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思鄉

  端午越來越近,節日氣氛漸濃,大街上也越發熱鬧了。【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原本想趁著店鋪裝修偷幾天懶,可想到每日少賺那麼多白花花的銀子,顧清悠到底還是坐不住。

  「霜降,我之前讓準備的那些材料,廚房都採買齊了沒有?」

  天氣漸熱,顧清悠不耐扎那些繁複的髮髻,只將頭髮簡單盤個丸子,用根素簪子固定在頭頂。

  身上常服也做了分體的樣式,不僅涼快,喝涼茶多了如廁也方便。

  霜降端著幾隻鹹鴨蛋進門,瞧見她的裝扮,忍不住吐槽道:「小姐,好端端的,怎麼扮成了姑子?等下郡主來了該笑你了!」

  顧清悠才不在乎這些,專心在紙上寫著東西,得意道:「你放心,她才不會笑我,只會有樣學樣!」

  霜降撇撇嘴,這話說的沒毛病,郡主可不就喜歡跟著小姐一起奇奇怪怪麼?

  難得她沒有回嘴,顧清悠抬頭,見她手裡兩顆青玉般的鴨蛋,咦道:「鴨蛋已經醃好了?味道如何?起沙沒?油多不多?」

  「日子差不多了,至於味道如何,還得您親自嘗過。」

  為端午包粽子,顧清悠專門讓人從南方進了一批海鴨蛋,準備親自醃製鹹鴨蛋。

  奈何鮮鴨蛋怕碎,就算是乘水路,過來也得十多天的功夫,為方便運輸,她著人帶去了醃鴨蛋的方子,當場將收購的海鴨蛋醃進了罈子里。

  但此舉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所以這些鴨蛋便顯得彌足珍貴,第一鍋,霜降肯定要先拿來給她嘗的。

  顧清悠惦記許久,幾乎是迫不及待的接過還帶溫熱的鴨蛋,圓潤的觸感像是品質上乘的暖玉,讓她一時又捨不得磕破,便小心翼翼放在桌上。

  霜降也想看看她千里迢迢非要去南方買的鴨蛋,跟上京鴨子生的到底有何不同,見她遲遲不肯動手,忍不住催促道:「怎麼了小姐?是蛋太燙嗎?要不奴婢幫您剝?」

  「沒有沒有,我來就好。」

  顧清悠說罷,拿起一顆在桌角輕輕磕破,將碎掉的蛋殼剝了去,便露出裡面嫩滑的蛋白,湊近聞聞,似乎還能聞到海風的味道。

  霜降提醒道:「小姐,剝蛋的時候要在大頭剝,一下就能看到蛋黃。」

  「我知道,我是怕油太多,一下子流出來了。」

  顧清悠捻起一雙筷子,將上面的蛋清挑起,輕輕放在口中抿開,海鴨蛋獨有的細膩口感順便占領了口腔每一處角落。

  「嗯,不咸不淡剛剛好。」

  她說著另夾了一塊餵給霜降,霜降不住驚嘆道:「怪不得您非得跑出十萬八千里買鴨蛋,吃起來還真就是不一樣!」

  雖說上京也有鹹鴨蛋賣,但大部分的蛋清都齁咸又冷硬,偶爾遇到手藝好的,醃製的蛋黃能出點油,算是能將蛋清的不足彌補一二。

  可顧清悠醃製的這海鴨蛋,蛋清就像鮮鴨蛋一樣軟嫩,吃在嘴裡不用嚼,舌尖一抿就開了。

  「重頭戲來了哈!千萬別眨眼!」

  隨著蛋清剝開,鴨蛋中間露出一層金黃色的半透明薄膜,薄膜下,赤橙色的蛋黃赫然可見。

  因鴨蛋是熱的,所以顧清悠只拿一根筷子,在那層薄膜上輕輕一戳,就見薄膜噗的一下,隨著筷子扎進去,流金般的液體快速涌了出來,很快就在蛋殼中積攢了厚厚一層。

  「哇,奴婢還是頭一次見到有人把鴨蛋醃出這麼多油的!」

  要知道在她們家,不管雞蛋鴨蛋,都要攢起來賣銀子,給娘親買藥用的,只有逢年過節,才會捨得拿出一兩個,放在罈子里醃了吃。

  家裡有四口人,往往一個鴨蛋要分成好幾份,她打小懂事,知道好吃的先孝順父母,疼愛弟弟,所以每一次留給自己的,也不過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蛋清。

  因為珍貴,鴨蛋都要醃製好久好久,而且醃的極咸,裡面蛋清都已經硬如皮紙,比直接吃鹽巴好不了多少,就這,依然是她童年中為數不多的奢侈美味。

  看著顧清悠手中油汪汪的蛋黃,霜降思鄉情緒勾起,頓時低落下去。

  看出她神色變化,顧清悠暗道自己糊塗,如今霜降已經不是國公府的小妾,每月賺的銀子也足夠養活一家人,她怎就沒想到,讓霜降把家人接到身邊來呢?

  「霜降,你來上京這麼久,有沒有想家?」

  霜降老老實實的點頭:「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雖然我家窮的揭不開鍋,但離開久了,說一點不想是不可能的。」

  見顧清悠若有所思,她心裡一慌,忙站著了身子道:「小姐,您怎麼突然問這個?該不是奴婢哪裡做的不夠好,您要把奴婢趕回老家去吧?」

  「你這丫頭,瞎想什麼呢?」

  顧清悠被她逗樂了:「我是在想,既然你在上京站住了腳跟,有沒有想過,把家人都接過來?」

  本以為她會欣然答應,熟料霜降想都沒想,直接把頭搖的撥浪鼓一般:「那可不行,不說他們身體不好不宜遠行,我自己都是給您當丫鬟呢,他們來了該怎麼安置?」

  到時候少不得要給主子添麻煩,霜降自問受顧清悠的恩情已經無法還清,說什麼都不肯麻煩她。

  顧清悠不贊同道:「既是你的家人,我也該稱呼一聲叔叔嬸嬸,怎麼就是添麻煩?再說了,你弟弟也到了入學的年紀,上京到底有名的學塾多些,難道你不想讓他拜個名師?」

  「這……」

  若說其他的,霜降可以斷然拒絕,可說起弟弟,她便有些猶豫。

  弟弟是家裡的獨苗,幾乎是母親用半條命換來的,雖然她現在可以補貼家用,可若想將來真正光耀門楣,還得依靠弟弟。

  她老家太過偏遠,當地百姓大都清貧,很多孩子都上不起學,所以幾乎沒有設立幾家書孰。

  有錢人家的孩子,要麼就三五成群,請個有名的教書先生,直接去家裡講學,要麼就花錢送到遠處有名的書孰去,弟弟剛到啟蒙的年紀,若是送到遠處,只怕父母不放心,可她賺的錢又請不起教書先生,確實有點難辦。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