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清軍田

  第143章 清軍田

  崇禎元年十一月初六,朱由檢正式起駕離開宣府,回北京。從七月份御駕親征,到現在為止,在外已經有五個月時間,離開京師時間實在太久。

  之所以急著回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距離周皇后的臨產期還不到一個月,朱由檢要第一時間見到自己即將出生的兒子。兩世為人,曾遭遇家國巨變,現在的朱由檢對親情十分看重。

  陝北農民造反已經被從根源上抹殺,曾經顛覆大明的流民大軍將不會再出現。遼西的局勢也在好轉,據遼東巡撫孫傳庭來報,建奴雖然攻占了好幾個堡壘,卻拿錦州、寧遠無可奈何,已經有了要撤軍的跡象。

  宣府雖然經歷了好些變故,但晉商被徹底拿下,喀喇沁部被征服,從晉商從蒙古人那裡,繳獲了價值數百萬的財富。這筆財富一部分會用在宣府軍制改革上,一部分會被朱由檢帶回京師。而宣府有洪承疇坐鎮,軍制改革也能順利推行下去,不需要朱由檢再多操心。

  總而言之,現在大明的情形,要遠遠好於上一世的此時,朱由檢對過去一年來所做的一切,還算滿意。

  在禁衛營和錦衣衛的護衛下,皇帝的隊伍終於離開了,宣府正式進入洪承疇時代。

  洪承疇雷厲風行,皇帝剛一離開便開始動手了。

  首先宣布徹查上次兵變之事,各路將領、各城守備再次被召到宣化城,被錦衣衛和總督衙門的差役挨個審問、那些轄地有軍戶參與亂兵鬧事的將領被重點照顧。

  上一次,朱由檢只是軟禁了這些將領軍官,對他們並未虐待、更未拷打。而這次,洪承疇卻動真格的了,因為此時的他並不怕會惹出兵亂來。

  平定亂兵,征服蒙古,洪承疇現在的威勢極盛,再加上手中有強大的禁衛軍,並不怕會有人藉機鬧事。

  更何況,洪承疇做事極有章法。先前跟隨出征蒙古的兩萬宣府兵洪承疇給與了大量賞賜,又從底層官兵中提拔了很多人,現在這些軍隊已經各回各堡,這些既得利益者將是朝廷和洪承疇的擁護者,大部分人不會跟著參與鬧事。

  而且洪承疇只針對守備以上的高級軍官將領動手,並未涉及到基層官兵。

  最重要的是,洪承疇是以調查兵變為由,而很多守備將領自認為和兵變沒有關係,因為發生兵變時他們根本就不在駐地,而是被皇帝召到了宣化城,兵變完全是晉商們忽悠底層軍戶所致。

  沒有參與兵變,自認為心懷坦蕩,自然不會害怕,都毫無防備的來到了宣化城。

  然而,負責審問的人只是稍微問了幾句兵變的事,然後便開始逼問他們到底霸占了多少軍田。

  「軍田的事和兵變有什麼關係?」有軍將驚怒的問道。

  「當然有關係。太祖設立衛所制度,撥給各衛所大量田地用於軍屯,就是希望以軍屯使得各衛所能夠自給自足,使得軍戶們衣食無憂,方能保衛疆土。爾等軍將肆意霸占軍田,奴役軍戶,破壞軍制,使得軍戶們衣食無著,為了奸商們給的蠅頭小利鋌而走險,你敢說兵亂和你們無關?」審訊的人厲聲斥道。

  這些人都是從錦衣衛和禁衛軍中挑選,經歷了查抄藩王,經歷了陝北抓捕處置鄉紳官吏,對這種審訊得心應手。

  這些軍將們這才明白,被招來根本不是問兵變的事,而是要對他們動刀子。他們非常憤怒,然而已經無可奈何。

  在錦衣衛的嚴刑拷打下,他們霸占軍田欺凌軍戶的事情被一一逼問出來,結果觸目驚心。

  宣府境內,九成以上的軍田都被這些千戶守備們霸占,大部分軍戶失去了田地,淪為了他們的佃戶奴隸。說是奴隸一點也不假,因為軍戶的身份限制了他們的人身自由,使得他們根本不能離開宣府,除非選擇逃亡。

  軍戶們平時要為將領老爺們種地,還要輪值守堡,遇到戰時還有自備武器口糧隨軍出戰,辛苦忙碌,只是換的一點剛餓不死的口糧。當然比民戶好一些的是,有朝廷每年撥付的錢糧,雖然經過官吏軍將層層扒皮,到手裡仍然會有一些,再加上平日裡給人幫役做工,家人還不至於餓死。這也是為何晉商們只是用一些小錢,便能說動過萬軍戶雲集張家堡鬧事的原因,軍戶們的日子實在是過得太慘了。

  和悽慘的軍戶們相比,這些軍將們一個個都是富裕無比的大地主。世襲制下,很多守備千總從明初一直傳到現在,父子相繼薪火相傳,永遠把持著衛所的官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土皇帝,掌握著軍戶們生殺大權。

  兩百多年的兼併歲月,他們侵占了大部分軍戶的田地,甚至那些百戶總旗的底層軍官也無法逃脫,轄下所有人都是他們佃戶,都為他們打工。這種制度下,絕大部分軍戶們根本就沒有出頭之日,唯一的指望恐怕就是能夠得到軍將賞識,能成為軍將身邊的家丁親兵,這樣的話,日子會比其他軍戶好上很多。

  田地的收穫,再加上侵吞朝廷撥付的錢糧,使得這些守備軍將們個個肥的流油,日子過得窮奢極欲,比那些鄉紳們還要逍遙。畢竟鄉紳們是靠著功名才能兼併土地,若是後人無法再獲功名,他們的田產也就保不住,而這些軍將們卻是一直世襲。便是有些軍將獲罪丟失了世襲的職位,很快會有新的軍將取代他們。

  窮奢極欲的生活消磨了鬥志,也使得大部分軍將後人丟掉了他們祖先的本領,象戚繼光那樣的人只是少數,大部分軍將子弟,都成了廢物。軍制確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

  一份份口供送到了洪承疇面前,讓洪承疇也扶額嘆息,深刻明白了皇帝苦練軍隊的初衷,這樣的軍將、這樣的邊軍,豈能指望他們抵禦韃虜戰場殺敵?

  一道道命令從總督衙門發出,一隊隊人馬開赴各路城堡,目的只有一個,清軍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