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朝堂反應,曹於汴來濟南
清晨,天剛蒙蒙亮,曹於汴急沖沖坐上馬車,在隨從的護衛下啟程出發。
清河驛驛丞親自送到門外,恭恭敬敬的送曹於汴離開。雖然驛站現在已經從地方官府剝離,全部歸到錦衣外衛名下,驛丞更是有著錦衣衛總旗的身份,但相對於左副都御史這樣的朝堂大員,區區錦衣衛總旗根本不算什麼。
曹於汴是六日前出發,奉內閣之命去濟南接管官員貪腐諸案。朱由檢到達濟南的一系列作為震驚了朝堂,內閣經過商議後,決定派曹於汴來滅火,不能讓皇帝在山東亂來了。
清理德王府也就罷了,德王府竟然敢隱匿二十多萬王田,竟然剋扣宗室祿米,犯下諸多罪行,對處置德王朝堂上並沒有太多意見。德王終歸是宗室,這是皇家內部的事,文官們只會樂見其成。
然而隨後朱由檢對衍聖公府動手,讓朝堂文官們騷然起來。
衍聖公,孔聖直系後裔,衍聖公府代表著天下文脈所在,豈能對衍聖公府亂來?
當張世澤帶領大軍進駐曲阜,抓捕衍聖公孔胤植的消息傳到北京時,很多官員真的怒了,他們不敢把怒火發泄到皇帝身上,紛紛大罵張世澤亂來。那幾日,彈劾張世澤的奏疏如同雪片一般飛到內閣。
皇帝不在北京,雖然有太子監國,但三四歲的太子哪裡能夠理政?這等大事,垂簾聽政的周皇后也不敢做主,只說把奏疏送往濟南,讓皇帝親自處置此事。
文官們都清楚,張世澤之所以敢如此妄為,肯定出於皇帝指使,把彈劾張世澤的奏疏送到濟南又有何用?
但總不能看著皇帝如此亂來,於是很多文官乾脆互相串聯,相約直接寫奏疏勸諫皇帝,不要對衍聖公府不敬,否者便會引起天下讀書人震怒。
然而勸諫皇帝的奏疏還未來得及由通政司送往濟南,從濟南送到朝廷的公文卻到了,一份份衍聖公府欺壓百姓的證據,一份份衍聖公府做的齷齪事情。看著那一份份的口供,朝堂大佬們沉默了。
這些口供證據算是把衍聖公府最齷齪隱秘給徹底扒開了,看著衍聖公府犯下的累累罪行,文官們不得不承認皇帝做得對。
像孔胤植這樣道德敗壞的人,有什麼資格當衍聖公,有什麼資格代表天下文人祭奠孔聖?衍聖公府三堂六廳官員做了如此多的惡事,又有什麼資格自稱孔聖之後?
「抓得好!」一些品行正直的官員已經叫了出來,其他文官也不得不附和起來。
雖然朝堂上大部分官員都不清白,他們自己或者家人都做過貪污受賄的事情,都曾仗著功名權勢收受獻田兼併土地,行為和衍聖公府沒本質區別。但畢竟很多事情是能做不能說的。
所以對接下來朱由檢宣布取締衍聖公府,改封孔聖后裔為祭祀官的聖旨,內閣及朝臣們也都保持了沉默。
孔家的事情也就罷了,然而沒想到皇帝竟然又在濟南掀起大獄,布政司、按察司、濟南府、歷城縣一眾官員盡皆被抓,便是連各衙門的胥吏也沒放過,濟南官場幾乎為之一空。
這種情形,讓朝臣們恍然想起了四年前皇帝在陝北的作為,當時整個陝北的官吏也是這樣被一掃而空,大部分官吏被直接處死,隨同官吏被抄家處死的還有整個陝北的士紳之家.
現在濟南官場幾乎被一掃而空,那麼下一步皇帝會不會對士紳地主動手?朝堂上官員們不得不懷疑。
皇帝對貪官污吏、對士紳地主非常仇視,這已經是所有朝堂官員的共識。
在朝堂上,山東籍的官員為數不少,而文官之間向來同氣連枝,為了防止皇帝不在山東亂來,朝堂大佬們緊急商議,決定派左副都御史曹於汴前往山東,接管對濟南犯罪官吏的審訊,同時讓曹於汴督促皇帝儘快離開濟南,南下祭祖。
接到任命以後,曹於汴緊趕慢趕,只用了六天時間便過了德州,距離濟南城還有兩百里。然而就在德州以南的清河驛,他聽到了濟南傳來的消息,就在昨日,在濟南菜市口,一連處死了一百多名犯事的官吏,上到布政使下自縣衙小吏,皆被當場斬殺。
聽到這個消息時,曹於汴幾乎暈了過去,沒想到緊趕慢趕還是來晚了。
皇帝以貪腐罪名大開殺戒,手段實在是太過殘酷暴烈,這絕對超出所有官員底線。自此以後,所有官員恐都會擔心自己哪天會人頭不保。
只查貪官污吏也就罷了,皇帝而且對士紳也毫不手軟,在陝北以平叛理由幾乎殺光了延綏的士紳。
陝北畢竟是偏僻之地,遠離北京,而山東卻完全不一樣。山東北接京津,西連中原,向南便是蘇揚富庶之地,一旦皇帝在濟南對士紳大開殺戒,必然會引起天下士紳震動,想想那時的情形,曹於汴便不寒而慄。
曹於汴是山西運城人,今年已經七十三歲高齡,其久在朝堂,自然能看清楚皇帝心中的打算。
皇帝這是對大明現狀非常不滿,對大明吏治腐敗,對宗室每年消耗大量錢糧,對士紳肆意兼併田地都極度不滿啊!所以才打擊德王,才取締衍聖公府,才殺掉貪官污吏,現在恐怕又要對士紳們動手。
曹於汴明白皇帝的一切手段都是為大明好,是想中興大明,但是事情不是這樣做的啊。士紳才是大明根基,若是這樣亂來,必然使得天下士紳人人自危離心離德,到時哪怕是皇帝也控制不住局面。
所以必須儘快趕到濟南勸諫皇帝不要再對士紳動手,否者恐會出現大亂子。
故曹於汴不顧年老體衰,天色剛明便繼續上路,緊趕慢趕前往濟南城。然而他到達濟水北岸的齊河驛時,又接連聽到數個消息,讓他大驚失色:青州、東昌、登萊諸府皆出現火龍燒倉事件,皇帝大怒,已經派出使者前往各府查案。而且據說皇帝還要從遼東調遣大軍前來山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