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契丹來使
年關將近,一場場的大雪飄落,預示著明年一定是個好年景。
汴京城中一如往年一般喜氣洋洋,朝堂之上也好似恢復了平靜,但是,有心人都能發現,隱藏在這平靜之下的,依舊是波濤暗涌,
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宮中詔旨連發,范仲淹被提拔為兵部郎中,韓琦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包拯被提拔為開封府判官··—
大多數支持改革,曾經在廷議上力斥舍人院的官員,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擢升,有些因為年資實在不夠的,也獲得了宮中的賞賜。
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支持舍人院的官員,御史台這邊還好一些,只是被降旨教訓,但是,當了出頭鳥的翰林學士宋綬就沒那麼好的運氣了。
一紙詔書降下,他變成了河南知府。
朝中有人對此扼腕嘆息,但也有人覺得,這是罪有應得。
不過,大家的目光很快就被新一輪的變動給吸引了,宋綬離京之前,在皇帝的授意下,最後一次以翰林學士的身份擬了一道內製,除拜知審官院夏為參知政事,補上了中書最後一個執政的缺額。
至於審官院的差事,官家則是召回了當初被貶出京城的晏殊,這位潛邸舊臣,從當初的翰林學士走到了參知政事,然後又因策劃親政一事,被貶出京,如今總算是能夠回京,可還是被排斥到了中書之外。
至此為止,朝堂上的人事變動,總算是告一段落,朝中的這些官員們,也總算是能夠安安心心的準備過年了。
東京城外。
天上零星的積雪飄落,一支龐大的隊伍緩緩而來,高高飄揚的旌旗,加上隊伍四周訓練有素的騎兵,還有那明顯異於漢人的巾帽服飾,無不昭示著來人的身份。
契丹族人,遼國來使!
使團最前端,是一個騎馬向前的中年貴族,
他的身後,是一輛華麗的馬車,風雪吹動,馬車的帘子被掀起。
一個大約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的臉龐出現在了簾後。
「咳咳·——」!
尚未開口,一口冷風灌進來,年輕人便是一陣劇烈的咳嗽。
這番狀況,不由讓馬上的中年貴族一陣皺眉,不過,二人的身份有差,他也就沒有多說什麼。
勉強順了順氣之後,年輕人臉上浮起一絲不健康的紅暈,問道。
「蕭相公,前面便是宋國的汴京城了吧?」
「不錯,那便是宋國的都城了,據說,整個宋國最繁華的地方,便是那裡了。」
中年貴族的眼眸中閃過一絲精光,語氣當中罕見的帶著一絲艷羨。
「那就好,總算沒誤了日子—.
年輕人輕輕放下帘子,將頭縮回到馬車當中。
馬車緩緩向前,然而,剛剛在中年貴族面前病弱不已的年輕人,此刻卻穩坐在馬車當中,眸光清峻。
紫宸殿。
趙禎坐在御座上,底下是中書,樞密院和三司的一乾重臣。
官制改革到如今為止,已經基本結束,剩下的部分,就是逐漸的淘汰裁撤一些不勝任及年齡過大的官員。
這是一個時間很長的工程,急不得,所幸的是,新官制的框架已經搭好,所有的問題基本上都已經理順,剩下的其實就是逐漸推行的過程了。
所以事實上,官制改革到現在這個地步,也可以算是勉強畫上一個句號。
和呂夷簡所設想的一樣,官制改革結束之後,趙禎緊接著便將目光放到了軍制改革上。
事實上,這段時間雖然朝堂上紛紛擾擾,一直在發生各種事情,但是,對於軍制改革的準備,
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也可以說,這其實就是大宋文武兩府分治的一個好處,因為二者獨立性極強,所以,哪怕是中書這邊鬧翻了天,樞密院也絲毫都不受影響。
這次軍制改革,圍繞的核心是更成法。
這一點從當初趙禎提出想法,後來被呂夷簡給完善,再到樞密院這段時間詳細的斟酌考量,已經算是基本成型。
然而,等真正放到早朝上討論的時候,還是出現了問題——
「陛下,此次官制改革中,有相當一批致仕告老的官員,按照先前旨意,這些官員告老之後,
散階提升一階,由朝廷繼續發放祿米,僅此一項,朝廷便多了三百萬貫支出,雖說以後會逐年減少,但是如今卻是實打實要付出去的。」
眾人的目光注視當中,三司使馮特緊皺眉頭,硬著頭皮開口道。
「去歲各地因有災情,朝廷撥付賑災的款項,也比前兩年多出了大約三成左右,若是按照樞密院的這個章程推行更成法的改革,則朝廷要為各地的精兵配備武器,盔甲等物,臣粗略算過,這筆錢大約需要將近八百萬貫。」
「但目前來看,國庫當中,最多只能拿出來兩百萬貫,再多,恐怕就要從其他地方裁減了。」
錢錢錢!
討論來討論區,最大的問題,也是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
新的更成法,延長了官兵更成的年限,同時,加入了兩軍相互對戰檢驗戰力的手段,作為考課帶兵將領的一項重要內容。
不必再遠途跋涉的更戌,從長期來看,是節省了軍費開支的,但是,兩軍對戰的裝備要求,又使得軍費又漲了上去。
現在的問題在於,節省下來的軍費,是長期才會有所體現的,可禁軍對戰要用的裝備,確實現在就要的。
當然,這些裝備配齊比較困難,但也就是花一次大錢,往後就只需要算折損,壓力會小得多。
可問題就是,這兩個湊在一塊,軍費上就出現了比較大的缺口。
「陛下,臣以為,如今剛剛結束官制改革,尚有不少問題還沒解決,加上邊境承平,並無戰事,軍制改革倒也不必著急,或可等上數年,待朝廷緩過勁兒來,國庫有些積蓄,再推動此事不遲!」
馮特和王欽若是老交情了,所以,前者的話音剛落,王欽若立馬就站了出來,為他聲援。
當然,這也不單單是為了馮特,而是王欽若自己,本身就不太願意沾手軍政方面的事務。
雖然說,軍制改革,基本都是樞密院主持,但是,這麼龐大的規模,勢必要地方的官員進行配合,所以,中書也肯定是要參與進去的。
何況,就像王欽若說的那樣,現下邊境沒有戰事,所以事實上,朝堂上的大多數大臣,都是主張緩行的。
隨後,中書的其他大臣,也都紛紛提出了類似的意見。
見此狀況,趙禎也不好說什麼,畢竟,錢的問題不解決,他態度再堅決也沒有用。
於是,讓中書和三司下去之後再想想辦法,趙禎也沒給準話,只說過幾日再繼續商議,便將眾人給遣散了。
回到福寧殿,他剛剛坐下,另一邊,張從訓便匆匆走了進來,報導。
「稟官家,契丹使團已經到了城外,此次前來賀正旦的,是三韓郡王耶律宗范與契丹北府宰相蕭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