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崇禎的功績(完)

  第676章 崇禎的功績(完)

  【外交策略:沒有。】

  【基於大明國政的潛規則,與清和談之事斷無可能。】

  【蒙古與朝鮮的求援也無力應對。】

  【評價E級·得零分】

  ……

  大宋。

  趙匡胤又一次捂著心口。

  這是因為誰,因為什麼,他難道還不懂嗎。

  「大宋,絕不能再步後塵!」

  「幽雲,必須收復!」

  他看向自己的雙手,握成雙拳。

  自今天起,朕也要兵形勢了!

  ……

  【民生經濟:自萬曆為籌措軍餉,下令全國畝加征田賦九厘,每年得銀五百二十萬兩,是為「遼餉」。】

  【崇禎十年(1637年),在舊額田賦的基礎上,每畝加糧六合,每年得銀近二百萬兩,稱為「剿餉」。】

  【崇禎表示,這次的加派是臨時性的「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

  【然後崇禎十一年收了半數,崇禎十二年,因練兵七十三萬需要軍餉,遂於天下田土中,畝加賦銀一分,計得七百三十餘萬兩,稱作「練餉」,三者合稱「三餉加派」。】

  【到了崇禎十七年正月,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從南方來的稅款只有幾萬兩。國家的糧倉已空。】

  【而在17世紀上半期那場巨大的氣候冰河期打擊下,北半球從西向東沒有多少國度能夠抵擋的住,明王朝也絕不例外。】

  【在天災與人禍的合力下,大明走向末路】

  【評價E級·得零分】

  ……

  {所謂小冰河期的氣溫變化,主要是依據亞洲之外地區的史料重構出來的。}

  {後來根據對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的測試發現,13世紀後半期冰川開始推進,這才確定亞洲的小冰河期與歐洲的大致相同。}

  {而正史和方志中對極端天氣的記載,也證實了這一描述。}

  {大約自1270年起,地球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相比變冷了。}

  {1370年左右,是第一個降溫階段的最低點。}

  {例如在整個元代,只有一年,即延祐三年(1316),氣候比往年暖和。除此而外的記錄都表明,氣候正常或異常的冷。}

  ……

  大元·世祖時期

  忽必烈半蒙半懂。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點,難怪這些年草原在老者們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

  原來是因為這什麼冰河期?

  「你們說這算不算迫不得已?」

  眾人互相看了看。

  迫不得已?從何談起?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又不是只這兩年。

  ……

  {到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統三年(1394—1438)天氣逐步恢復正常,之後的十五年間又再度轉寒。}

  {景泰四年(1453)的冬天,從東北部的山東到中部的江西竟普降大雪。}

  {戶部奏報,長江下游「凍死人民無算」,長江南岸的常熟縣凍死一千八百人,而長江以北死傷更。}

  {第二年冬,長江三角洲普降大雪,積雪深達一米。太湖沿岸港口結冰,船隻全部停航。}

  {成化十三年(1477)冬,大寒,運河結冰,厚達數尺,使江南交通中斷達數月之久。}

  {此後四十年,一波波寒潮不斷來襲。一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停止,天氣回暖。}

  {萬曆五年(1577)寒潮再次來襲,次年冬天,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湖都凍結,寒風能將湖面的冰碴兒捲起,一直送上十米高的山丘。}

  {如此低的氣溫一直持續到大明結束,其中崇禎二年到十六年(1629—1643)的氣溫之低是史無前例的。}

  {明朝註定要亡,小冰河與土地兼併雙管齊下,就大明的以農立國完全扛不住。你土地是多,但它就不長糧食你有什麼辦法?}

  {但崇禎很可能把這個過程加速了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

  {勤勞但是無能多疑,很多時候反倒是添亂了。}

  {崇禎可以當個藩王、賢王,但同是藩王半路做天子,論做好人,他比不上景泰帝無條件信任于謙,論帝王心術,更是遠比不上耍了群臣幾十年的嘉靖帝。}

  ……

  大明·天啟時期

  「陛下,臣有本奏。」

  庭院內,朱由校跟徐光啟等人正在商談購買海外大炮與復刻事宜。

  徐光啟看到天幕里糧食長不出來的話,突然想到一件事。

  「徐卿有何事,但說無妨。」

  當明君的第一件事,不能阻礙言路。

  嗯……鑑於大明的言論自由已經過於開放,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

  用人不疑。

  徐光啟行禮回復道:

  「萬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陳振龍在呂宋島發現一株糧作物。」

  「其產量高,耐旱,容易成活。」

  「隨即躲過邊境檢查,秘密帶回此物的藤條,並試栽成功,經經巡撫金學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廣,救活很多饑民,所以人們將其稱做金薯。」

  「金薯……」

  朱由校總覺得這名頭怪怪的。

  徐光啟再次躬身道:

  「陛下可還記得漢文帝與唐太宗評績中所附帶的獎賞?」

  朱由校尷尬住了。

  你這麼問我怎麼說?

  說那時候我正在鋸木頭,啥也不知道?

  然後讓不能說本就不多,但也是幾乎沒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眼睛瞥向徐光啟身後。

  魏忠賢正瘋狂向皇帝比劃嘴型。

  這嘴巴嘟嘟的,什麼字?

  豬?你罵朕?!

  哦不是……是……書……薯!

  然後開口道:

  「這事情繁多,朕只是依稀記得好像都是什麼薯。」

  徐光啟都沒抱希望,所以這時喜出望外!

  「陛下英明!」

  「臣曾托福建商人為臣帶來這薯種,經試種,其耐旱、耐高溫、耐貧瘠,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易於栽培,扦插即可成活,產量較確實奇高。」

  「而且據臣觀察,此物就是與文帝太宗手裡的薯種,一般無二!」

  朱由校一愣,隨即就是大喜!

  「卿手中可還有薯種?」

  徐光啟拱手道:

  「有,臣本就欲獻給陛下。」

  朱由校按耐不住,從座而起,來回踱步。

  「徐卿,朕會在萬歲山劃出一塊地,你將薯種種下。」

  「但此事先不可生張。」

  他看向庭院內的其餘四人,厲色道:

  「朕若聽到宮外有關於薯種的風吹草動,朕就找你們算帳。」

  幾人連聲應答,隨後退下。

  望著幾人遠去的身影。

  朱由校對魏忠賢輕聲道:

  「派人保護好徐光啟。」

  在皇帝的示意中,魏忠賢點頭退下。

  朱由校繼續看著天幕。

  若此物真像徐光啟所說那般……那此物的推廣就一定不能經大臣之手。

  不然,一個種子都到不了百姓手裡。

  摩挲著拇指上的扳指,朱由校再次陷入沉思。

  既然文帝手裡有薯種,按照文帝的性子,這東西可能已經快長出來了……

  這是個搭上話的由頭。

  朱由校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天縱奇才,但他可以求助天才!

  「想必文帝也不會拒絕一些先進的種植經驗吧?」

  ……

  大清·雍正時期

  弘曆突然一拍大腿!

  「原來如此!難怪……」

  雍正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奏摺,被他一嚇!眼鏡差點掉地上!

  「大驚小怪!成何體統!」

  弘曆陪著笑臉,指著天幕道:

  「汗阿瑪可知,明代是最喜歡描繪雪景的?」

  雍正冷哼一聲。

  「一天竟關心些沒用的。」

  「戴進的《冒雪返家圖》」

  「文徵明的《關山積雪圖》」

  「董其昌的《燕吳八景圖》」

  「趙左的《寒崖積雪圖》」

  雍正說著說著突然沉默了。

  他緩緩摘下眼鏡,表情肅穆。

  《冒雪返家圖》作於景泰六年。

  《關山積雪圖》作於嘉靖十一年。

  《燕吳八景圖》作於萬曆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

  《寒崖積雪圖》,作於萬曆四十四年。

  「如此說來,確實與年份都對得上。」

  「這種天災……」

  雍正欲言又止。

  弘曆撓了撓光滑的腦殼。

  天災天災……非人所能干擾的。

  與其擔心這個,不如想想怎麼提高作物收成。

  說起作物收成……

  多虧了自己雜書看得多啊。

  弘曆突然想起,前明的徐光啟寫過一本農學作品。

  叫《甘薯疏》

  ……

  【用人識人:在崇禎皇帝統治明朝的十七年中,內閣首輔換了二十人,大學士多達五十人,刑部尚書十七人,殺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

  【首輔、總督的位階有多高、權力多大,能上到這種位階的人沒有多少。】

  【但在崇禎這裡,他們竟然個個都那麼糟糕、那麼無能。】

  【如果個個都那麼無能,那麼他們怎麼當上首輔與總督的?】

  【如果不是那麼無能,又為什麼個個被貶被殺被下獄?】

  【在位十七年,比起他的祖父萬曆皇帝,崇禎勤奮百倍,做了很多事,光是不斷的人事調度,任用這個、罷黜那個,加上流放這些、誅殺那些,就夠他忙的了。】

  【很忙,然而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很草率。】

  【評價E級·得零分】

  ……

  {刑部的主要職責就是斷獄,但這十七位尚書大多數的罪名就是「坐議獄」。意思就是因皇帝對刑部議獄的結果有意見,然後將其革職,罪名是議獄。}

  {見了鬼了,刑部尚書不「議獄」那要幹嗎?他做他被交付的工作,然而只要他做出來的決斷和皇帝想法不一樣,皇帝就追究他的責任?}

  {怎麼?不行啊?懂不懂什麼叫集權頂峰的皇帝啊!}

  {就這位,那態度完全不可測,你這樣判會惹怒他,但並不表示你反過來判他就會同意。}

  {因為他運用權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表現他的不同意。}

  {他高於任何人的判斷,並且對於他認定的錯誤,無限上綱施加不相稱的嚴厲懲罰。}

  {他不只挑剔、苛刻,還看所有的人都不順眼……}

  {真服了他了……}

  {所謂「亂世用重典」,崇禎年間社會是開始亂了,但官僚體系並不亂,而皇帝動用重刑處罰的,不是流寇,不是女真,那些他根本抓不到處理不了,他罰的甚至殺的,是自己的大臣。}

  {如果說他的朝中真的有很多桀驁不馴的大臣,必須嚴格規範不然就會濫權亂政,那還的確需要用這種方式恐嚇約束他們。}

  {然而崇禎面對的,就是已經在絕對皇權下被深度洗腦的一群人。}

  {也正因為他們已經被深度洗腦,崇禎才能要換就換、要殺就殺,換得那麼頻繁,殺那麼多高官。}

  ……

  大漢·宣帝時期

  「崇禎一朝的十七年,他一直在自相矛盾中徘徊。」

  「可怕的不是懶政,而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勤政,還堅定認為自己勤政的方向就是對的。」

  劉病已也第一次見這麼彆扭的人。

  時而看起來意志決絕,時而看起來又猶豫躊躇。

  時而看起來信心滿懷,時而看起來又如影隨行。

  寬容與猜忌、熱情與陰冷、高傲與自卑、自信與虛偽、理性與偏執、謹慎與衝動同時在這個皇帝身上體現。

  「既折磨自身,又折磨大明。」

  劉病已是真不知道這皇帝究竟圖什麼。

  不只是沒有國家治理上的道理,甚至從鞏固統治的角度看,也沒有任何意義。

  崇禎不曾有過任何統治權力的危機,也不曾有任何因素威脅到皇帝的絕對權力地位。

  所以他的行為,只能從個人狀態上去解釋。

  那他眼中堅持的,就是絕對的是與非,而自己必須、必然是在對的那一邊。

  不容任何人否定、反抗。

  ……

  【後世影響:大明這個帝國所背的包袱太沉重了,就這一點上絕不是崇禎一個人的責任。】

  【因為所有僵化的政策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就已經確定了。】

  【推而廣之,它在「靖康之變」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

  【繼續推而廣之,它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

  【崇禎並不明白這一點。】

  【矯枉不能過正,但不過正又不足以矯枉,然矯枉過正後,在日後的歲月中還要繼續不停矯枉。】

  【在大明王朝御宇的兩百七十六年裡。】

  【不和親、不賠款、不議和、不割地、不納貢。】

  【最後以崇禎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贏得一個剛硬的形象。】

  【評價S級·得五分】

  ……

  大唐·玄宗時期

  「哎呀!你幹嘛!」

  李隆基煩死了!

  說大明就說大明!

  又扯朕做甚?!

  什麼東西都能扔朕頭上啊!

  李泌則完全同意!

  要不是這位拉了坨大的,也不會有五代十國,那也不會以文抑武,後面的事也不會這麼束手束腳。

  所以,一切都是玄宗的錯!

  ……

  大明。

  朱元璋看著天幕里的風雲變色。

  起身緊了緊護腕。

  「終於輪到咱了!」

  馬皇后整理了一下老朱身上的鐵甲。

  有幾分擔憂道:

  「你確定時間了?」

  朱元璋點了點頭,隨即大聲道:

  「老四!」

  穿著一身小號鐵甲的小朱棣從一旁蹦出來!

  他扶了扶有點大的頭盔。

  「在呢!」

  朱元璋斜睨著他道:

  「交代你的,記住了?」

  小朱棣點點頭,晃了晃手裡的東西。

  那是一根擀麵杖。

  朱元璋點點頭,一把抓住小朱棣。

  「那就先試試吧。」

  「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