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造船廠

  曹萬節記得明朝時期,曾有一個很有名的大太監,叫鄭和的。

  他的船隊所用的船,大者長達44丈,寬18丈。船隊中,即使是中等船,也有37丈長,15丈寬。

  有位目擊者形容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還有的說,船上風帆有12張之多。這些都是代表了當時造船業的頂峰。

  先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包括水密隔艙、羅盤、計程法、測探器、牽星板以及線路的記載和海圖的繪製等,應有盡有。

  而今,大齊的造船技術,基本也能達到明朝時期的水平,但距離鄭和下西洋時的巔峰還有些差距。

  這主要源於大齊內亂不斷,一些技術遺失了。

  時過境遷,現在遺留給後人的技術卻連一半都剩不下了,不過短短十數年,造船術退步了許多,不僅再造不出那種宏偉大船,連普通中型船想下海都不大容易。

  據秦相連介紹,這船廠不過是十幾年前重建的,也因為此,十分缺乏技術工人。

  秦相連帶著他們參觀船場,一路給他們介紹著,說這船場主要是造三種船。

  一種是沙船。

  沙船是最著名的方頭、平底船的代表。沙船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年代,它的甲板面寬敞,干舷低,具有寬、大、扁、淺的優點,適宜在淺水航道航行,穩定性比較好。

  另兩種就是福船和廣船。

  福船,還有廣船,是以產地而得名,是適應大齊南方海闊水深多島嶼地理環境的兩種船型。福船船型首尖尾寬兩頭翹,尾封結構呈馬蹄形,兩舷邊向外拱有護板。舷側用對開原木厚板加固,強度較大。

  船艙是水密隔艙結構,船體底尖上寬,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吃水深,穩定性好,並且容易轉舵改變航向,便於在狹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有些船首尾的艙是活水艙,也叫浮力艙或防搖艙。隨著船首尾的上升或下降,活水艙中的水可流出或流入,減少船的搖擺,保持船的平衡。

  福船的用材主要是就地取福建盛產的松、杉、樟、楠等優良木材,它們在杭州灣以南的港口和沿海航線上多見。

  廣船船型首尖體長,吃水較深,梁拱小,甲板背弧不高,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較大的續航力。船體結構的橫向是以密距肋骨與隔艙板構成。廣船的用材多採用廣東的荔枝木、樟木,還有烏婪木,主要航行於南方港口和南海航線。

  曹萬節聽著他的介紹,也親眼見識這種三種船,目前船場技術有限,長44丈,寬18丈的大船是造不出來的,所造的大都是小型船和中等船,尤以福船和廣船為主。其實要論大,論航行的平穩,還是沙船更占優勢。

  也剛巧曹萬節對沙船多有了解,便就著沙船的習性和特點對船工們進行了一番講解。

  沙船船上採用大梁拱,為使甲板能迅速排浪,船艙也採用水密隔艙結構。船舷採用大□列,大中型沙船每側有四到六根大,從船首直壓到船尾,以增加結構的強度。所以要造好沙船,船舷是頂重要的一項。

  而船廠中所造的沙船船舷不夠牢固,水密隔艙也不夠好,一旦放入水中,用不了多久,船體很容易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