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那些年的文人才子(三十八)

  【納蘭的情,不僅限於愛情,在友情上,他同樣用情至深,納蘭容若交友「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他的朋友大都是江南布衣文士,有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他們常常相聚在淥水亭,吟詩作詞。而他對朋友也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更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而這一點尤體現在顧貞觀身上,有一種友情,叫納蘭容若與顧貞觀。】

  【一個是出身名門的世家公子,錦衣玉食,青春年少,一個是家道中落的失意才子,年近不惑,虛度青春,他們一滿一漢,一貴族一平民,年齡更是相差了20歲,如此殊途同歸的兩人,竟因緣相會,成了忘年之交,在你來我往的吟唱聲中,譜寫一段風流佳話,真真應了那一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顧貞觀:「…..」

  納蘭容若:「……」

  淥水亭里,兩人面面相覷,納蘭更是差點因為這一句話再度跌下去。

  天幕,這都什麼虎狼之詞!知道的,當你在誇讚咱倆的友情,不知道還以為咱倆有什麼基情呢!

  他們挺無語,但他們不說。

  【對深愛的女子,納蘭一往情深,對志趣相投的好友,納蘭同樣肝腦塗地。說起他們的相識,其實還是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吳兆騫。吳兆騫本人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可惜在順治年間因一場科考舞弊案,無辜被牽連,被流放寧古塔。】

  科舉舞弊?又是科舉舞弊案?如果他們沒記錯的話,上一位大明才子似乎就是因為受到科舉舞弊案的牽連,一生悽苦,窮困潦倒。

  他們怎麼有種但凡有才之人都是鬱郁不得志的啊!

  各朝各代,若有所思。

  當然有些人想的還要更深層次一些,比如秦皇。

  科舉舞弊竟是如此頻繁?它能選拔人才?然可利用的也不少啊!必須得完善,不管怎樣,科舉在他大秦試行,就絕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嬴政關注的從來不是這種才子佳人的故事,情情愛愛之類的,他不感興趣,所以對於這些,他都是選擇性的略過,只關注一些天幕偶爾提到的他覺得重要的點。

  【寧古塔,那是什麼地方?偏遠苦寒之地,生存狀況可想而知,一旦被發配到了那裡,能不能活著回來,那都是個問題,而顧貞觀作為吳兆騫的朋友,他不忍心朋友受此罪,他想救他,可顧貞觀作為明末東林黨的後代,註定在當朝不受待見,仕途坎坷,他想救,可無能為力啊!為此,他不惜拋下屬於自己的尊嚴,奔走京師,只為求個出仕的機會。】

  【他時刻不曾忘記在寧古塔備受煎熬的友人,奈何他人微言輕,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這樣轉眼間過了十多年,他依舊一事無成,落魄失意。幸運的是,在他將近四十的時候,終於迎來了一絲轉機,走投無路的顧貞觀,經人介紹,進入了明府,做了納蘭容若的老師。】

  【就這樣,那一年,納蘭容若22歲,顧貞觀39歲,他們相遇了。兩人一見如故,從師生變成知己,興之所至,一聊起來更是通宵達旦,仿佛有著說不完的話。】

  顧貞觀憶起初見納蘭容若,依舊感慨萬分,納蘭容若全然不似他想像中的相府公子,一切富家子弟的紈絝習性,在他身上絲毫不見蹤跡,他待人謙和,對他尊敬有加,始終沒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若真的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真的就是「溫潤如玉,翩翩貴公子。」

  【「德也狂生也,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他以詞贈友,甚至帶了幾分自嘲的語氣,對於自身家世的不屑,想要平等交友的渴望,一片赤誠盡顯其中,顧貞觀深感其真情,在相處之中,他們感情日益漸深,只是他的心還牽掛著那事,可是在他們成為莫逆之交後,他卻又不想讓這事摻和進他們純粹的友情中,可奈何,除了這位貴公子,他無人可求。沒奈何,他寫了兩首《金縷曲》,算是委婉的請求吧!】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句句肺腑之心,情深意切,對吳兆騫的一腔牽掛,對自己的譴責,對現實的憤慨,種種交織在一起,深深的打動著納蘭的心,他本就是一個情感豐富之人,他懂他內心的悲苦,他決定出手營救,然而此事究竟事關重大,甚至還牽扯到了先帝,並不好辦,於是他定下了「五年之約」。】

  【納蘭本無心政事,官場的爾虞我詐更讓他深深的厭倦,但是他為了顧貞觀,願意插手那麼一次,他也深知憑他個人之力,怕是不行,所以他生平第一次藉助了父親明珠的勢力,去周旋著,去做那些他所不喜歡的事。】

  顧貞觀:「記憶尤深啊!」

  哪怕天幕不提起,這些事,都深深的記在他的心中,畢竟他為了這事,奮鬥了大半輩子,他也猶記得當時納蘭為難的神情,他不願插手,可他最終還是為了他兩勒插刀了。

  納蘭,於他顧貞觀,是知己,也是恩人。

  【那段時間,他們為了同一目標而奮鬥,他們的友情也越發深厚。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納蘭父子及江南舊友等多方力量的幫助下,吳兆騫終於得以脫離苦寒之地,平安歸來。真誠如納蘭,甚至還擔心他回京後的生活問題,特意聘請他為館師,讓他在府里教七歲的弟弟讀書。】

  【或許是有所得,便有所失吧!顧貞觀迎回了好友,卻不曾想在同一年失去了母親。沒奈何,才與好友匆匆相聚的他,急急的又回鄉奔喪了,臨別之際,納蘭還不舍的寫下了一首《木蘭花慢•立秋雨夜送梁汾南行》。】

  【或許是對友人深深的牽掛,沒多久,納蘭憶起江南的好友,又寫下了《清平樂•憶梁汾》,遠方的你,不知身在何處,又怎知還有一位好友深深的惦念著你。】

  這友情,竟莫名的感染了萬朝一些知性之人,這樣的友情,他們有些羨慕,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