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硝煙(2)

  在一片開闊原野上,奧普兩國的戰鬥還在持續,槍炮聲不斷,慘叫聲也不斷,枯萎的荒草,不僅被踩踏的七零八落,也被鮮血浸透變了顏色。

  幾十萬人廝殺的場面,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到其殘酷性,加上這時期的面對對射,更加增添戰場的血腥。

  「啊~」又一個奧軍士兵倒下。

  在普軍三面夾擊的強大攻勢下,奧軍士兵紛紛倒下,陣型有些混亂,防線岌岌可危。

  「向前進攻!」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面對不利的局面,斯格諾夫只好選擇主動進攻,集中火力進攻普軍的中央戰線,迫使普軍回援。

  隨著奧軍軍鼓響起,奧軍整條陣型開始前進。

  奧軍的突然變化,使得普軍中央戰線壓力陡增,傷亡開始增加,但普軍展現頑強的意志,前面倒下後面迅速補上,又倒又補,循環上演。

  「中央戰線向後撤退三百米,外圍兩線騎兵加大力度,我要奧軍原地原地腳步!」

  斐迪南也作出改變,一旦奧軍突破中央戰線,後果不堪設想,等於被對方分割成兩半,到時只能各自為戰,這是兵家大忌。

  普軍向後撤,奧軍又被迫原地防禦,因為火槍射程有限,對方已經撤出有限射程之外,如果強行突進,就會落入對方密集的火力之下,這是受時代武器條件的制約,火槍不是連發呢,不能邊走邊射擊,裝彈也得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差內,有可能跟會直接倒下。

  ――――

  你裝彈我射擊,我射完後到你射,就是所謂的交替式射擊,所以這種戰鬥模式唯一缺點就是不能快速突進,只能一步一步向前。

  普軍中央戰線後撤,兩線夾擊,奧軍又只能「選擇被動防禦,戰鬥打到現在,奧軍傷亡是普軍的一倍多,普軍前期的機動性壓制打法占據上風。

  奧軍急需扭轉局面,不然會被對方慢慢消耗掉,斯格諾夫看到普軍中央戰線又開始步步緊逼,而且後方補充上來的火炮開始瞄準奧軍陣地。

  「命令騎兵團進攻,必須摧毀普軍的火炮陣地。」

  奧軍的騎兵團一直都是輔助性的存在,這是他們一直不重視騎兵所造成的結果,偵查、傳遞情報這是奧軍騎兵的作用。

  奧軍騎兵團共計五千人,而普軍騎兵達到一萬八千多,整整三倍多,而且是普軍的精銳部隊,所以開戰後,斯格諾夫一直就沒讓騎兵參戰,實力太過懸殊。

  現在情況危機,只能拼一把,奧軍陣地忽然打開一個口子,騎兵從後方陣地魚貫而出,每個士兵武器裝備精良,從沙俄購買的馬刀散發寒光,西班牙最新式的燧發槍帶給他們足夠的自信。

  「想沖亂我的中央戰線,這點人馬還不夠資格。」

  斐迪南看到奧軍騎兵直奔中央戰線而來,知道斯格諾夫的意圖,命令整條戰線收縮,集中火力阻擋奧軍騎兵。

  普軍密集的火力給奧軍騎兵造成很大殺傷力,付出近千傷亡後,終於衝進了普魯士陣地,但離火炮陣地還有一段距離,而且遭到普軍嚴密包圍,突擊宣告失敗。

  奧軍騎兵團長薩布里上校,看到部隊被包圍,清楚繼續衝擊普軍火炮陣地,已經不可能,現在反而要思考如何突圍,才能避免全軍覆沒。

  薩布里早年曾參加過沙俄著名的哥薩克騎兵,對騎兵機動性極為崇尚,而哥薩克騎兵就是依靠機動性著稱,快速進攻,快速撤退,來無影去無蹤,十分瀟灑自如的作戰風格。

  薩布里立即率領騎兵調轉方向,向普軍相對薄弱的戰線快速突圍,其實騎兵部隊真要不惜代價突圍,真沒什麼可以擋得住,何況是只有兩條腿的步兵。

  奧軍騎兵很快突出重圍,向奧軍後方撤退,但這次進攻損失慘重,五千人馬,撤回來的只有三千左右,傷亡近一半,代價太高,還沒達到理想效果。

  但騎兵的突擊,也穩住了奧軍防防線,斯格諾夫趁機調整部署,利用奧軍局部優勢打起攻擊普軍騎兵。

  遲遲打不開局面,普軍騎兵的傷亡也增大,奧軍收縮的戰線,使得火力相當密集,就像是一個巨大堡壘,而騎兵一旦機動性降低,就成了活靶子。

  斐迪南隨即下令騎兵撤退,而中央戰線繼續前壓,保持對奧軍戰線的壓力,自此,雙方再次回歸戰前的相持態勢。

  這場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暮色降臨才相互撤出戰場,奧軍損失五千多人,火炮十門,大都是被打爛輪子,無法拖走而丟棄。

  而普軍有一千多人死傷,火炮基本沒損失,但彈藥消耗嚴重,主要是出動的兵力多,加上後勤保障本來就捉襟見肘,急需補充。

  首次交戰,充分暴露雙方各自的弱點,奧軍單兵作戰能力差,而普軍後勤保障不足,所以接下來雙方的策略將圍繞對方弱點來制定作戰計劃。

  奧普兩國的首次交鋒,以雙方撤退收場,雖然普軍獲得小勝,但優勢不明顯。而奧軍雖然損失相對較大,可是勝在於後勤保障充足,一旦戰事相持不下,拖入持久戰,這一優勢會改變戰場的態勢。

  奧普雙方都撤回自己的大本營,養精蓄銳,迎接下一場大戰的到來。

  而遠在法國的拿破崙,卻遭遇嚴重危機,奧軍的十五萬軍隊跨過瑞士抵達法國東部邊境,這是拿破崙最鬱悶的事情。

  瑞士在11世紀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到13世紀末,才得以脫離奧地利,可名義上還是哈布斯堡家族屬地。

  但在反法同盟戰爭時期,瑞士卻是阻擋奧地利進攻法國的一道屏障,可這次忽然成為幫凶,也讓拿破崙有些措手不及。

  瑞士態度的轉變,卻能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國不得不扮演牆頭草的角色,可謂此一時彼一時。

  以前法國強大,瑞士自然不敢得罪,所以寧願得罪奧地利。但現在,整個法國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瑞士自然又不敢得罪奧地利,而選擇充當幫凶角色。

  突如其來的兩線壓力,拿破崙也只能選擇防禦,這給西班牙騰出手來,查理正在憂心法國西部能否抵擋住拿破崙,沒想到對方卻選擇防守。

  但拿破崙是優秀軍事戰略家,雖然選擇防守,可也在暗中尋找反擊的機會,現在只是在尋找比較弱勢的一方作為突破口。

  而長途跋涉的奧軍就成拿破崙反擊的對象,這次奧地利雖然兩線作戰,可在進攻法國上卻不太積極,從兵力和裝備上要遠遠比不上進攻普魯士的軍隊。

  而最令人費解的是,既然已經抵達法國東部邊境,卻始終按兵不動,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很多風流成性的奧軍士兵甚至在當地吃喝玩樂起來。

  等到查理知道奧地利腦殘的舉動後,知道自己又犯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錯誤,那就是選擇豬一樣的隊友。

  可勝在沒有,只能無奈讓國內繼續敦促奧地利出戰,可效果如何現在尚不可知,所以還得靠自己了。

  西班牙為應對拿破崙,總投入三十萬大軍,這次查理要檢驗西班牙軍隊的戰力如何,所以讓盟國軍隊參與進來,比如撒丁王國、法國馬賽政府軍也想出兵,戰後可以分一杯羹,但被查理拒絕。

  西班牙大兵這次必須證明自己並不是歐洲軟蛋,由國王親自率領督戰,他們也想表現自己一把,不然沒法向國王交代。

  這次查理在對拿破崙作戰中,再次啟動卡納斯上將為前線總司令,這位西班牙將軍,很少有就會參加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早就摩手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當西班牙紅黑相間的士兵源源不斷開拔到法國西部前線,歐洲所有目光又聚焦接下來的戰爭,是西班牙終結拿破崙,還是拿破崙徹底解放法國。

  所有的答案都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一一揭曉,但根據英國最新對歐洲各國的軍事能力評估報告,拿破崙能贏得這場戰爭的機率小於百分之十,除非西班牙又像「馬德里之難」那樣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