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再多的錢也不經花
隔著細密的珠簾,趙禎望向林特的目光,也多了幾分認可。
撒開品行不談,他這位大娘娘用人的眼力,還是很獨到的。
不過,事實上,出於三司財政的獨立性和保密性,林特的這番話,其實還是隱去了關鍵之處。
宋朝實行的是兩稅法,也即夏、秋兩季徵收稅賦,這種稅制本是為了解決唐朝中後期均田制崩潰後引發的財政困難而設。
兩稅法的特點,一是以資產,也就是主要以實際占據土地的數量來徵稅,改變了秦漢以來,以人丁稅為主的稅收結構,二是量出為入,以國家財政預算作為徵收的總額,分攤到各個地方。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稅制是符合唐中後期的實際狀況的。
但是,入宋以後,一方面,國家狀況相對穩定,兩稅法僅能滿足朝廷的日常支出,而難有結餘,另一方面,因為趙宋不抑兼併,土地流轉極快,所以,具體徵收上,也有了較大的難度。
所以,為了適應這種狀況,再結合自身的情況,趙宋另闢蹊徑,轉而嘗試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思路。
那就是,不以農業稅作為主要的稅源。
原本唐朝的兩稅,已經改以征錢為主,而入宋以後,又轉回了以實物為主,
輔以征錢。
在趙宋整個的稅收結構當中,兩稅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實物上。
自兩稅而入的絹帛,大約占絹帛總入的百分之四十,糧食要多一些,占到糧食總入的百分之七十,至於現錢收入,只占現錢總入的不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如果將其全部折成錢來計算的話,兩稅的收入,基本能夠占到歲入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上下。
至於剩下的部分,直接收取的商稅,大約占到百分之十左右,茶,鹽,酒這些由朝廷控制的專賣品,獲利占總歲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這些部分,基本都是以現錢收入,占據現錢總額的七成以上。
最後,加上朝廷直接掌握的官田,通過屯田,出租等方式獲得的收入,再加上鑄錢等一系列雜七雜八的歲入,形成了趙宋和歷朝歷代都截然不同的稅收結構。
單以天禧五年來計算,如果簡單粗暴的將所有的實物都折錢計算的話,那麼,趙宋的收入達到了恐怖的一億五千萬貫。
這放在整個古代,都可算得上是一個登峰造極的水平。
實話實說,當趙禎看到林特整理出來的這份數據的時候,他的心中都震驚不已。
都說趙宋富庶,卻沒想到,富到了這等程度。
怪不得在對外關係上,趙宋一直都傾向於花錢買和平,實在是歲幣的那點錢,對於整個大宋來說,和打仗相比的靡費差的太多了。
當然,收入多,花銷也多。
撇開歲市不談,就像三司剛剛所說的,趙宋這麼龐大的稅收,每年有七到八成,都用在了養兵上。
或許正是因為有錢,所以,趙宋奉行的政策,就是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事兒。
為了維持民間的秩序,趙宋大量吸納民間的地痞流氓,乃至是災害時的流民進入軍隊,通過發放餉銀的方式,將其穩固下來,以保證地方的安穩。
對於各地出現的叛亂,也往往多是以招撫為主。
說白了,趙宋養兵,實質上和歲幣一樣,就是花錢買安寧,這樣的軍隊質量,在對外戰爭當中屢戰屢敗,也就不奇怪了。
而除了這些之外,在財政制度上,趙宋還有一點極其特殊,就是內藏庫制度。
雖然說,趙宋整個的稅收非常龐大,但是,除掉軍費之後,剩下可用的也就是三千萬貫左右。
而這其中,所有通過金銀貴金屬送納的部分,都要歸於內藏庫,單是這一項,就要從左藏庫中拿走兩百餘萬貫。
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其他雜七雜八的珍珠,香藥,礦錢等,每年內藏庫要從這三千萬貫當中拿走的,基本在四百萬到五百萬貫左右。
所以,這麼一算下來,實際上可供三司支配的稅收,也就是兩千五百萬貫左右。
這些錢需要用於官員的俸祿,官服,官印製作,大規模的賞賜,各個衙門的公使錢,各種各樣的儀典,包括每年的貢舉,還有官辦學校給予有功名的讀書人養士的費用。
雜七雜八的一扣,其實差不多也就見底兒了,能夠用於靈活機動的銀錢,實在是不多。
所以,其實如果說非要出這個錢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從內藏庫出便是但是,林特非常清楚,太后提拔他,是來解決問題的,可不是來從太后手裡掏錢的。
因此,他乾脆連這茬提都沒提。
殿中一陣沉默,眾人都被林特這詳實的數據給打了個措手不及。
待得他們勉強梳理清楚之後,正欲開口,簾後劉娥的聲音便已響起,道。
「修河之事改日再議,今日只議如何開源節流,充裕國庫。」
得,這麼一句話說出來,算是徹底堵了所有想繼續質疑三司的人之口。
於是,眾人暫時撇開對林特的偏見,開始仔細思考起三司的提議。
片刻之後,呂夷簡率先開口,道。
「太后,官家,臣以為三司之議可行,如今西北承平,雖邊備不可廢弛,但是,不必要的浮費,的確可以稍加裁減。」
「不過,此事需當慎重,若是因裁減浮費,而引得邊境不穩,則得不償失矣。」
應該說,三司的這個提議,的確切中了要害。
朝廷歲入,有七成以上都用於軍費,那麼,既然如此,從軍費裡頭摳錢,也是最容易的。
有了呂夷簡牽頭,其他的幾個宰執大臣,也都紛紛表示了同意。
最後,劉娥開口,對著旁邊的曹利用問道。
「曹侍中,此事涉及軍政,樞密院如何說?」
因為地位特殊,掌管軍隊,所以,在這種場合,樞密院一向很謹慎,聞聽劉娥發問,曹利用略微躬了躬身,道。
「悉聽太后,官家決斷。」
於是,在這件事上,眾人便算是達成了一致。
不過,就在眾人都略微鬆了口氣的同時,卻不曾想,一旁的林特又上前道。
「太后,官家,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
據三司記錄,今歲各地物價,比祥符初增數倍矣。」
「如今,民間皆謂稻苗未立而和采,桑葉未吐而和買,各地轉運使務刻剝以增其數,歲益一歲,又非時調率營造,一切費用,皆出於民,是以物價益高,民力積困也。」
「朝中文武,自天禧以來,日侈一日,又甚於前。」
「故此,三司敢請以景德中西戎內附、北敵通好最盛之時,朝廷一歲之花費為量,以測官吏之花費,財用之盈縮,力役之多寡,釋道之增減。」
「夫滘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內,此事若成,則太后,官家可知朝廷財政損益,亦能與公卿大臣朝夕圖議,而救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