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顧綾雪抵達咸陽宮門口的時候,天便已經泛起了淡淡的金紅色。
她舉目望去,只見朝臣、將領、學者和學子們各自聚集在一起,或靜靜佇立,或低聲交談。
除去少數幾個人之外,其餘每一個人的臉上全都帶著一絲凝重。
顧綾雪徑直走到了帝都大學的隊伍這邊,看著站在隊伍前列,一襲青衣,面色紅潤,看起來精神也格外飽滿的張良,打趣的問道:「張副校長今日看起來起色很好,是否昨夜有好夢相伴?」
張良微微側過頭,四目交匯間,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個從容不迫的笑容,回答道:「多謝大人關心,下官昨夜確實睡得較為安穩。」
何止安穩,這是他九日以來第一次早早入睡!一覺到天明!
回想起來到咸陽的這些日子,各項事務紛繁複雜,大大小小事務都需要他和蕭何兩個人親力親為,黑眼圈幾乎就沒有完全消下去過。
而現在,上頭新來了一位教務長,工作量瞬間就被分走了一半,這種久違的輕鬆,確實讓他感覺神清氣爽。
說話間,一輛裝飾華麗的車駕從宮門緩緩駛出,車駕之上,身著玄衣纁裳、身姿挺拔的秦始皇端坐其中,如同一座不可動搖的山嶽。
車架周圍,有拎著藥囊的一眾醫官,有負責日常生活的內侍、庖廚,還有一群手持筆墨、時刻準備記錄下帝王言行和出行事件記錄的官員。
隨著車駕的到來,宮門口顧綾雪等人全都紛紛垂首行禮,「臣等拜見陛下!」
秦始皇目光掃過眾人,微微頷首,聲音沉穩而有力,「眾卿免禮吧。」
說罷,揮了揮手,示意隊伍可以出發了。
隨著一聲令下,上萬人的隊伍在晨光的照耀下,沿著預定的路線緩緩行進。
黑色的旗幟在微風輕輕飄動,士兵們的鎧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街道兩旁的民眾,也一路跪拜行禮,歡呼聲此起彼伏。
在這莊嚴而壯觀的氛圍中,顧綾雪騎著馬,穿過整齊的隨行隊伍,來到了扶蘇的一側。
見扶蘇看來,顧綾雪露出了敬佩而又慚愧的表情,嘆道:「扶蘇公子,下官之前的目光實在是太過短淺了!您曾在朝堂上提議在邊境設立學堂,通過外交與貿易來解決爭端,當時下官還覺得有些不妥,擔心這會被視為軟弱。但如今,下官方才真正明白您的目光之長遠,策略之高,實在讓我嘆服無比!」
聽到這話,扶蘇眼中露出了一絲異色。
關於前日朝堂之上文化入侵匈奴之事,他都已經知道了。
尤其是這位小顧大人所說的那些,關於購買牧草種子、加工草料、僱傭匈奴在隴西、北地這些地區種植牧草、設立「胡騎」大軍,又以高產糧種為引,欲令匈奴與東胡相爭,大秦坐收漁翁之利,種種策略……他都知道了。
真不知此人小小年紀,究竟是如何能產生這等的想法的!?
關鍵,又為何變成他的想法了?
扶蘇眼中似有無奈之色閃過,不由地看著顧綾雪的眼睛,緩緩的開口說道:「貿易互換是文化滲透之前奏,邊境學府是策略中關鍵一環,借文化軟實力,使匈奴與我大秦在精神層面上的融為一體,小顧大人當真覺得這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化交融與同化布局是本公子所想?」
「啊?」顧綾雪眨巴了一下眼睛,有些困惑的問道:「莫非不是?」
扶蘇看著顧綾雪那一點都不像裝出來的表情,足足沉默了三秒鐘,才嘆了一口氣,聲音中帶著一絲沉重,「小顧大人,世間無密不透之牆。此事倘若被匈奴人所悉,必會心生反感與抗拒。彼時,吾等又當何以處之?」
「尤甚者,以十萬奴隸易一種作物之種,挑起匈奴東胡之爭,雖於大秦或有戰略之利,然自道義觀之,驅使一族攻伐他族,必致民傷財損,哀鴻遍野,此真善策乎?」
「匈奴若因戰而強,或四方因戰而亂,大秦亦難獨善。」
面對扶蘇的擔憂,顧綾雪眉頭微蹙,一臉的疑惑之色,「扶蘇公子,我不太明白,匈奴人為何會心生反感與抗拒呢?文化之間的交流,不應該是相互的嗎?」
嗯?
相互?!
聽到這話,扶蘇微微一愣,腦中似乎有靈光一閃而過,露出了深思之色。
就聽顧綾雪繼續說道:「既然我大秦可以向匈奴傳遞中原的文化,為何匈奴就不能藉此機會,將他們的習俗帶入大秦呢?」
「匈奴人能歌善舞,他們的音樂與舞蹈充滿了遊牧民族的豪邁與奔放。同樣的,匈奴獨特的服飾,如胡服、裘和靴,以及他們的烤肉與奶製品等,也都可以傳入大秦啊?」
「所謂文化如水,流動不息,滋潤萬物。我大秦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為它像大海一樣,一直在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中發展,六國尚且可以,匈奴又有何不同?」
「況且,匈奴雖地處邊疆,但終究都是華夏的子民啊!」顧綾雪的聲音有些激昂,「我們的祖先,都曾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我們的血脈中都流淌著相同的血液。」
「如今,我們雖因各種原因而分隔,但骨子裡的親情與血脈聯繫是無法割捨的。」
「這樣的融合,只會讓我們更加團結,更加強大不是嗎?」
一連幾個問題下來,扶蘇都有些懵了,心中涌動著前所未有的思緒。
一直以來,他都將匈奴視為外族,為邊關之患,持積極防禦之策,築長城以守疆土。
但是現在,這小顧大人竟說,我大秦與匈奴人血脈相連?!
也是,六國文化尚且可以融合,匈奴又有何不同呢?
就在扶蘇陷入沉默中的時候,顧綾雪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至於公子所說的以奴隸易種,挑起匈奴與東胡之爭,這確實有違道義,非仁者所為。」
「但天下之事,紛繁複雜,非僅以道義二字可盡釋。」
「今大秦欲固邊疆,保子民,不得不有所作為。匈奴與東胡之爭,本已積怨已久,我等此舉,不過順勢而為,也是為了消耗匈奴與東胡的力量,少傷我中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