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登封告成
大唐開皇十七年,國泰民安,海晏河清,天下一派繁榮承平的景象。
長安大內太極宮內苑寢殿中,晨鐘還未敲響,宮室之間燭火已經點亮起來,宮人宦者在殿廊之間出出入入、穿梭不定,為殿中貴人新一天的飲食起居忙碌起來。
寢帳中,李泰迷迷糊糊的翻一個身,探手向身旁摸去卻摸了個空,睜開朦朧睡眼才發現枕邊佳人已經不在了。
「夫郎醒了,現在便要起床嗎?」
帳外響起溫婉的問話聲,旋即已經穿戴完畢的皇后便又俯身探入帳中,望著仍自睡眼朦朧的皇帝笑語問道。
李泰並不答話,只是翻一個身,伸手又將皇后扯到榻上來,旋即便枕入娘子豐腴溫軟的懷抱中,繼續閉眼假寐起來。
大唐皇帝有時候也想賴床不起,昨日諸州總管、刺史入朝述職,朝廷為了獎酬這些封疆大吏們,便在大內設宴款待群臣,李泰自然也要列席主持宴會。
那些起碼年余不曾入朝的外任官員們抓著這難得的面聖機會,爭相蹈舞祝酒,而李泰也是來者不拒,結果到最後便是醉的不輕,來到皇后寢宮又免不了一番折騰,到了這會兒精神仍然比較疲憊。
皇后獨孤妙音雖然也已經人到中年,但家庭美滿、生活和諧,平日養尊處優,昨夜又新承恩露,仍然不失少女時期的嬌美,更增添了許多成熟婦人的風韻。此時見到夫郎如頑童般賴在她懷內不肯起床,嘴角便也掛著寵溺的笑容,玉指穿過夫郎的髮絲為其輕輕揉按頭部的穴位。
如此溫馨的時刻總不嫌多,但李泰卻也沒有太多時間盡情享受,他略作假寐後還是憑著毅力睜開雙眼,著令宮人奉上袍服穿戴洗漱起來。
今天雖然不是朝日,但他這位大唐皇帝案頭仍然有許多的事情亟待處理,起床洗漱完畢之後,他先陪著皇后簡單用過早餐,然後便沐浴著晨曦穿過永巷、往外朝殿堂而去。
朝陽升起,萬丈金光灑落人間,長安百坊之間晨鼓聲一起敲響,這座雄大的城池瞬間便從睡夢中清醒過來,百姓各自出坊忙碌起來,諸城門外等候多時的車馬隊伍便也魚貫入城,給這座城池增添一份活力。
皇城百司群臣也開始陸續就位,為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內武德殿,若非朝會之日,皇帝通常於此辦公並且召見大臣。此殿連接東宮,兩地便於往來,有時候皇帝也會將皇太子召入此間加以教導,或是由其觀政。
入秋之後國事漸繁,錢糧賦稅的度支核計,官員考績的年終總結,還有內外行政的拾遺補漏。儘管這些事情都有專門的司署進行管理,皇帝就算只是將諸事結果逐一進行審理,因為事項實在太多,工作量也是不小,再加上一些重要的事情還需要進行特別的關注,所以僅僅只是召見諸司官員商討事宜,不知不覺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李泰今天重點關注的便是典選諸事,入秋之後,各地賦稅陸續上繳國中,而隨之一同來到長安的,還有諸州選拔上來的貢士。儘管科舉要到來年開春才會正式開考,但這些貢士們已經先行入京備考起來了。
同時今年內外官員秩滿、缺額等所輪出的職缺也達到了內外在職官員的將近三分之一,有三千多名內外不同品級的官員需要在今年的銓選當中挑選授任,因此今年也是一個大選之年,吏部等選司將會異常的忙碌。
今天率先來到武德殿奏報事宜的便是禮部尚書徐陵與吏部侍郎盧昌衡,兩人一同登殿,先由禮部尚書徐陵匯報科舉相關的貢舉人事宜。
「啟稟聖人,今秋諸道選送貢舉人計有五千四百二十五員,兩京館生學徒一千三百六十四員,關內道計有……」
徐陵登殿之後,先將今年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諸道貢舉人情況講述一番。
在各方參加科舉的貢舉人當中,出自兩京官學的明顯是占了大頭,足足有五分之一還要多,而其餘天下諸州才占了不到五分之四的名額。
這樣一個情況其實還是經過多年推廣改善的一個結果,早年間兩京貢舉人是占了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天下其餘州府選送的人員則寥寥無幾,許多州每年不過一二人而已。
因為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對於朝廷典選政令的改革感知並不敏銳,而一些對此有所感知的人家則就儘量將家中兒郎送到兩京這樣的政治中心。而且往年州郡徵辟在野賢遺,通常是要直接授以官職的,可是現在僅僅只是獲取一個考試的資格便要千里迢迢的入京,這也讓地方上一些觀念還沒有扭轉過來的才流對此不感興趣。
有鑑於一項改革的推行不易,李泰也只能先下令州縣官學進行完善,招取一些有志於學的民間子弟進行授業教學。同時為了更加擴大科舉能夠覆及到的人群規模,諸州又加州貢考試,不再只局限於州縣生徒,同時凡諸州考選貢舉人,直免當年身庸戶調,使其得以從容入京參加科舉考試。
同時在兩京也不再只局限於官學生徒與在職官員的舉薦,允許在野賢流向有司投牒自薦,統一參加禮部在當年秋天所舉行的貢試,從而獲得舉人資格。
如此一番推廣與改革,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才使得科舉考試總算是具有了國之才選大典的氣象,每年都有數千貢舉人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給國家建立起了龐大的人才儲備庫。
有了足夠的人才儲備,那麼在官員銓選上的標準則就可以放得更高,也使得大唐官員考績壓力非常的大。
往年都是一歲一考,京官三年、外官四年秩滿,總其考績再作黜陟。但是如今保留一年一考的同時,如果連續兩年考評為中下,那麼便直接罷官,不需再等到秩滿,而且凡因此而遭罷黜者,十年之內不得再參銓選,唯有通過朝廷特別開設的制舉考試,才能解除這長達十年的守選禁錮。
只不過制舉考試乃是專科取士,並不常設,即便舉行,往往也不過選取十幾人或者更少,能夠通過制舉考試脫穎而出者,無一不是翹楚才流。
今年的科舉相關與往年大同小異,匯報起來倒也很快。足足多達五千餘名參加科舉的貢舉人,禮部也不可能將完整的名單直接奏於至尊,所以李泰也不能從中發現什麼熟悉的名字,只能等到科舉考選結果出來之後再作閱覽。
在講完科舉事宜之後,李泰又想起另一樁事情,那就是有關宗室封爵管理。當年大唐新立,還有諸多的事情要進行處理,所以對於宗室封爵便也沿襲前朝,並沒有更作完善調整。
如今已經是到了開皇十七年,他已人到中年,兒子們也已經陸續出閣封爵,宗室兄弟們有的都已經辭世,加上宗族還有許多新生後代,所以關於爵祿傳承方面也需要更作一番整改。
於是李泰便又交代徐陵稍後會同宗正一起,儘量在年前便將相關的規章改革便敲定下來,不要耽誤了宗室們年終祭祀祖宗。
有關宗室封爵的調整,基本上就是明確親王、郡王與嗣王等這一系列的等級劃分。李泰自己兄弟、兒子自然是要獲封親王,而同祖父的各支兄弟則以長者為親王、余者為郡王,再傳嗣王與郡王同級。親王傳嗣五代、郡王傳嗣三代,若當中並無立功或恩賜,便除其國、唯附宗籍而已。
隴西李氏本就世系龐大,加上還有一些功臣賜姓附籍,每一代宗籍人口幾乎都是指數性的爆炸增長,不加規範嚴管,很快就會變成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而李泰這一代情況還不嚴峻,那還要託了爾朱榮的福,但也是時候要防患於未然。
他也並沒有一味的削減宗室待遇,還是鼓勵族人們各盡其才、施展抱負,凡所在附宗籍人員,只要能夠通過科舉考試便授五品散官,並且不需守選,當年便可參加銓選授官。
只要宗室子弟具有一定才能者,李泰也都樂意給他們鋪平道路,加入到統治系統中來。但要就是爛泥扶不上牆,那也不能世世代代養著這些米蟲。
講到銓選事情的時候,李泰又交代吏部侍郎盧昌衡在銓選當中要適當的對功臣尤其是烈士子弟有所傾斜,而對於由武職轉向文職任命的官員,也要更多的考量其實際的才幹而非經義文章。
隨著立國日久、內外漸定,如今的大唐武事已經不再像立國之初那麼頻繁了,相應的武將們機會也有所減少,對內的統治管理需求漸漸超過了對外的征服開拓。許多武將不得已都專職為文官,甚至有的都入為宰執,對這些官員進行適當的關照也是順應時勢的發展需求。
幾項事情商討完畢,時間也已經來到了中午,李泰也準備收拾一下案頭雜物便用午餐。他並沒有留入奏事宜的幾人用餐,倒也不是吝嗇一餐飯食,只是沒有幾個人樂意陪領導吃工作餐,這點自知之明李泰還是有的。
盧昌衡已經起身準備告退,但徐陵卻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反而又來到御案前方作禮道:「臣另有一事啟奏聖人,今朝野多有議論應作封禪大禮事宜,朝廷往年對此亦有所論,但卻一直未允。而今海晏河清,國力鼎盛,一掃魏晉以來喪亂頹廢,臣亦竊以為,聖人應承天命,理治神州赤縣、邦國萬民,如今治功赫赫、成果纍纍,自應告於昊天、報此人神之功!」
旁邊盧昌衡聽到徐陵奏言此事,本待轉身離開,這會兒便也又轉正身體,向著上方至尊作禮道:「徐尚書此言大善,臣亦附請封禪!」
自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以來,神州陸沉、道義不昌,天下衰亂分裂數百年之久,一直到了當今至尊一舉蕩平異己、統一天下,才使得神州金甌復歸完整。之後更是對內勤修政治,對外大創武功,使得大唐帝國統懾群邦、威震八方,當今至尊更是被諸胡邦主豪酋推為天可汗。
早在開皇六年朝廷徹底剿滅北齊殘部、其後又陸續收復遼東的時候,朝中便不乏有請求封禪之聲。不過李泰以當時天下新定、諸方未安、國亦未富為由,將此提議給否決了。之後每當朝廷內外有什麼大事興建,便都會有朝野之士倡議封禪,但李泰也都一直沒有應允。
並不是他不想封禪,畢竟對於古代的帝王而言,最大的榮耀便是封禪泰山、告功於天了。只不過大部分皇帝都有自知之明,偶爾有那麼一個渣渣硬上,結果便直接搞臭了這樣一個從古代延傳下來最為莊嚴輝煌的典禮,以至於後世帝王哪怕再登泰山,都不好意思再稱是封禪,只能看看日出,過過乾癮。
李泰當然也拒絕不了封禪的誘惑,只是之前一直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可是這一年年被撩撥下來,內心其實也已經是蠢蠢欲動了,如今徐陵等人再提此事,他便也有些按捺不住,低頭沉默了半晌之後,才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封禪盛典,遠非二三子能為決定,需與國人共作商討,眾皆稱允,遂可執行。」
徐陵等人聽到至尊明顯已經是有些意動,心內也是一喜,忙不迭作拜點頭應是。若能成功封禪岱宗,不只是帝王的榮耀,同時也是他們當世臣子的榮光,後世亦必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後朝廷之中很快便掀起了一番有關封禪的討論,只是對於應不應該封禪,群臣對此討論不多,似乎大家統一都默認這個問題不值得討論。
畢竟大唐創建以來所取得的功業可謂是有目共睹,東夷西羌、南蠻北虜莫不臣服,可以說是強漢以來所未有之盛世!甚至就連大唐創建本身都是一樁了不起的功業,五胡興繼之後漢人王朝再次統治神州赤縣!
所以在群臣一番默契之下,直接跳過了應不應該封禪這個問題,開始了封禪的禮節、規制和流程等各方面的討論。
南北分流而後又合流,禮制淵源方面自然也就有了兩個傳承的源頭,雖然近年來匯總於大唐這一個體制之內互相融合併吸收,可是封禪這樣的典禮卻是之前所不曾涉及到的,所以有關封禪需要採取的具體禮節,頓時便引起了南北禮法名家們的討論爭執。
面對這樣的輿情氛圍,李泰也有些哭笑不得,之前被否決多次,這一次大家是連半推半就的機會都不給他啊。雖然相關的禮儀程式尚需討論,可既然決定要封禪,那前期的準備工作現在便要開始進行了。
於是接下來朝廷便又下令,以安國公、中書侍郎楊堅為封禪知頓使,提前東行沿途安排檢閱供奉事宜,並著令青州刺史崔仲方於岱宗山前督造岱廟以供聖駕駐蹕,同時號令四方群邦諸長今冬入朝,並在來年春後一同隨駕東巡、封禪岱宗。
如今大唐帝國行政力量自是異常的強大,對於封禪這種在任何封建時期都是頭等的大事自然也都十足的用心,隨著朝廷將要封禪的命令正式下達,各種相關的人員物資便開始快速的向著黃河沿岸進行匯集。單單東都洛陽含嘉倉一處便收儲穀米達到三百萬石之巨,足以供給封禪大軍往返所用並無勞地方更加賦稅。
在一番緊張熱鬧的籌備之下,待到第二年的開春之後,有關封禪一應事宜便已經悉數準備妥當。諸道番上府兵十萬將士,分別由左衛大將軍若干鳳等南衙諸衛大將軍所統率,分作前後諸部次第開拔。
而拱從聖駕的在內有二王后、梁國公、陳國公等國之賓友,荊國公韋孝寬領銜功臣勛貴,宰相中書令柳昂、門下侍中顏之儀等帶領內外群臣,並有宗室親貴、諸蕃尊長一併隨行。
諸蕃尊長又分為東西突厥大小可汗、吐谷渾西河王慕容博等仍然保有領地臣民的蕃長,這其中慕容博便是當年聖駕西巡賜還吐谷渾可汗夸呂的那個兒子。
大唐開皇十五年,吐谷渾可汗夸呂抗拒皇命、據地為亂,因遭唐軍師旅征討,敗退西逃至藏東蘇毗女國生羌之地,由蘇毗女王收斬獻於大唐,吐谷渾眾失其國主,唐皇垂憐其民失治,便以慕容博為其國主、賜授西河王。
同樣也有一些已失其國、為大唐所兼併的高句麗王高湯等,已經在大唐境內定居下來,如今也一同隨駕前往。
內外諸胡邦主足有上百人之多,加上他們各自隨員多寡不等,便也湊起了一支足有上萬人的隊伍,各自的風俗、衣著、面貌都不相同,在這龐大的封禪隊伍當中也稱得上是一抹鮮明的風景線。
封禪大隊在晚春三月自長安正式出發,一路東巡,途中也是走走停停、兼撫地方,當抵達岱宗山腳下的時候,已經到了五月仲夏時節。
沿途諸事不作贅述,當李泰來到這座因為自己而痛失本名的泰山腳下時,自是心潮澎湃,想起了自邙山敗退、倉皇西逃以來種種經歷,想起了戎馬半生、南征北戰時辛苦與風光並有的感受,也想起了後世泰山紅門下叫賣登山杖的小販……
「還是不夠熱鬧啊!」
與後世高度商業化的泰山景區不同,如今的岱宗即便是從去年便開始準備封禪事宜、修繕登山道路,但仍然保持著頗為原始的狀態。唯有從山腳一直鋪陳排列到山頂的宿衛隊伍與旌旗文物顯露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莊嚴肅穆,遠非後世下了大巴車、搖著導遊旗的旅遊隊伍可比。
李泰並沒有選擇乘輦登山,而是身著時服、一步一步拾階而上,一如他來到這個世界後一路踏實行來。隨著山勢的抬升,他的呼吸聲也變得有些急促,腦海中各種畫面、無論前世今生,紛紛湧現出來,在他腦海中交融拼接,形成一個個光怪陸離的畫面,一時間使他都難辨虛實,整個人也都變得有些恍惚。
這種恍惚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登上泰山山頂,在山頂圜丘一旁的大次入宿,當夜李泰更是夜不能寐,腦海中所涌動的各種畫面讓他變得越發不安、患得患失,耳邊偶或響起山頂賓館走廊等待欣賞日出的遊客們的喧譁聲,偶或群山之間齊呼萬歲,何為真、何為假,他已經有些分辨不清。
一直等到第二天的黎明時分,有宦者入帳奏告道:「啟稟聖人,吉時將至,群臣於大次外恭候聖駕親至。」
李泰仍是有些恍惚,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從榻中坐起,任由侍者入前為其穿戴袞冕章服。
當他行出大帳時,冷冽的山風迎面吹來,東方天際魚白之中孕育金光,岱宗山頂旌旗如林,大唐文武群臣、四夷酋長紛紛叩拜道:「吾皇萬歲……」
這畫面、這聲音仿佛一道劈開迷霧的利劍,頓時讓李泰如霧迷濛的心境變得澄清起來,眼神也重新恢復了堅定銳利,他接過圜丘一旁宰相顏之儀遞上的玉牒銘文,一步一步緩緩登上高台,面向著東方躍然升起、灑落人間無窮金光的朝陽,口中大聲說道:「皇唐創業天子泰,受命於天,立極宇內,六合混一,海內息戈,今統群臣登封告成,昭告昊天上帝……」
《全書完》
李泰封禪泰山、登封告成,這裡也要跟大家說一聲,本書正文劇情至此完結,多謝大家兩年多來的支持,落筆之後現在心情也很激動,等到明天情緒稍微平復一下再寫一篇完本感言,正式的感謝一下大家的支持與厚愛,順便也對本書做一個總結,以及後續的一點想法。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