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亡國了,然這個國家令後世念念不忘的不僅僅那些英雄好漢,還有那令人頗感神奇的一幕,大軍尚在外奮戰,國君卻先不戰而降了。】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蜀漢有著獨屬於它自己的浪漫,也有著令無數人心酸的憤憤不平。】
【它是浪漫的,無數忠臣義士,為著那興復漢室的理想聚集在一起,拼搏奮鬥,至死方休,可它的結局卻也是分外心酸的,忠臣戰死,國君投敵,一代國君的骨氣竟還不如一介臣子?】
劉備氣極,狠狠的踹了劉禪一下,便踹還邊罵道:「逆子,誰讓你投降的?」
劉備氣啊!他怎麼就生了這麼一個沒用的兒子,哪怕大勢已去,哪怕不敵,作為國君,他也該與國同在,國亡,他也該殉國而去,而不是苟且偷生。
劉禪癟嘴,眼淚嘩嘩的流下,痛啊!老爹下手是真的狠!
同時,他也委屈,他為什麼要為了未來的自己受罪,就算日後他真投降了,為什麼要現在懲罰他?
【當姜維喊出這句話的時候是何等的絕望,他在劍閣道拼死抵禦,可等來的卻是後主讓他投降的旨意,這於他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蜀國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那一刻嗎?或許是的,但是未必不能一博啊!鄧艾雖兵臨城下,但是他所率領的僅僅只是一支2萬人的孤軍,而彼時成都城內還尚有十萬守軍。】
【若殊死一戰,勝敗未可知啊!就算劉禪不願戰,那他也可以選擇堅守啊!只要堅守幾日,鄧艾這支孤勇之軍就沒辦法了,因而他們偷渡而來,一無糧草補給,二無援軍,只要堅守幾日,鄧艾軍便能不戰而敗。】
【可偏偏劉禪做了最錯誤的一個選擇,他打開城門投降了,魏軍不費吹灰之力的拿下了成都,作為國君的劉禪甚至還命令前線浴血奮戰的姜維投降。】
諸葛亮臉上有著說不出的失望,「陛下啊!」
劉禪委屈,「相父~」
魏軍來勢洶洶,他覺得真的打不過的,就算這次守住了,還有下一次呢!
他們蜀國終究是會敗的!
與其一戰戰的耗民耗力,還不如一勞永逸的投降了。
【劉禪雖不是趙構這樣的昏君,殺盡良將,一味苟和,然他終究還是一個庸碌之君,他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甚至貪生怕死,只圖安逸,後世為此還演變出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
【何謂「樂不思蜀」?劉禪主動投降之後,有一回,司馬昭宴請蜀漢君臣,在席間,他故意安排演奏蜀漢的歌舞,蜀漢的君臣看的痛哭流涕,唯獨劉禪嬉笑自如。】
【司馬昭就問他,「你想念你的家鄉蜀地嗎?」劉禪想都沒想的答曰:「此間樂,不思蜀!」】
劉備青筋直冒,「好一個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一看,情況不對,撒腿子就跑。
他已經挨了太多打了,他不想再被打,所以他此刻哪怕痛的要死,他也要使出渾身的勁來逃跑,他不想被活活打死啊!
【沒心沒肺如劉禪,然不是所有人都如他那麼沒心沒肺的,原蜀漢秘書郎郤正就告訴劉禪,不能這麼說,且交給他正確的回答。】
【於是乎,當司馬昭在問他到底想不想念故國,劉禪開始了他的表演,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他很是想念故國啊!】
【然他的表演或許不到位,雖然在哭,可一點都沒有悲傷的表情啊!司馬昭一看,便問是不是郤正教他的?劉禪吃驚而道正是,於是司馬昭哈哈大笑。】
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曹操呵呵一笑,對於蜀漢的窘事,他還是樂的看的,若另一個主角不是司馬昭換成他曹操的後代就好了。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痛恨著司馬家的跋扈擅權,可他對付不了他,甚至最後還成了司馬家手下的亡魂。
他期待於天幕的出現,能改變著現狀,能讓更多的人來對付司馬昭。
【有人說劉禪這是大智若愚,是一種保命的手段,他若不這麼說,定會招到司馬昭的猜忌,最終連命都丟了。】
【然不管劉禪是大智若愚,還是糊塗昏庸,都改變不了他投降的事實,若在和平年代,他或為一守成之君,可身處亂世,他註定不是一個合格之君。】
劉禪:「……」
天意如此,為何要逆天而行呢!
他承認他辜負了相父的期望,他無能,他就不適合當一個君王。
蜀國亡了,他只想好好活著。
【而與之相對比的是他的兒子,史書上,對於劉諶的記載少的可憐。當鄧艾偷渡陰平道直入蜀漢腹地,兵臨成都之時,朝中對於戰、降議論紛紛。】
【劉禪自然是更傾向於投降,對此,劉諶勃然大怒,他憤憤的道:國家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如果父子、君臣不做最後的努力,如何面見九泉之下的先帝?】
【劉諶的主張自然是死戰,哪怕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該輕易將祖宗基業拱手讓人。】
【劉諶是有血性的,這一點合乎想要死戰的姜維,若是這一對君臣,說不定真的能為蜀漢殺出一條血路。】
【可惜,劉禪不是劉諶,他決意投降,哪怕是親生兒子的想法,他也是決然不顧的。】
【然剛烈如劉諶,接受不了劉禪的決定,他也不願看到國破家亡的那一刻,他帶著失望與絕望來到昭烈廟中,自盡於先帝面前,連同他的家人。】
各朝各代愕然,沒想到劉禪軟骨頭一個會生出這麼一個剛烈的兒子。
在國破家亡之際,他情願以身殉國,亦不願苟活。
劉諶是個好孫子!
劉備顧不得追打劉禪,看到這一幕,不由得落淚,心裡卻有著些許欣慰,他老劉家的子孫理當如此啊!
與此同時,劉備也是若有所思,他劉備的兒子不如劉禪的兒子。
既然劉禪當不好這個皇帝,那他百年之後,直接傳給劉諶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