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黃雀在後

  說到召種彥謀來問話,御史們倒不著急跳出來刷聲望了。🌷♡ ➅❾Şђย𝕏.匚o𝓂 🍔👌

  他們的心態瞬間轉變為吃瓜看戲狀態,誰都不打算下場了。

  說起來,除了御史之外,其他的文官武將都完全沒有下場說話的心情,就好像有人提前打過招呼一樣。

  種彥謀沒過多久,便跑著進了大殿,二話不說,先跪倒在地,三叩九拜,高呼吾皇萬歲。

  皇帝饒有興致地看著種彥謀這樣一絲不苟地行禮,心裡有點好笑:「吾婿為何今日如此多禮?」

  種彥謀偷眼打量了一下皇帝,感覺皇帝好像並沒有多生氣,便大著膽子說道:「今日聽說太子殿下彈劾我?我左思右想,既然是戴罪之身,那可不能像往日那般自在了。若是被人彈劾一本,說我種彥謀囂張跋扈,直接送菜市口砍了,我不是冤枉嗎?」

  皇帝聽著種彥謀說話就覺得好笑,連連擺手道;「你快別說話,好好的廷議被你一說話,就像是勾欄里說書一般!」

  種彥謀雙眼一亮:「咦?陛下……」

  「住口!」

  「哦……」

  種彥謀還想要和皇帝探討一番,到底最近是三國有意思還是隋唐有意思。

  他最近在城外躬耕訓練的同時,也沒忘了給勾欄里提供話本,隋唐演義就是最近他寫給勾欄里,讓人說的。

  他想要讓宋朝人回憶起當年的血性,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才是英雄,並不僅僅是東華門唱名才是好漢。

  可惜,皇帝並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偷偷去了勾欄聽戲。

  皇帝乾咳了兩聲,重新回到正題:「吾婿,太子彈劾你勾結異族,圖謀不軌,你可有什麼想要辯駁的嗎?」

  種彥謀早已經聽到陳暢陳公公報信了,心裡已經有了腹稿。

  他看了眼坐在皇帝下首的太子。

  太子橫眉豎眼地看著種彥謀,沒有半點好顏色。

  種彥謀心中冷笑,臉上謙卑,拱手問道:「陛下,請問今日廷議主題是什麼?」

  皇帝愣了一愣,連帶下面群臣都呆住了。

  這樣也可以?

  只是輕飄飄一句話,就把所有爭端都解決了。

  今日廷議的主題,和種彥謀是不是勾搭異族毫無關係啊。

  今日廷議只是在說汴京保衛戰的處理結果,只是太子在那邊無故攀咬他人,把主題帶歪了而已。

  太子攀咬的時候,群臣大部分人在開開心心吃瓜看戲,不少人都意識到太子歪樓了,但是他們沒料到種彥謀居然有恃無恐,根本懶得辯解,一記順水推舟,就把事兒全推了。

  種彥謀又說道:「至於所謂的勾結異族,草民可以申辯,也可以請朝廷派人來查。但是今日今時,應該不是討論草民是否真的勾結異族的時候。今日今時,還是以本次廷議的主題為重吧。所謂今日事,今日畢,莫等明日又蹉跎,是不是這個道理?」

  皇帝撫掌道:「好!吾婿說得好!太子對你的彈劾,朕許你之後上表自辯,你且下去吧!」

  種彥謀又跪下磕了個頭:「謝陛下!」

  太子看著種彥謀來了沒說兩句話,就輕描淡寫地走了,氣得雙眼通紅,猛地站起身來,卻覺得頭暈目眩,向後就倒。

  →

  皇帝都被嚇了一跳,從龍椅上站起身來:「太子怎麼了?快,傳太醫!快!」

  宮殿之中一片混亂,連百官都沒心思看熱鬧了,大家趕緊聚上前去,看太子的狀況。

  種彥謀清楚,這說不定又是太子在裝神弄鬼,趕緊在混亂之中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太子暈倒,這就仿佛《紅樓夢》裡邊賈寶玉砸玉一樣,只要一發生,全家全天下都要對太子和賈寶玉服軟。此事萬試萬靈,種彥謀可不想被太子當場拿喬,自然跑得遠遠的。

  最終,廷議並沒有因為太子的暈倒而停止。

  種彥謀從高衙內那邊打聽到的消息說,太子被送走之後,是鄆王堅持之下,皇帝和百官才繼續廷議,很快就得到結果。

  作為被擒拿的唯一罪魁禍首的常老爺,被判極刑,遊街示眾,送到菜市口 活活剮了三千六百刀。

  常老爺的黨羽要麼判了斬首,要麼判了流放,都沒有一個好結果。

  除此之外,梁山的人被刑部開了海捕文書,其他貧民都被皇帝赦免,允許他們在種彥謀的莊上謀生。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太子是完完全全的輸家,不僅名聲掃地,而且失去了皇帝的聖眷,更連自己的幕僚都護不住,要被皇帝給清理徹查。

  種彥謀在這場廷議里,被無端捲入。

  好在他提前知道情況,早就想好了應對的方法,一句話給自己解了圍,算是不得不失。

  收穫最大的,是不顯山不露水的鄆王。

  他只是在恰當的時候,恰當地推了一把,將廷議繼續了下去,就結結實實地將太子一系,徹底打入深淵,再無翻身的可能。

  要知道,只要廷議沒有結束,最終沒有形成結論,太子隨時可能會翻案。

  這也是太子在廷議當場裝暈的目的。

  而鄆王則斷了太子的所有念想,廷議甚至在太子缺席的條件下,形成了對太子極為不利的結論。

  奪嫡之事,在宋朝並不多見,但也絕對不少見。

  宋太宗是怎麼關照他的侄兒和弟弟的?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祖宗都這個德行,還能指望子孫後代有多好嗎?

  要不是歷代君王對此諱莫如深,說不定宋朝的奪嫡比滿清時候還要激烈呢!

  於是此消彼長之下,太子的權勢跌到谷底,鄆王的聲勢扶搖而上。雖然沒有人提這個事兒,但是群臣百官心裡都多了個心眼。

  眼見得太子恐怕扶不起來了,而鄆王則簡在帝心,又頗多謀略,還曾經奪過狀元,天生是讀書人這一邊的代表人物。

  很多人都有點想法。

  我儒家是不是可以借著鄆王,更進一步?

  至少可以徹底排除道教對皇帝的影響吧?

  當今皇帝對於道教的偏愛,已經大大影響到朝政和蒼生了呀!

  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必須全面貫徹我儒家思想才對啊!

  談到道統的時候,儒家的人是從來不會死抱著立長立嫡的教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