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想法說不上好,可在大宋這個時代,种師道對趙福金以及楊紫薇的態度已經算是好的了,再說和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計較,種彥謀自認還沒那麼不知趣。🐍🐝 ➅➈丂卄𝔲ⓧ.cσᗰ ♝☜
他聞聲笑笑,站起身來,個子雖然不高,沒有那種八尺大漢的魁梧壯碩感覺,種彥謀推測這可能是他的前身在東京花天酒地透支了身子導致的,不過種家畢竟是大門大戶,雞鴨魚肉自然不缺,而且武將出身的種家基因還是不錯的,所以即便是被前身糟蹋了,現在的種彥謀依舊是有著不輸於大宋絕大多數人的身高。
再加上被林沖和徐寧訓練了年余,雖說沒學到什麼真傳,但是平常的作戰還是不慫的,一身的肌肉也被練了出來,所以此刻他站出來給眾將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場間頓時起了窸窣之聲,顯然是底下有人在小聲交流,种師道在主座上端坐如初,臉上掛著笑呵呵的表情,根本沒有制止,為人七十載,种師道什麼沒見過?這七十年他領悟到的唯一一點,就是一個字。
穩!
唯有穩才是世間萬般不變的硬道理。
關於种師道即將辭官的消息,早已在西軍中流傳開來,畢竟种師道再怎麼老而彌堅,也是七十高齡的人了,頂多再撐個幾年,到時候還得換人上,這上百人中有不少都是種家好幾代的老部將,自然想讓種家的人接替种師道。
可偏偏種家下一代人丁稀少,而且能拿得出手的幾乎沒有,在種彥謀起家之前就已經有人四下打通關係了,和折家,姚家交好,一旦是這兩家接手了種家的部下,他們也能得到優待,不至於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種彥謀不行,一個在東京只會整日流連於勾欄青樓的紈絝子弟怎麼能領導他們?
別說種彥謀不願意過來了,就算願意,他們也不會讓這麼一個不通兵事,所知曉的關於戰爭的事情都是來源於戲曲的人指揮自己,戰場之上可不是兒戲,西夏人更不會停下來讓種彥謀成長,這樣做的唯一後果就是種彥謀喪命,西軍在其領導下損失慘重。
做一個最壞的打算,大宋自熙河開邊以來所奪取的土地將會盡數吐出來,西夏人抓住機會趁機扭轉攻勢,把國境線推到大宋開國的地方,上百年來折,姚,種三家以及數十萬西軍將士所做的努力全部都會灰飛煙滅。
誰能承擔起這種責任?沒人!
而現在呢,種彥謀在東京朝堂中聲望日漸高漲,搗鼓出的水泥,鋼鐵,毛線等物更是對軍隊作戰有著大幫助,如果說領兵在國內平定宋江的叛亂還只能是讓這些西軍老將們對自己略有改觀而已的話,那帶兵北上伐遼還取得空前的勝利,則是推翻了眾人心中對於種彥謀的形象。
這個常年居住在東京,老種相公之孫的種彥謀,頓時就讓西軍眾人起了興趣。
現在一看,確實像那麼回事,而且還聽說,前段時間他還鼓動官家墾殖呂宋了嗎?
這更讓西軍將校感到興奮了,作為軍人最想要的是什麼?當然是作戰了,都說士兵厭戰思鄉,可如果連戰鬥都沒有那當兵又有什麼意義?
西夏人這一二十年間被三番五次的打壓,正面戰場根本拿宋軍沒辦法,索性當起了縮頭烏龜,除了在冬季白災的時候東去劫掠一番之外,其餘的一概不問,西軍將士任憑怎麼挑釁都不出擊了,這可把他們著急壞了。
要知道在現在的邊境線和開國之處的邊境線之間,西軍可是修築了數目不少的堡壘,有這些堡壘在西夏人完全不敢深入追擊,圍又圍不下來,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堡壘之間相隔十几几十里就會有另一個堡壘,相互支援之下西夏人簡直頭皮發麻。
當然,這種辦法也就只能在隴西這種溝壑叢生的地方了,在河北大平原上根本沒用,除非趙佶能狠下心來硬生生的重新建造起一條長城來,將河北人為的保護起來,不然只要燕雲一日不在手中,北方的騎兵就能在幾天之內南下千餘里抵達汴梁城下。
河北偌大的土地根本就是一堵空氣牆!
作為軍隊,沒有作戰的機會簡直比吃不上飯還難受,這麼說雖然有些誇張,但最能表現出此時西軍眾將的心情,種彥謀的出現,給了他們新的希望。
冥冥之中,似乎能感覺到,在種彥謀的帶領下,西軍將走向做大做強的未來,如果可以,再來一個黃袍加身也不是不行,畢竟朝廷派來的官員實在煩人,給的軍餉還動輒就拖欠,那些個文人士子更是對他們這些軍漢百般刁難,為了不被嘲笑,這些大老粗不得不硬著頭皮學文章,穿儒袍,持摺扇,故作高雅。
這樣的生活,他們早就受夠了。
种師道坐在首座,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掃視著底下的眾人,在看到大多數人對種彥謀還算滿意後,他心中才算大定,此次宴會算是讓種彥謀提前認識一下西軍的將領,等到自己百年之後種彥謀好能順利的接管他的位置,繼續將種家紮根西軍之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與國同休的家族。
這是他老人家一輩子的夙願,種彥謀也在昨天的談話中了解到了。
坐下之後,種彥謀心裡想的卻和种師道的不同,他自己不想趟西軍這灘渾水,如若可能,到時候建議自己叔公种師中接替种師道的位子,若是种師中也仙去,可以讓种師中的兒子孫子上位,總之他是不願意和折家,姚家在西軍費心的,反正只要是種家的人不就行了嗎?
畢竟,種彥謀要確保自己的手下完全聽從自己的命令,這些跟隨了种師道幾十年的老部下,很顯然難以對自己敞開心扉,更何況他的一些舉動還會剝奪掉這些將帥的利益。
比如禁止吃空餉,增加士兵的福利,勒令將官學習軍書等等,種彥謀學得用的都是新式東西,而西軍遵循的卻是一套流傳了上百年的傳統,難以改變,不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