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傳聞,其還和原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有不斷地聯繫,有人看到李綱出入種家莊。
「不過,任種彥謀多麼難纏,只要殿下當上太子,他日登基稱帝,他種彥謀還不是手到擒來?」
打消了腦海中對種彥謀一個十幾歲毛頭小子的擔憂,楊戩拱手一賀。
鄆王也是微微笑著,確實,種彥謀再過得寵,身為駙馬,難道還能比鄆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重要嗎?
再者,帝王心境難測,上一秒可能種彥謀還深得聖意,下一秒就可能落得個斬首抄家的下場。
朝廷上永遠不缺這樣的案例,是我多心了。
夜色下,鄆王府和太子府都徹夜通明,裡面景色卻大不相同。
一大清早,種彥謀醒來,一番洗漱後,正在院中舉著石鎖,身後傳來一陣輕巧的腳步聲。
「夫君,外面有人求見!」
種彥謀回頭一看,放下了石鎖,拿起掛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一把臉,「哦?好,我這就來。」
衝過涼水後,種彥謀穿了一身便服來到正堂,就看到吳法天在一側坐著,正眼觀鼻鼻觀心,老神在在的端坐,在他對面,是一個五十多歲,方臉鳳眼一嘴美鬢的中年壯漢,不過看樣子倒是個文人。
見到種彥謀來到,不止吳法天,那漢子也起身拱手。
「衙內!」
「種衙內!」
種彥謀點了點頭,吳法天立刻介紹起來:「這位是太子府詹事耿南仲。」
太子府?
太子府的人來我這幹什麼?
摩擦著小拇指上的翡翠扳指,種彥謀細細看著耿南仲,耿南仲也沒說話,大馬金刀的坐在那裡,任由種彥謀上下查看了一遍。
「耿詹事?」
「衙內!」
「咳咳,那個,耿詹事來我種家莊有何事?若是太子令你來的,那大可不必見了,汴京城上下都知道衙內我和太子不和,還是請回吧。」
對方既然沒說話,種彥謀也懶得和他浪費時間,抬腿就要走。
「種衙內!我來是投奔衙內的!」
嗯?
種彥謀腳步停了下來,對面的耿南仲已經抱起了拳,腦袋歪了過去身子止不住的微微顫抖起來。
「這是鬧得哪一出?」
種彥謀發笑:「我這種家莊哪裡能和太子府比,耿詹事好好的太子府詹事不做,來投奔我作甚,說說!」
「實不相瞞.」
耿南仲憋屈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併同種彥謀講了個一清二楚,直說的自己聲淚俱下,泣不成聲。
種彥謀還有些奇怪,覺得就算太子昏庸至此,也不至於像死了爹媽一樣,差點背過氣。
而在一旁看的滿眼儘是惋惜的吳法天卻能理解這種感覺,之前在太子府同為幕僚,吳法天對太子的愚蠢可謂是印象深刻,對耿南仲這個同僚也是頗為敬佩,對方想比他來說更為聰慧,出謀劃策向來是主力軍。
放在古代,這就是個張良陳平之類的大才,可惜攤上了這麼一個太子。
還好,如今對方棄暗投明,沒有愚忠的跟著太子一頭撞到底。
「嘶,如此說來,太子廢立即在近日?」
種彥謀雖然之前猜測過,但是如今從耿南仲的口中親自聽到太子的荒唐事,還是不由得為之一振,心中想到了接下來的後果。
「不出意外,太子即將倒台!」
「恭喜衙內!」
對吳法天的祝賀,種彥謀倒沒什麼喜悅可言,太子倒台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還會上來另一個太子,最大的可能是鄆王,鄆王同樣和自己不對付。
並且和蠢蛋太子不一樣,鄆王雖然自身能力也沒多強,但是願意聽取身邊人的意見,這就足夠了。
上位者需要的是掌控大局,駕馭屬下,而不是自己親自下場,當今聖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最後玩崩了。
「耿詹事.」
耿南仲苦笑道:「衙內別叫什麼詹事了,還是叫在下耿南仲吧。」
「唔,那就叫你耿先生吧,既然耿先生這種房謀杜斷的人才甘願投奔於我,那我自心然收下,還望先生為我出謀劃策,在下定不吝錢財地位!」
種彥謀笑了笑,以前吳法天與自己交談的時候就經常說到耿南仲這個人,說他的計策個個都是上上之策,若是太子聽從即使是種彥謀也難以翻身,剛才第一時間他還沒反應過來耿南仲是誰。
如此重寶自然不能錯過,如果他沒記錯的話,耿南仲在後世是個怯戰畏金,但勇於私鬥的奸臣,雖說如此,但是其才智機謀權術還是玩的不錯的,以至於後來官拜尚書左丞,門下侍郎。
對方此時已經走到了末路,自己收留下來,只聽他的機謀,其他一概不聽,再加上可以用自己的那套理論反駁對方,所以這耿南仲如果想蠱惑自己,恐怕是非常困難的。
其他不想,種彥謀決定收留耿南仲,對方則感恩涕零,打開種家莊大門後,外面是一群男女老少,顯然,耿南仲連夜拖家帶口轉移過來了,如果太子那可是謀逆大罪,牽連的人必定不會輕易放掉。
耿南仲索性直接躲到了種家莊,為這個他認定的雄主出謀劃策,也不失為一條妙計。
五月的汴京城,烈日如火,種家莊中關於羊毛的產業基本已經停了下來,還在做的都是些女眷孩童,存著留待冬季售賣。
而朝堂之上,經過了五天的休息後,徽宗皇帝終於再次臨朝了,這次是在紫宸殿召開大朝,朝中官員俱都出席,個個手捧芴板一眼不發的踏著步子。
每人說話,大家都知道這場朝會要幹什麼,延福宮事件經過了五天的發酵,已經在市井傳開了,整個汴梁城都在討論是誰對皇帝做的,其中最大的嫌疑人選無疑就是太子。
而太子呢,這五天中也是漸漸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多麼愚蠢了,慌張起來,想起了謀士和耿南仲的計策,不再出門,一直呆在太子府里,這反而更加重了世人的看法,覺得太子這是在畏罪,並且因為太子之前的所作所為,導致在民間的印象不好,邊梁百姓紛紛要求懲治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