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之前在西山石窟的經歷,對於在東山石窟還能夠看到那些精美雕像,葉君澤和林欣也可以說是相當期待了。
因為東山石窟距離這邊並不是特別遠,所以葉君澤和林欣就那樣抬起腳步走了一段兒時間以後,兩人就順利來到東山石窟所在的位置了。
而且在這段兒時間,如他們一樣來到東山石窟的其他遊客也並不在少數。
葉君澤定睛望去,入目所見赫然是大小各不相同的一處處洞窟。
而在這一個個洞窟裡面,依然是擺放著一座又一座的石像。
葉君澤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總覺得從範圍上來說,東山石窟好像要比他們剛才看過的西山石窟更加大一些。
事實上,這並不是葉君澤的錯覺。在東山石窟這邊,大型、中型的洞窟有著二十個,而這還沒有包括其他一些小型的洞窟。
所以葉君澤會有這樣的感覺也不足為奇了。
葉君澤和林欣跟著人群朝著前方緩緩走去,仔細打量著這邊一座座雕刻的很是栩栩如生的石像。
而且兩人在參觀的途中,林欣就又拿出了手機,打開百科,再度認真負責地為葉君澤做起了介紹。
「東山石窟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看經寺,這邊是在武則天時期開鑿的。構造是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各9身,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
「它的特點是,不雕佛像,僅雕羅漢,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
「而且看經寺,也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有了林欣一番細緻入微的介紹以後,葉君澤對於這邊的一尊尊石像,也就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
看過了這邊的羅漢像以後,葉君澤和林欣就繼續抬起腳步,緩緩朝著前方走了過去。
用了沒幾分鐘的時間,兩人就又來到了一處新的洞窟之前。
正是同樣位於東山石窟的擂鼓台三洞。
兩人停下腳步,抬起頭認真向著前方打量的時候,林欣便再一次拿出來手機,看著百科上面的內容,照本宣科地朗讀了起來,「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擂鼓台。相臨擂鼓台的三個洞叫擂鼓台三洞。」
「而擂鼓台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
「這邊的構造是,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
「其中洞窟內的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葉君澤聞言,當即便輕輕點了點頭,表示了解。
不得不說,有林欣這樣子進行講解,確實很容易讓人加深對這邊各種石像,以及一座座洞窟的了解。
畢竟要是沒有科普講解的話,他們這一路走過來,看過了也就是看過了,這裡是什麼地方,這些石像又是什麼,估計還是一無所知。
不過現在就不一樣了,一邊聽著講解,一邊再認真仔細的觀察,那就更加加深了印象,以後也很難再忘記了。
看過了這邊的石像,葉君澤和林欣就又來到了擂鼓台北洞。
來到這邊,林欣依然不忘初心,繼續拿出來手機坐著介紹。現在的她,簡直就像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導遊似的。
甚至就算是真正負責帶團旅遊的導遊,那都不一定會有林欣這麼認真。
「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這邊的構造呈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晰。」
「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台坐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台坐上。」
葉君澤聽著在一旁的林欣的介紹,也不由得抬起頭向著前方打量了過去。
因為這幾尊佛像的特徵都相當明顯,動作也刻畫的很是栩栩如生,再加上林欣那邊介紹的也相當詳細,所以葉君澤只是一眼就分清楚了到底那個是那個。
看完這邊的石像以後,他們就繼續朝著前方走去,前往參觀摩崖三佛龕了。
到了這邊,林欣依然還是像之前一樣,充當著道友的角色,認真負責地做著詳細的介紹。
這也讓葉君澤有些於心不忍了起來,連聲提醒她快喝點水。
林欣微微一笑,倒也沒有拒絕葉君澤的好意,拿起水瓶喝了好幾大口水以後,就繼續面帶微笑,仔細介紹了起來。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分別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
「中間主佛為彌勒佛,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
「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
「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但是卻為人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葉君澤聞言,不由得輕輕點了點頭,出聲回應道:「原來如此,我就說這尊佛像的頭頂怎麼還缺了一半,倒是沒想到還有這樣的一層典故。」
林欣微微頷首,臉上浮現出一抹笑容,輕聲說道:「是呀,我一開始也還納悶呢,還以為是被故意破壞掉的呢,怎麼也沒有想到會是這個原因。」
葉君澤笑了笑,不知道是在想些什麼,若有所思地說道:「或許這也是歷史文化之所以會讓人沉迷的原因吧。」
林欣莞爾一笑,點頭回應道:「學弟你說的很有道理。」
葉君澤面露一抹笑容,只是輕輕擺了擺手,並沒有多說些什麼。
而林欣也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結,話鋒一轉,笑著說道:「好啦,我們再去香山寺看一看吧。」
葉君澤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意見,輕輕頷首間,便出聲回應道:「好。」
說著,兩人就繼續抬起腳步,朝著前方的香山寺緩步走過去了。
兩人走在路上的時候,林欣就看著手機,為葉君澤科普了起來。
畢竟有關香山寺的背景和資料還是相當之多的,去了再介紹的話,時間都不一定足夠。
可若是現在好好介紹一遍的話,這樣等他們到了地方,就可以一門心思的好好參觀了。
只聽林欣那邊一字一句,語氣格外認真的介紹道:「唐687年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遺身而建墓塔院,武周時期擴建為寺院並敕名「香山寺」。」
「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
「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建,但與唐代香山寺地理位置不同。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鐫刻在御碑亭。」
「清末民國初年又漸荒蕪,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林欣這邊說話間,兩人就在不知不覺來到了香山寺所在。
而這個時候,林欣的介紹也就告一段落了。
來到這邊以後,葉君澤和林欣很明顯就能夠發現,香山寺比他們之前逛過的地方,占地面積都要更大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邊的風景確實是相當宜人的,也怪不得白居易會對這裡情有獨鍾了。
就這樣默默地打量了一番以後,葉君澤和林欣也就不再有任何猶豫,閒庭信步一般的在香山寺內閒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