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或可一試

  李泰當然不需要再輾轉從中外府獲知蜀中最新的情報,早在中外府收到尉遲迥的奏報之前,他便已經先一步收到了賀若敦和李遷哲所傳來的消息,提前一步知曉了蜀中情勢的變化。

  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未必能擁有一個轟轟烈烈的開始,有的人未必擁有多強大的能力,但因其身份地位的特殊,一念之間或許就能醞釀出一場災禍。

  早在那些自作聰明的巴西人搞出那一套出爾反爾的投降把戲、從而讓尉遲迥心生警覺和牴觸的時候,李泰心內其實就放棄了針對蜀中局面作進一步干涉的打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世上本來就沒有篤定的成功,任何變化中的事物都有變好和變壞兩種可能。

  他在事情發生之前便也明白這些巴蜀豪強們是個怎樣貨色,所以對於意外的發生也是有所準備。如果事情發展能夠遵循他的設想那自然最好,但若有悖於預期,也不過是走死了一步閒棋,談不上有多麼惋惜遺憾。

  只是李泰沒有想到,事情發展下來竟然會有這樣的峰迴路轉。原本以為已經走死的閒棋,竟然又因此而萌生出新的可能和變數。

  儘管他還不知中外府將要向他垂詢意見,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便明白自己針對蜀中局面的話語權又得到了加強。

  原因也很簡單,眼下只有他能夠向蜀中提供實質性的援助。

  別看宇文泰隨隨便便就率領三萬精騎前往隴右耀武揚威,但如今國中的局面卻不容許他繼續向蜀中增派太多人馬。

  一方面自然是來自皇帝和朝廷的掣肘,為了穩定國中的局面,宇文泰就必須要在關中掌握絕對的兵力優勢,在這一暗潮湧動的局面沒有畫上句號之前,絕不可將太多的人馬派駐在外,尤其是蜀中這樣一個進出不易的地方。

  另一方面那就是來自宿敵北齊的威脅了,雖然北齊並沒有直接針對西魏的軍事行動,但齊主高洋越來越頻繁的軍事行為也逼得西魏不得不加強邊防布置。

  還有一點,雖然李泰暫時還不想承認,但卻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荊州總管府的存在已經實實在在給中外府的軍政行為造成了掣肘和威脅。

  之前他藉助平定漢中山南的叛亂而增派人馬,實際接手了漢中的軍政權力。那麼眼下就算宇文泰想要向蜀中增兵,都必須要充分的與他進行溝通,因為蜀中人馬的進退之路,已經是捏在了李泰的手裡。

  如果說之前荊州總管府的尾大不掉還是一種趨勢、一種感覺,但其實只要認真面對和處理,還是有著轉圜的空間。

  可是現在荊州總管府對漢中的管控,已經實實在在形成了中外府經略蜀中的障礙。如果伐蜀進行的比較順利,那麼這一點障礙還不會太過凸顯。可今伐蜀進行的並不順利,甚至陷入了泥沼困境之中,那麼漢中的歸屬就是一個非常卡脖子的問題。

  所以現在李泰也需要面對一個抉擇了,他究竟是要暫退一步、主動放棄對漢中的管控,從而繼續向宇文泰表達忠心、來免除猜忌,還是要牢牢的將漢中掌握在手中,從而在蜀中以及其他問題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這對李泰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到後續他和宇文泰之間的關係走向。究竟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君臣,還是面和心離的上司和下級。

  單純從這一點而言,對於很早就確立其的盧志向的李泰而言倒也不難選擇,甚至是不成選擇。可若是講到兩個選擇各自所帶來的利益和弊端,那就不得不認真考慮一番了。

  這當中利害牽扯也並不簡單,可歸根到底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李泰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他人手中?

  很多時候,人並不是占有的越多就越從容、越安全,相反的享有越多那麼責任就越大,當實力和所擁有的不相匹配時,那麼遭到反噬就不遠了。

  這個道理李泰很明白,放在宇文泰的身上也同樣適用。所以這一次李泰想試試,你特麼都明牌了,老子還不敢上桌?

  他也並不是即刻便要與宇文泰劃清界限、乃至於針鋒相對,而是要試探一下彼此間求同存異的空間和尺度,你有你的訴求,我有我的抱負,意見不相統一時,可以商量著來,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樣單純的上命下行。

  對於一個下屬而言,這樣的想法當然很危險,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玩火自焚。畢竟如今宇文泰的權勢地位那也絕不是充話費送的,一旦感覺自己遭受了下屬的冒犯和忤逆,說不定就會立即展開歇斯底里的打壓和報復。

  但是對李泰來說,眼下又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國中的皇帝元欽不斷的對宇文泰的霸府權力進行衝擊和動搖,而外界又出現了尉遲迥伐蜀大軍這樣一個出血點,眼下的宇文泰同樣有點內憂外患、焦頭爛額,所以宇文泰要比李泰更加的需要一個大局的穩定。

  所以在收到賀若敦和李遷哲的報信之後,李泰稍作權衡之後,便親率一萬人馬從沔北西去興州,名義上是為的視察丹江口這一造船基地,但實際上則是為了增加下一步能夠做出的選擇。比如說通過一點非常規的手段,直接在蜀中埋了尉遲迥這一支伐蜀人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徵調人馬同樣需要一點時間,當李泰率部抵達興州的時候,來自中外府的使者便也隨後趕到,分別是中外府右長史長孫儉與開府唐瑾。

  長孫儉也算是老熟人了,尤其是作為李泰的前任,每每來到荊州與李泰相見,心中都倍生感慨。此番來到丹江口這一船舶製造基地,長孫儉更是忍不住喟嘆不已,自感當年他在荊州刺史任上時,真是做夢都想不到這一職位會如此有發揮的空間。

  至於唐瑾,李泰倒是頗聞其名,也在朝廷和中外府不同場合上見過面,但彼此間卻並沒有什麼深入的了解和交情。

  「某等此來,便是奉主上所命,請問太原公對於當下蜀中情勢可有應對良計?」

  在將如今蜀中局面詳細講解一番之後,長孫儉便又望著李泰認真發問道。

  李泰雖然早已經知道了情況如何,但還是擺出一副認真傾聽的模樣,聽完之後當即便皺眉說道:「消息輾轉已過旬日,情勢瞬息萬變,如今局面或許又有轉變。譬如魏安公本意平穩入城,卻不意變數橫生,以至於臨事功毀,如今再作謀計,縱有成策定議,待到施行的時候,恐怕也已經有悖時宜了。」

  長孫儉聽到這話後便擺手道:「應該不會罷,魏安公亦是知兵之人,今知情勢不妙,麾下亦有精兵萬人,縱然無作浩大進取,穩固當下應是不難。」

  「知兵之人,能行事至此?既知孤軍入境,後援艱難,卻不能因勢利導、竟然輕觸眾怒,如此『知兵』者,誰又敢篤言不會再犯?」

  李泰聽到這裡,當即便不客氣的冷笑道,他自有途徑知道尉遲迥在之前兵事進展順利時向中外府打自己小報告的事情,所以這會兒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尉遲迥的不滿。

  只是長孫儉和唐瑾在聽到李泰這一番話後,卻是不好流露自己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眼下言為向李泰垂詢,其實就是希望荊州總管府能夠出力幫忙,解決眼前的困難麻煩。如果他們這裡再作什麼口舌之爭因而得罪了李泰,那也免不了要遭受責罰。

  好在李泰還算善解人意,眼見兩人神態有些尷尬,便擺手說道:「我知此時縱然再作控訴,也已經無補於事,終究還是要正視問題,才能正確解決。兩位奉命來詢,我若只是狂言論虛,也連累你們無從歸稟,還是要就事論事,希望能有所補益。」

  兩人聽到這話後也連連點頭,並且齊聲誇讚太原公不愧國之名臣,懂得以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