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下風
呂夷簡在中書當中,一向低調。
但是,熟悉他的都知道,實際上呂夷簡的能力很強。
便如現在,在眾人的討論都切不到要害的時候,他卻可以準確的將最關鍵的問題擺到檯面上。
說白了,選人轉流內,經不經由舉主保薦,實際上是只能走這條路,和可以走這條路的區別。
現行的制度下,答案屬於前者。
也即,不管你政績如何,才德如何,想要從地方官轉任京官,必須要有五名舉主保薦,這是硬性要求。
按道理來說,為朝廷舉才,是這些有資格擔任舉主的官員分內之事。
但是,實際操作當中,稍微有點情商的人都明白,一旦成功轉任,便必然是欠下了舉主恩情,
勢必要在以後償還。
最重要的是,這是選人轉流內唯一的選擇。
要麼放棄轉任,要麼接受對方的「恩情」。
廢舉主保薦制度,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將這條硬性標準給去掉,使得官員有可能,在不尋找舉主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完成轉任京官這個仕途上巨大的跨越。
這種改革,能否根除通過攀附大臣完成轉任,進而走向結黨的弊病呢?
答案是不能根除。
但是,它可以開放通道,減少結黨的可能。
這才是最關鍵的意義所在!
這一番話,直至要害,讓在場的眾人都不由眯起了眼晴。
片刻之後,王欽若看著呂夷簡,悠悠開口,道。
「照呂參政的辦法,你這不是要廢舉主保薦之制,而是要抹掉選人改京官之制啊?」
所以說,強中自有強中手。
除了某靠姻親運作,幸運入到中書的大臣之外,在場其他的人,都是仕途沉浮多年之輩。
所以有些時候,他們不是看不到問題的關鍵,而是不願意去看。
但是,既然呂夷簡把一切撕開,擺到了明面上,自然也就沒有再迴避的餘地了。
不出意外的是,王欽若的這話一出,在場眾人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當中。
「呂參政要打開天窗說亮話,那本相倒也不怕得罪人。」
「選人改官,歷來是仕途之中,升遷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單算文臣,依吏部名冊所計,如今朝中流內官,共有兩千四百餘人,選人階則有過萬。」
「恰因如此,選人改官,歷來繁瑣謹慎。」
「若是依照這份奏札中所言,廢舉主保薦之制,則選人改官形同虛設,勢必會使朝官,京官,選人階諸級人數混亂。」
「看似是使得流外選人更容易晉升,但對朝廷,未必有益!」
既然要辯論,那就好好的辯上一辯。
宋朝的官制,流外官和流內官的區別宛如雲泥,說句誇張的話,只有轉為了流內官,才能真正意義上算是開始成為擁有權力,可以真正參與政事的官員。
正因如此,對於流內官的員額控制,一直都非常嚴格。
太祖朝剛剛立國的時候,文武群臣加起來不過七八千人,但是如今,已經膨脹到了超過兩萬人。
然而,儘管官僚群體不斷地擴張,可流內官的數量,卻始終十分穩定,只是從最初的兩千人左右,膨脹到了現在的兩千四百人。
而且這個數字,已經有十幾年沒有大幅度的增長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小幅度縮減。
其目的就在於,維持權力機關運行的流暢和穩定。
所以說,舉主保薦制度,不僅僅是為了避選人才,另一重目的,也是在限制流內官的數量。
聞聽此言,呂夷簡皺了皺眉,下意識的想要反駁。
但是很快,他就意識到,王欽若的這番話用心險惡。
因為他的這番話,直指的是大宋如今存在的官問題。
換而言之,在王欽若的形容當中,舉主保薦制度,實際上是官員數量不斷膨脹和朝廷權力結構穩定的一個平衡機制。
一旦廢點舉主保薦制度,就會使得地方和朝廷,乃至是朝廷內部的權力體系失衡。
那麼,順著這個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抑制官員膨脹的速度和數量,讓流外官和流內官恢復到正常的比例,如此一來,自然也就不需要舉主保薦制度來卡死選人階的上升通道,
但是,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要動搖到大宋取士施恩,吸納大量官僚來維持社會穩定的基本方向抬頭望著泰然自若的王欽若,呂夷簡首次感覺到,他還是低估了這個朝中視為倭幸之臣的宰相。
冗官的問題太大,即便是呂夷簡,也不敢輕易觸及,所以一時之間,他不由得也犯了難。
見此狀況,一旁的李迪沉吟片刻,道。
「本相倒覺得,王相公此言有些誇大。「
「廢黜舉主保薦之制,未必就是要廢黜選人改官之制,吏部只要能夠核定更嚴格的選人標準,
公正考評,嚴定京朝官員額,自然不會使得京朝官與選人階人數失衡。」
這話說的,算是挽回一些面子,但是,明顯不太有說服力。
果不其然,下一刻,王欽若直截了當的道。
「若是這所謂的更嚴格的選人標準這麼容易核定,朝廷也就不必沿用真多多年的舉主保薦之制了。」
「李相公若是僅僅靠如此臆測,那照我看,倒不如今日先散了,等李相公拿出新的制度,再來討論不遲。」
一句話將李迪給壹住了。
於是,議事廳中一時有些沉默。
見此狀況,馮拯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哦,道。
「此事干係重大,所涉甚廣,本相以為,這份奏札當中所述不詳,不可貿然施行,諸位以為如何?」
「附議。」
「附議。」
「附議。」
王欽若率先開口,緊隨其後的,便是錢惟演和魯宗道。
見此狀況,李迪和呂夷簡對視了一眼,心中皆是有些無奈,只能用沉默來表達態度。
不過,他們沒有繼續出言反對,實質上已經可以認為是棄權了。
所以,馮拯作為首相,眼瞧著大多數人都已經表示了贊同,當下,便一錘定音,道。
「既是如此,那麼過兩日朝堂上,便照此稟報陛下,好了,今日議事到此為止,諸位散了吧。
話音落下,馮拯率先起身離開。
隨後,王欽若等人了一眼李迪,臉上露出一抹勝利的笑容,亦是起身離開。
最後,只剩下呂夷簡和李迪二人坐在原地,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片刻之後,呂夷簡抬頭,遲疑著問道。
「李相,此事我等可要進宮請見,先行面呈陛下?」
面對這個問題,李迪沉默了片刻,眼角餘光警向了匆匆整理好記錄,正打算送往史館的舍人。
隨後,他輕輕搖了搖頭,道。
「暫且不必—」」
聞言,呂夷簡似乎是想到了什麼,倒是也沒有繼續開口,只道。
「好,便聽李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