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風光獨好

  今年台府並沒有什麼出巡計劃,而新開拓的漢東等地也需要強臣鎮守。所以在喝完二弟李超的喜酒之後,李泰便要準備返回荊州坐鎮了。

  不過在離開之前,他還需要跟台府就荊州總管府的人事問題進行一番深入具體的溝通,以保證彼此之間能夠維持一定的信任和默契。

  宇文泰也一早就在台府中等待著李泰,並且將其他的事情全都暫且延後,專門與李泰探討荊州人事,台府幾名上佐也都悉數參加,足見台府對於東南局勢的重視。

  待李泰來到台府之後,彼此間也並沒有多作寒暄,宇文泰率先拿出一份南梁邵陵王蕭綸向西魏投誠請降的書信,然後便笑著說道:「梁國宗室來投總是一喜,但伯山對於東南情勢才了解最深,依你所見,朝廷有沒有接納其人投降的必要?」

  李泰兩手接過這一份降書,然後便仔細閱讀起來。這件事他是知道的,因為降書本就是經荊州總管府遞交上來,除了荊州總管府之外,台府在東南之地也沒有別的途徑接觸南梁人事。

  不過為了避嫌,李泰並沒有私自打開書信提前閱讀,因此今天他也是第一次看到信中的內容。

  邵陵王蕭綸乃是梁武帝的第六子,本身也是一個混帳王八蛋。侯景叛亂初期,其人原本是梁武帝所委任的平叛主將,統率包括柳仲禮部在內的各路平叛人馬。但是由於其人逡巡不進、貽誤戰機,以至於侯景直接率部渡江、兵圍台城,然後便發生了接下來一系列讓人匪夷所思的鬧劇。

  侯景之所以能在江南做大,跟邵陵王蕭綸的無能和放縱是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等到侯景攻破台城、入執二宮之後,各路勤王人馬悉數退走,而蕭綸這個活寶也一溜煙的逃到了會稽禹穴。但是隨著侯景對三吳地區的攻勢加強,會稽也變得不再安全,蕭綸便繼續流竄,輾轉進入了侯景攻勢暫還未及的長江中游地帶的郢州。

  蕭綸的這一份降書便是從郢州發來,信中先是就湘東王無視建康危困、反而在江陵作威作福,並且殘害南梁宗室子孫的行為大加痛斥,接著又對梁王蕭詧擅自接受西魏封授、並且招引魏軍進攻叔父的行為同樣表達了否定的態度。

  李泰否決這一思路也沒什麼,但關鍵是要有其他的思路和方法達成異曲同工之效,如果不能的話,那還是得退回來重新審視討論這一之前被否決的計劃。

  荊州舊在自己治理下時仿佛一個人老色衰、全無魅力的黃臉婆,可當到了李泰坐鎮的時候頓時便又容光煥發,豈止是風韻猶存,各種姿勢信手拈來,簡直是迷人到了極點。以至於長孫儉每每聽到荊州方面的消息,都有一種悵然若失、追悔莫及的無奈感覺。

  歷史上蕭綸也流竄到長江中游,但因立足艱難而向東魏北齊投降,接受北齊的冊封同樣也成為梁王,並且勾結北齊意圖染指已經被西魏所占領的漢東,結果在各方打壓下瞎折騰一通也是一事無成,最終被楊忠擊敗並殺掉,結束其荒唐可笑的一生。

  台府群眾因見東南方面開拓順利、故而各自想法也逐漸有些狂野,李泰對此也能夠體會。可如果因為得來太簡單而不珍惜,甚至在沒有明確計劃和思路的情況下便要將之前的戰果作為成本投入,這一點李泰是絕對不能答應的。

  宇文泰聽到這裡後便又開口說道:「如此說來,東南方面暫時倒也不必再投入更多的人事以求新功,能夠穩定當下、更待時機即可。這倒也不失為穩重計議,東賊去年又增新禍,今年卻還不知又會有怎樣的變數發生,國中也需要保留足夠的人事力量以應其變。若真有什麼變故發生,屆時或許還要從荊州抽調力量以助其事。事前先告,伯山謹記勿忘。」

  如此一來整個長江中游三個蕭梁宗室便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魏霸府的控制,操作空間無疑是大增。待到他們彼此爭鬥搞到兩敗俱傷、喪失民心,再由霸府出面收拾殘局,便可一舉將江漢之地收入囊中。

  如此一來等到侯景叛亂被平定之後,江陵以北的土地全都可以割讓給西魏,並且包括之前李泰一度占據但卻又放棄掉的壽陽、合肥等地。

  之前他之所以認可接納並扶植蕭綸在江漢之間攪局,就是聽長孫儉等人講解江陵如今實力仍然非常雄大,且湘東王麾下不乏精兵強將,單純武力征服難度極大,還是需要通過其他的手段進行削弱。

  當下這個時空中,大概是由於李泰之前在淮南擊敗慕容紹宗的緣故,讓蕭綸有感於西魏能夠在江漢地區投入的力量較之東魏更大,再加上東魏最高層動盪不安,所以選擇向西魏投降。只是他似乎自我感覺太過良好了,不只想要借地容身,甚至還想讓李泰給他打下手做配合,也實在是莫名其妙!

  蕭綸個人能力雖然馬馬虎虎、幾近於無,但禍國殃民的本領卻是不容小覷。李泰都無從想像若將漢東暫借其人,其本身對於江陵或其他方面產生多大的牽制效果且不說,對漢東地方民生的禍害便會怎樣的慘不忍睹。

  旁邊長孫儉聞言後便也點頭說道:「觀書知人,這邵陵王確實秉性荒誕,縱然與之共事恐也難能成事。只不過梁家成事與否本就不在台府謀計之內,若能引入此員與其宗屬相鬥於江漢之間,這對於進一步的謀控江漢想來也是有益無害。」

  「可太原公又怎麼能夠保證事情發展盡如所料?更何況,若江陵果真能夠平定此亂,湘東王必為眾望所歸、聲勢浩大,屆時若再作圖謀,難度必然更大!」

  「當今情勢如何,其實並不只限於一隅之地,須得匯總諸方、綜合判斷。江陵何時可圖,並不只在於我,亦在於敵。今侯景盤踞江表、四面出擊,而江陵儼然已是上游第一大鎮,唯其尚有一爭之力。我若急切攻之,勝負尚未可定,實則是為侯景解困。」

  但是如今儼然已經快速接受了這一事實,並且由此而產生出更大的野心,把主意打到了江陵頭上來。

  其他台府員佐們聽到李泰這一番描述,也都不由得頗受震驚,實在是沒有設想到事情會有這樣的走向和可能。但也不得不說,一旦這種情況成為現實,那麼戰爭所帶來的收益的確會更加的豐厚可觀。

  在此之前台府中已經就此進行過一番討論,雖然邵陵王這個人看起來就有點不著調,但如果是以把江漢之間的局勢進一步攪亂為出發點的話,那麼接納其人投降也未嘗不可。

  得隴望蜀是每一個亂世豪強的本能,儘管去年一系列的成績已經讓宇文泰喜出望外,換在此前甚至想都不敢想會有如此驚人的突破。

  蕭綸提出的條件也很簡單,只是暫借前被西魏所得的漢東之地暫作棲身,作為反攻建康、平定侯景叛亂的大本營,並且希望作為荊州總管的李泰能夠親率人馬協助其人進行平叛。

  如今的他對漢東地區又不是難以管理,自然不需要進行什麼所謂戰略性的放棄。而蕭綸如果真對漢東地區有什麼實質性的圖謀舉動,他也絕不會顧及台府在其人身上寄託有怎樣的謀劃,直接反擊幹掉沒商量!

  台府群眾們對於此事商討過不少次,包括長孫儉這個前任的荊州刺史都加入進來進行仔細的評估,但是隨著李泰對於此事的表態,他們之間所進行的各種構想和討論都成了一句廢話。

  因此隨著李泰發表完意見後,在場台府群眾們神情便多多少少有些不自在,有的人還想據理力爭,但見大行台也已經不願就此探討下去,便也只能閉上了嘴巴。

  總之,在這封書信的前半部分,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蕭繹和蕭詧這對叔侄的貶低,並且一再表示他們這兩人根本就沒有資格單獨同西魏進行接洽互動。

  「既然伯山覺得邵陵王此人難以倚用,那此徒當真就是不足與謀,無謂再作更多的寄望。」

  聽到長孫儉這麼說,其他一些台府屬員們也都陸續發聲附和,甚至就連大行台都目露認同之色。

  「台府接納蕭綸投降,確無不可。但若說給予各種助益,則大可不必。尤其借給漢東暫為棲身之地,更是完全沒有必要。最好是能夠嚴令其人不得越境,一旦違反則必作仇敵以待並痛擊之!」

  長孫儉提出的質疑本就不乏刁難之意,聽到李泰這一番回答後,便也不好意思再作糾纏,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表示認可了李泰的這一回答。

  宇文泰對於圖謀江陵的心情本來是非常急切,而當聽到李泰所描述的這種前景和可能時,也不由得兩眼放光,深為振奮,忍不住便擊掌道:「伯山當真謀慮深刻,遠非俗人能及!若果真事如所料,那南國百年人事積累一戰可得,足有定勢天下之功啊!」

  又是長孫儉發聲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對於李泰、對於整個東南局勢,其實他都懷有一種比較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為東南方向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欽佩李泰的功勳事跡,另一方面又像是一個吃醋的前夫哥。

  李泰對於南梁局面自然有自己的一番認知,這會兒便也認真說道:「今之所以並不急於進攻江陵,並不是在於其強,而是藉此湘東巢穴而收聚南國人物材力。侯景桀驁殘暴,必難長久結納南梁人事於其門下,湘東雖也不才,但終究是上游大鎮之主,窮困亡人必然疾趨江陵以投。

  李泰在將這封降書看完之後,不由得樂的笑出了聲,並且毫不客氣的說道:「梁家帝室偏多孽種,這邵陵王更是其中翹楚。其人成事不足而敗事有餘,觀其勢力俱無卻仍諸多狂言,可見絕非專注務實之類。」

  來年若平賊亂,江陵便是中興首府,然則南朝創國建康久矣,湘東若欲正嗣統國,移鎮建康亦其當然之選。然其中下之主,才難傾眾,屆時必有首尾失顧、東西難兼之嫌,再以大軍攻伐江陵,則所得不只此形勝之地,南梁人事精華亦必盡在掌握之中!」

  宇文泰聽到這話後便也不再作更多的糾結和討論,而是又繼續發問道:「那麼依伯山所見,在充分鞏固如今所得的前提之下更作進圖,須得幾時才可有染指江陵之想?」

  接下來蕭綸又話鋒一轉,表示如今除了建康城中被侯景所扶立的傀儡皇帝蕭綱之外,他已經是南梁宗室之中最為年長者,所以就算是要向西魏投降,也得是他這個老大哥來做!

  眼下西魏還要分別拉攏梁王蕭詧、與湘東王蕭繹進行和談,實在太麻煩,其實只要接受蕭綸的投降,這兩個傢伙便由蕭綸負責搞定。

  李泰也並沒有跟長孫儉做無聊的抬槓,聽到這質疑聲後便又微笑道:「事豈盡如人意,事到臨頭時能夠恆有所備、盡力而為,不至於錯失良機,便可謂是無愧於心。最終能否成事,仍待天意。至於說來日湘東王因定亂而做大,這本也在預料之中,難度更大才會收穫更多。縱然我難豪言勝之,國中亦不乏才力俱壯之士,舉國以戰,誓必破之!」

  講到這話的時候,宇文泰便又是一臉的笑容,眼下他的感覺就好像是滿桌珍饈都不知該要從哪下口的心情。

  最近這兩年局勢的發展,讓他大有一種天命在我的感覺,高歡折戟玉璧而後身死,蒼天為他收走了人生最大的對手。而後侯景的叛亂引發一系列的變故,宇文泰染指河洛與河南的嘗試雖然盡告失敗,但卻沒想到東南方面又迎來極大的開拓。

  正當他心內遺憾侯景之亂沒能給東魏帶來如同南梁一般的傷害時,高澄這個高氏優秀的繼承人竟又受刺身死。若非天意都要助他成事,何以諸邊多災,卻唯獨他們西朝風光獨好?

  大家好,還沒有回家,這幾天都是在酒店裡現碼現發的,昨天逛了一下龍門石窟累癱了,今天先更一章。。。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