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天幕上。

  莫高窟。

  巨大而華麗的洞窟中,牆面上畫著團花與千佛。

  高大的拱券下,左右兩壁設有佛壇。

  上面供奉著七尊巨大的禪定佛像。

  佛像下,一名老僧結跏趺坐。

  ……

  【公元843年,唐武宗會昌三年,吐蕃贊普朗達瑪(後人貶稱,有極大侮辱性)支持本土宗教(後來稱為苯教),採取殘酷滅佛手段。】

  【這激起了吐蕃佛教勢力的不滿,朗達瑪被政敵暗殺,吐蕃陷入宗教戰爭。】

  【張義潮知曉吐蕃內亂,立刻準備起兵。】

  【當時吐蕃信佛,在全國各地設立釋門都教授。】

  【而在沙洲的都教授則是吳洪辯。】

  【他是沙州最有聲望的僧人,多年來佛海泛舟,潛心修煉,晨鐘暮鼓。】

  【三學並進,五乘俱曉,八藏貫通,為一代名僧。】

  【在幾乎全民信佛的沙州敦煌,吳洪辯是真正的一方法主。】

  【張義潮想要起兵繞不開此人。】

  【而張義潮之所以來找他,也是因為此人還有另一層身份。】

  【他是大唐上柱國吳緒芝的後人。】

  ……

  天幕上。

  一位與老僧長相有幾分相似的老將軍扶刀而立。

  斑駁的盔甲上滿身白痕。

  而最顯眼的,則是在腰間懸掛的紫金魚袋。

  ……

  【吳緒芝在唐朝先後任唐王府司馬、千夫長、建康軍使並授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其長期領兵戍守西陲邊土,精忠報國,戰功顯赫。】

  【「安史之亂」,由於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軍勤王,致使河西勢力空虛。】

  【吐蕃趁機劍指河西,一路勢如破竹。】

  【吳緒芝率部殊死抵抗,終不敵蕃兵,只得隨主帥退守沙洲敦煌堅守孤城二十年。】

  【唐德宗貞元年間,河西、隴右盡數被吐蕃攻陷,困守沙州的唐軍被迫投降。】

  【吐蕃占領敦煌後,吳緒芝仍然一心向唐,無意仕宦,遂退隱敦煌鄉間。】

  【吳洪辯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同樣心向大唐,因此在暗中積蓄著力量,依靠他管理的僧團組織,建立起了足可以撼動沙州城的力量。】

  ……

  {這老和尚才牛逼呢,當時沙洲總人口只有十幾萬,僧人卻有數千名。做為都教授,這些僧人和僧兵都聽他的。}

  {最關鍵的是,這和尚藏了一堆兵刃盔甲!}

  ……

  大唐·高祖時期

  從被窩裡露著一隻眼睛的李淵盯著天幕。

  一陣沉悶的聲音從其中傳出。

  「西北有孤忠……」

  「李隆基這小子是真該死啊!」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席地而坐,看著天幕里不停出現的安史之亂唉聲嘆氣。

  「朕的錯。」

  「朕有罪。」

  「這些忠臣良將都是在給朕收拾爛攤子……」

  「唉……」

  環抱膝蓋,李隆基突然對自己的破壞力有了明確的實感。

  一場安史之亂竟禍延了近百年……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

  天幕上。

  張義潮借著燈火擦拭著長刀。

  一遍又一遍。

  刀刃映著燭火,閃過一絲赤芒。

  ……

  【兩人雖然有共同的志向,但沙洲淪落六十多年,新一代的河西百姓已經開始逐步接受了吐蕃的文化、吐蕃的習俗,對大唐已經沒有當年那樣的眷戀之情了。】

  【他們需要等待時機。】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開始了收復河湟的計劃,派遣劉蒙為巡邊使,在唐蕃邊境訓練士卒,修整軍械,儲備糧草錢帛,籌備收復之事。】

  【同時,派人潛入吐蕃後方,向河湟地區的漢人勢力尋求聯繫。】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十二月,尚婢婢在河西之地各地發出檄文,號召這一地區的落蕃唐人後裔揭竿而起。】

  【此時河西吐蕃不再是鐵板一塊,外有尚婢婢與論恐熱在吐蕃內戰。】

  【內有張議潮和兄弟們四處聯絡,結納漢人與回鶻部落。】

  【同時有吳洪辯統領沙州乃至整個河西的僧團,起義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只待大唐天子一聲令下,王師西徵收復河湟,沙州等地便可以群起響應,趕走吐蕃,迎接王師的到來。】

  【可是這東風一等,就等了三年。】

  ……

  大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看著天幕,心中千思百轉。

  那是怎樣的一群人?

  憑著一腔熱血與一股信念,不求苟安,唯念家國。

  「大唐的天命還沒有終結。」

  ……

  大隋。

  楊堅抱著小世民,心中堅定了信念。

  這些忠臣義士以後就和你唐朝沒關係了。

  以後,他們都是我大隋的忠臣良將!

  ……

  大明·永樂時期

  「西北張氏歷史悠久,源自漢代。」

  朱棣合攏雙手躺在搖椅上,幽幽道:

  「五胡亂華時期為天子代守涼州,不受胡化。」

  「即便前涼被符堅滅了,張氏依舊心向東晉。」

  「唐末又有張議潮的歸義軍收復河西舊地。」

  「只可惜安史之亂後,沒了中原王朝的支持與影響,西北漢人作為地方上的少數人口註定被人口占多數的胡人同化。」

  面帶惋惜之色,朱棣感慨著世事變遷。

  「歸義軍最終被回紇同化,被西夏融合。」

  「一心歸漢的祖先,無奈胡化的後人。」

  「世事無常啊。」

  ……

  【沙州與大唐道路不通,只有穿越吐蕃駐守的防區繞到河套、朔方一帶,才能與大唐取得聯繫。】

  【張議潮接連派出使者,卻始終石沉大海。】

  【後來張議潮才知道,原本雄心勃勃計劃著收復河湟的唐武宗已經駕崩了。】

  【新即位的天子是武宗皇帝的叔叔光王,改元大中,今年不是會昌八年,而是大中二年。】

  【而新任天子並沒有收復河湟的意思,連武宗皇帝為籌備出征軍資而特別設立的「備邊庫」都取消了,指日可待的西征成了遙遙無期。】

  ……

  {這宣宗太拉了!你內政那些跟武宗對著幹也就算了!怎麼對外收復失地你也跟著對著幹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嗎。}

  {NND!早就想說了!這宣宗的小太宗名號啷個傳出滴?}

  {司馬光:嗨嗨嗨!正式在下!}

  {宣總這個小太宗就是吹出來的,他的施政方針就是凡是武總搞的我通通反著來,典型為了反對而反對。}

  {武宗滅佛,他重新耗費大量財富崇佛,武宗打擊藩鎮他重新和藩鎮妥協苟且,典型的政變上台,得國不正所以對前任各種親算,不顧國勢安危。}

  {他死那一年浙東起義,唐朝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唐朝實際在他手上就已經走向亡國之路了!}

  {這話有點偏頗了,歷史上有哪位皇帝在這種內有宦官專權,外有地方割據,邊境大患地情況下做到真真正正地力挽狂瀾了呢?}

  {伱有沒有想過如果他不是全面反武宗,宦官集團為什麼要扶持他呢,他如果不是這麼做,皇帝位子坐的穩嗎?}

  {他已經做出了當時宦官能力大到足以立皇帝時的最佳選擇了。}

  {只是簡單認為他在反武宗就把他想的太簡單了,武宗一朝打擊了宦官勢力所以武宗就吃丹藥死了,如果宣宗也打擊你覺得他能活到中風嗎?}

  {講道理,他那純粹自己作的,還有……你們跑題了吧!}

  ……

  大唐·宣宗時期

  李忱雙眼微眯。

  中風?

  什麼意思?

  不管什麼意思這都不是什麼好意思。

  是不是那幫家奴下的暗手?

  爆發大規模起義?

  這又是因何?

  ……

  大宋。

  趙匡胤嗤笑一聲。

  「唐宣宗看似是在學習唐太宗,實際上徒有其表,精髓根本就沒有學到。」

  「無論能力還是氣度,亦或者是忍耐,沒一個能夠比得上唐太宗的。」

  「唐太宗在用人上可以摒棄個人喜好,這點唐宣宗就遠遠不如。」

  趙匡義看著有點化身李吹的兄長略有幾分不適。

  「法無偏頗,志尚勤儉。惜賞慎官,好賢納諫。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啊。」

  趙匡胤看了一眼他,撇了撇嘴道:

  「不跟你拽文!」

  「繼續看天幕!」

  「這張義潮我還真不了解。」

  「希望後世大宋也能有這等忠臣吧。」

  ……

  【雖然新天子對於河湟之地不在乎,但舉義之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張義潮望著東方下了決心。】

  【既然大唐王師不出,那他們便自己干!】

  ……

  天幕上。

  畫面又回到最開始的沙洲城。

  繡著日月星辰的紅色旗幟迎風獵獵。

  時隔六十年,大唐的日月旗終於重新在河西上空飄揚。

  ……

  【公元848年,張義潮與吳洪辯發動起義,沙洲城內的漢人紛紛響應,吐蕃守將棄城而逃,沙州就此光復。】

  【為了讓唐廷知曉沙州的消息,同時向唐廷爭取更多的支持,一個僧俗部眾組成的代表團在攻占沙州不久後成立了。】

  【由吳洪辯的弟子悟真、張議潮的心腹武將高進達等人組成聯合使團,前往大唐的國都長安投誠。】

  【這趟從沙州到長安的旅程,一走就走了三年。】

  【公元851年正月,悟真和尚終於抵達長安城。出發時他們有十隊人馬,抵達時只剩下了七人。】

  【唐宣宗敕授悟真和尚在京城臨壇大德,賜下紫色僧衣。】

  【同時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鎮守瓜沙二州。】

  ……

  天幕上。

  從玉門關到青海湖,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州盡數被張議潮收入囊中。

  除了涼州、渭州外。

  沙州通往長安的路已經被打通。

  畫面一轉。

  麟德殿。

  李忱志得意滿的看著眼前跪地獻圖的老人,朗聲道:

  「憲宗常有收復河、湟的心志,只因中原用兵,結果心愿未成而崩殂。」

  「如今朕完成先人的志願,將替順宗、憲宗二廟加諡號,以永昭豐功偉業。」

  ……

  【公元851年十月,張義潮平定十州,徹底打通沙洲與大唐的聯繫。】

  【其兄張議潭帶隊,向唐宣宗敬獻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圖籍,並代表張議潮將河西十一州歸入大唐版圖。】

  ……

  天幕上。

  沙洲。

  戴著黑幞頭著圓領紅袍的張義潮神情嚴肅的雙膝跪地。

  其身前,同身穿紅色大袍的朝廷使者正在宣讀詔書。

  而無數的百姓僧侶,也同樣跟張義潮在毬場跪聽天使宣讀詔令。

  「……於沙州置歸義軍。」

  「命沙洲防禦使張議潮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充歸義節度。」

  「並沙、瓜、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管內觀察使,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許於京中置邸舍……」

  詔書宣讀完畢,無數人緊緊盯著那交接儀式。

  天使取開套在旌節外的袋囊,寰場鴉雀無聲。

  當看到天使親手將旌節交到張義潮手中後,隨即歡聲雷動!

  百姓們瘋了似的跳著蹦著、喊著叫著。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人打著口哨、有人相擁而泣、有人合十祈禱……

  ……

  【公元851年十一月,唐宣宗下令,將歸順的河西十一州設置一個新的節鎮,取名為「歸義軍」。】

  【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攝十一州軍政。】

  【封吳洪辯為河西都僧統,攝沙州法律僧政三學教主。】

  【時隔近百年,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再度歸入大唐。】

  ……

  歸義軍的史料不多,所以沒把所有重點都放張義潮身上。

  畢竟西北有孤忠說得也不只是張義潮一人。

  還有那些想念大唐的先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