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曾幾何時,小說家在諸子百家中被視為小道,難登大雅之堂

  「如實記錄罷了。」鍾子隱一臉正色,一本正經的說道:「我小說家雖以文辭見長,但更重視的乃內容之嚴謹與真實。」

  「這倒也是,確實都是如實記錄。」顧綾雪點了點頭,繼續看了起來。

  【社會新聞·秦始皇三十五年實錄】

  朝野紀事:

  渭水之南,上林苑內,阿房宮前殿地基奠定,規模之大,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擬與天齊,彰始皇帝一統六合、君臨天下之志。

  蒙恬大將軍奉命率雄師,開山辟路,築就咸陽至九原之直道,千里通途,軍行便捷,國之疆域,因此更密。

  咸陽之內,設帝都大學,諸子百家競相設立學宮,廣開才路,預計招攬學子五千餘眾,文脈延續,思想碰撞,一時無兩。

  民生所需:

  帝國榮光之下,亦有民生之艱。

  統一度量衡、車軌等政,雖便國計民生,然苛捐雜稅、繁重徭役,百姓既感生活稍有改善之喜,又飽受重負之苦,渴望減輕負擔,復歸安寧農耕之態。

  民眾之聲,字字懇切,期盼朝廷輕徭薄賦,縮減非必要之工程,使民得以喘息,安於本業。

  治安情況:

  戶籍制度,為固國安民,帝推行嚴格戶籍制度,不論男女,出生皆需列名戶籍,死後除名。

  法律與秩序,秦律森嚴,於農民實行什伍相連之法,遷徙者則當謁吏轉移戶籍,即為「更籍」,以保社稷之穩。

  顧綾雪呼了一口氣,終於看向了最後一個版面——文化教育。

  教育政策:

  昔者,秦始皇帝統一六國,海內一統,車同軌,書同文。

  秦始皇三十四年,頒禁私學令,以吏為師,教化以法。

  博士官七十人,掌古今歷史文化,備顧問。

  文字統一,小篆為書體,編《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為學童識字之用。推行禮教,以忠孝為政之本。

  今歲,帝下詔,咸陽建帝都大學,四十八郡建官方學堂,科舉之制將行,此乃開天闢地之創舉,為天下學子敞開進身之階。

  公子扶蘇與上卿蒙毅奉皇命亦籌備於邊境設學堂,邀匈奴貴族子弟共學,以增兩國之了解,欲以文道與商貿化干戈為玉帛。

  學術成果:

  諸子百家於新制之下,皆展其能。

  儒家弟子論仁禮之德,法家之士言法政之要,墨家巧匠研機關之妙,道家高人悟天地之道。

  秦土百家爭鳴,學術昌盛!

  學校動態:

  帝都大學之籌建如火如荼,能工巧匠日夜勞作,不日即將落成。

  各郡學堂選址已定,師者招募正緊鑼密鼓進行。

  各郡學子們聞風而動,皆摩拳擦掌,欲在新學之中一展抱負。

  文化活動:

  吾皇聖明,心懷天下黎民。

  為造福百姓,特下令定期於咸陽城中舉辦全國中醫大會,醫家雲集。

  據悉,此次大會各方醫師將匯聚一堂,共論岐黃之術,共剖析疑難雜症之解法,融合各家之長,研討經典醫籍。

  期待來年醫學盛會,共襄盛舉!

  節日慶典:

  歲末將至,吾皇聖意,邀四方有功之臣齊聚都城,共參祭天大典,祈天護佑大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為迎此盛事,左相李斯進獻諸多良策。

  一則倡行全國統一之祭祀禮俗,涵蓋祭天、祭地、祭祖等禮俗,由朝廷主導,激勵民間百姓也在家中焚香祭祖,張燈結彩,互道吉祥共同歡慶。

  二則提議佳節期間,宜解除宵禁,以便百姓可欣賞街市燈火美景。

  鑑於傳統銅鐵燈具製作繁瑣,李相更提議採用新興之白棉紙,大量製作紅色紙燈籠,懸掛於街巷之間,以增節日喜慶之氛。

  三則提議整合各地之風俗習慣,要求地方官吏策划具有本地特色之演藝節目,如雜技、曲藝、舞蹈等,以增不同地區間文化交流。

  四則提議設立臨時市集,吸引四方商賈,促商品流通,惠及廣大民眾。

  五則提議發於歲末時節,放賑濟物資,具體措施如下。

  於貧困家庭發放禦寒木炭與衣物,以助其抵禦嚴冬,解燃眉之急。

  配發飽腹之粗糧,如武定侯所種之玉米等,解一時之需。

  春時再發放種子、幼苗,引導百姓自行種植,實現自給自足。

  發放基本醫療用品,如草藥、繃帶等,以防不時之需。

  再則,若有百姓因自然災害房屋受損,地方官府當出手相助,助其重建家園。

  始皇陛下對李相之策頗為重視,此番籌備若能依計施行,歲末祭天盛典必將輝煌非凡,三千萬天下臣民亦能與天同樂。

  吾等翹首以盼!

  ……

  顧綾雪認真閱讀完這份周報之後,心中充滿了敬佩。

  這周報,方方面面,將這段時間朝廷發生的所有事情居然全都涵蓋進去了!

  只能說,真的都是人才啊!

  而且,她也能看得出來,小說家是真的非常的用心,非常努力的在證明自己的作用。

  真不知道,這段時間以來,他們跑了多少地方,耐心的「採訪」了多少達官貴族,才能收集並整理這麼齊全、詳細而又準確無誤的「政策」的。

  鍾子隱看著顧綾雪面上的讚嘆之色,心中既有心酸也有欣慰。

  自從接到朝廷詔令,要求諸子百家所有流派前往大學報名開設學院,並向各郡各地的私塾、官學招收優秀學子的時候,他們小說家其實還是很期待、很配合的。

  來到此地之後,雖然日子確實也比以前好過了,但依舊還是沒法出頭。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法家、儒家、道家、墨家、農家、醫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雜家全都有了一個獨立且龐大的學院,而他們小說家卻只能聯合其他小流派共同成立稷下學院,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

  尤其是數月以來,各大學院都被委以重任,而他們卻仿佛被遺忘一樣,一個任務都沒有領到。

  為了證明小說家價值,這段時日以來,他們也沒有一刻停歇,不僅編撰整理以往的小說和故事,更是時刻關注朝政大事,記錄下每一項決策的來龍去脈。

  畢竟,小說家在其他方面或不如其他學院,但在編撰記錄方面,還是有幾分獨特優勢的。

  放在以往,他們小說家自然沒有資格了解這些事,也沒資格接觸文武百官,了解相關實情。

  但如今,他們利用身為稷下學院的身份前去拜會,文武百官多多少少還是給了不少面子的。

  想到這裡,鍾子隱心中又涌動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動與自豪,只覺得揚眉吐氣!

  曾幾何時,小說家在諸子百家中默默無聞,被視為小道,難登大雅之堂。

  而如今,他們卻承擔起了建立報刊,發行周報、月刊之重任。

  這是何等之榮耀!

  我小說家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在世人面前展現才華,影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