從這幾個大名地盤上通過陸路向關西和關東地區擴散。幕府政策寬鬆了,他們就明著進行海貿,政策收緊了,他們就改成偷著走私。反正一船貨物不少進,一兩銀子不少賺。

  想玩攘外必先安內吧,時過境遷,實力有點不允許。一眼沒盯住,九州島上的大名全靠海貿迅速致富了,除了人口有了明顯增長,武力值也相應提高了不少。

  每家都能湊出千把人的精銳,使用產自大明的火槍和火炮。真要是打起來,幕府軍隊可能得付出極大的代價,這還是假設大明帝國不插手的情況下,否則勝負難料。

  這時候因為參勤交代而來的對馬藩主宗義成,給德川家光出了個主意,堵不如疏。與其冒著與如日中天的明帝國開戰的風險禁海,不如換個思路,坐上明帝國的順風車一起發展。

  具體講就是用市場換技術,從明帝國引進投資在日本建立工廠,在本土生產部分產品。這樣一來不光日本國民有了工作機會、幕府多了收稅項目,最終還能把產品返銷回明帝國,多少抵消一部分貿易逆差,說不定還會有賺。

  另外只要把明帝國的生產技術學到手,以日本人吃苦耐勞往死里乾的精神,用不了多少年肯定可以超過師傅,做大做強!

  這麼一本萬利的好點子,聽得德川家光渾身舒服極了。做為統治者,到底是不是貿易逆差其實不重要,怎麼維護好統治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海禁為啥?說到底是怕九州島上的大名富裕了,人口多了,武器先進了,最終不再聽自己的話。現在好了,咱把工廠建到關東地區來,這裡也不是沒有良港,此消彼長,不就平衡了嘛。

  說干就干……不對,先等等,說得這麼熱鬧,有個問題不解決前面都等於白忙活。大明帝國願不願意把工廠建到日本,同不同意把技術外傳呢?

  這時宗義成又說了,在對馬藩認識兩位大明海商,都挺有實力,也挺有膽量。明著和大明帝國要求肯定得不到允許,但走私這種事從來就沒斷過,只要利潤足夠多,大明商人敢把皇宮的城牆拆了賣磚。

  所以這件事不能公開做,得偷偷的暗度陳倉。由他去和大明海商交涉,讓其從明帝國走私機器設備到對馬藩,再換船運到關東建造工廠。

  至於說技術……還是偷,花高價從明帝國聘請懂技術的匠人過來當師傅,一邊操作設備一邊教授徒弟。日本人又不傻,很快就能學會。

  這話算是說到了德川家光的心坎里,如果光明正大的和明帝國談投資他心裡非常沒底。可是一聽到偷,嘿,渾身都舒服,馬上委派給宗義成一個秘密任務,全權操辦工廠引進事宜。

  並羅列了一份清單,排在最前面的是紡紗廠和繅絲廠。這些年日本的家庭作坊大批倒閉,沒辦法,明帝國的生絲產量高質量好價格還低,全方位碾壓日本生絲。

  究其根源,不是日本人蠶養的不好,也不是繅絲手藝差,而是明帝國採用了畜力和水力繅絲機,還有專門煮蠶繭的藥粉輔助。要是能把這套設備和技術學會,日本蠶農就能保住飯碗了。

  棉布也是一個意思,機器紡的棉布、麻布又快又好又便宜,手工紡的沒人要。一大堆日本家庭婦女又失業了,還要每年進口大量棉布,里外全是賠。

  無錯版本在讀!6=9+書_吧首發本小說。

  最終的結果很令幕府上下歡欣鼓舞,大明海商果然神通廣大,也膽大包天,拿了十倍的價格,不光把機器設備拉了過來,還有配套的技術大匠。

  隨著第一家繅絲廠在關東地區順利投產,日本就邁開了引進外資、產業興國的步伐,在1628年到1635年間,在關東和近畿地區建立了三十多家工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