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折中

  第353章 折中

  承明殿。

  劉娥和趙禎正在說著什麼,藍繼宗從殿外走了進來,道。

  「太后,陛下,旨意已經傳下。」

  於是,劉娥抬頭,問道。

  「中書作何反應?」

  「回太后,幾位宰執都說,如此大事,當面見太后,現下,馮相公已經帶著中書眾臣到了宮外,正在候見。」

  「既然如此,叫他們進來吧。「

  母子二人對視一眼,旋即,劉娥便開口道。

  不多時,珠簾垂落,一眾大臣邁步進入殿中,分明是熟悉的場景,此時,他們的心緒卻莫名變得有些複雜。

  「臣等拜見太后,拜見陛下。」

  「平身吧。」

  劉娥的聲音從簾後傳來,平靜的不起波瀾。

  「諸卿如此急著請見,何事?」

  這話明知故問,但也算是遞了個話頭,於是,馮拯上前,道。

  「稟太后,藍都知剛剛將太后手書送到臣等手中,言太后欲還政陛下,此大事也,臣等不敢輕舉妄動,故而即刻進宮面見太后。」

  話音落下,簾後劉娥開口道。

  「怎麼?你們覺得皇帝不該親政?

  語氣中略帶不滿,但是,底下的眾人卻不由眼前一亮。

  當下,魯宗道立刻上前道。

  「太后明鑑,臣等絕無此意,只是此事重大,撤簾之後,政務如何參決,尚有諸多細務需要勘定,臣等這才進宮,想要和太后,陛下商議。」

  得,這直接就過渡到親政後的理政流程上了,其用意不言自明。

  王欽若冷冷的看了一眼魯宗道,顧不得其他人的不滿目光,拱手道。

  「太后,先帝臨終之前,遺命太后輔政,數年以來,太后聖德昭然,社稷安穩,國泰民安,兩宮和睦,朝局平順。」

  「如今,陛下雖已漸長,但社稷大事不可輕忽,臣以為,尚需太后輔弼,方能令國家穩定。」

  「還政一事,還望太后三思。」

  實話實說,如果有的選的話,王欽若也知道,這個時候反對親政,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問題就在於,他其實沒有什麼選擇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今這位陛下,打從東宮的時候起,就對他沒有什麼好印象。

  即便是從政治利益的角度考量,一旦皇帝親政,肯定是要把他換掉的。

  更不要提,前段時間,他因為親政的事,已經的罪過一次皇帝了。

  如今他能夠寄希望的,就是皇帝能夠晚幾年親政,最好是晚到,他也差不多該致仕的時候再親政。

  如此一來,哪怕是念及朝廷的體面,他好歹也能有個榮休。

  一念至此,王欽若不由鼓起勇氣,再度開口,道。

  「太后明鑑,此事非臣多言,年前張知白等人被貶,雖然是因不遵旨意,但朝中早有傳言,是因其鼓動朝臣,煽動親政。」

  「此事風波尚未平息,如若現在太后歸政於陛下,則朝廷體統何存?」

  言下之意,如果現在讓皇帝親政,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當初張知白做的是對的。

  可如果他是對的,那麼朝廷為什麼要貶謫他,是不是應該讓他官復原職?

  這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解決,親政的事,就還得再考慮一下。

  不得不說,王欽若還是有官場經驗的。

  他提出的這番說辭,確確實實是一個現實問題。

  不過·.

  「王相公莫急,吾也並不是說,現在就要歸政。「

  終於,安靜片刻之後,簾內太后的聲音再次響起。

  但是這一句話,卻頓時讓在場不少人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來。

  所幸的是,緊接著太后便繼續道。

  「近些日子以來,吾身體抱恙,深感精力不濟。」

  「如今皇帝漸長,也該逐漸接手朝廷政務,此後,軍國重事,諸卿可先和皇帝商議。「

  「至於朝中庶務,一應文書,吾依舊閱看圈畫之後,付送施行。」

  「若有不決之處,再另行垂簾共議,王相公以為如何?」

  這番話算是將手書中的內容,更加細化了一下。

  換句話說,太后仍然保留著最終的決定權,並不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但是,要留給皇帝更多參與政務的空間。

  王欽若聞言,還是想要再爭取一下,然而,這個時候,李迪卻已經上前開口,道。

  「太后和陛下兩宮和睦,一心為國,此誠社稷之福,百官之所望也,請太后放心,此後臣等必定盡忠竭力,報效社稷。」

  隨後,魯宗道和呂夷簡等人也紛紛開口附和。

  這麼一下,直接把王欽若的話給堵了回去,無奈之下,他也只得的拱了拱手,道。

  「太后聖明。」

  按理來說,這奏對到此為止,差不多也該結束了。

  雖然說,結果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終歸已成定局。

  然而,就在眾人打算告退的時候,遲遲沒有開口說話的皇帝,卻突然道。

  「還有一事。」

  「剛剛王相公提到張知白一事,他雖不遵中旨,被貶延州,但終歸是我大宋之臣。」

  「如今,有賊人將其擄走,實則是在冒犯大宋。」

  「朕意,中書當下旨給党項族李德明,令其速速將張知白送回大宋,諸卿以為如何?

  這話一出,在場眾人驚之餘,又不由有些無語。

  當初,要把張知白給貶謫的時候,是您的意思,後來,張知白被劫走,他們說要派使者詢問情況,把人接回來,不答應的還是您。

  結果現在,人家全家都被下獄了,您又想起來接人了,還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當下,眾人面面相,隨後,馮拯遲疑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還是莫要宣揚的好,党項族李德明畢竟也算是一方之主,當初張知白被擄走時,來人並未表明身份。」

  「如今我大宋並沒有證據證明,李德明和此事有關,貿然前去要人,怕是會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這話說的委婉,但其實意思就是,李德明雖然名義上是附屬藩國,但實際上並不受大宋的控制要是事情剛出的時候去要人還有點希望,現如今再去要人,怕是只能自討沒趣,倒不如把此事低調處理,就當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嗯,倒是很符合大宋在外交上一貫的駝鳥作風。

  趙禎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卻並沒有打算跟馮拯辯論,只道。

  「不管是不是李德明派人擄走的,終歸事情是在党項和我大宋交界之地發生的,既然如此,那他李德明就有責任把人找到,並且送回來。」

  「中書只管擬制,派人送去便是,看看李德明作何答覆再說。」

  這番話略帶著命令的口氣,如果換了別的時候,馮拯肯定是要爭論上一番的。

  但是,想想如今的場景,太后前腳剛說,讓皇帝益習政務,後腳他就和皇帝嗆聲,未免有些太不給太后面子了。

  思索了一下,想著反正只是送封書信前去,應該也出不了什麼大事。

  於是,馮拯也只得答應下來,道。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