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貞觀之路。
天幕上。
顯德殿前庭。
一身圓領袍的李世民背負雙手,看著眼前的眾兵將朗聲道:
「戎狄入侵,自古有之。」
「這些不值得憂慮,值得我們憂慮的是邊境稍稍安寧下來,君主就沉湎於遊樂之中,忘記了軍備。」
「所以等到敵人捲土重來時就難以招架了。」
「而今,朕不讓你們去鑿池塘、建宮苑,只令你們專門練習弓矢。」
「平常無事之時,朕就是你們的老師。」
「突厥來侵之時,朕就是伱們的將帥。」
「朕這麼做,就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夠得到少許的安寧!」
……
【公元626年九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率領所有禁軍步騎將領在顯德殿前庭日夜學習射箭,他親自主持考試,中靶次數多者,就賞賜弓箭、刀槍、布帛,同時給予他們的將領上等考績。】
……
顯德殿內。
眾臣正在勸阻皇帝。
「陛下,宮禁殿庭之間,操弓挾矢,甚非體面,萬一有狂夫竊發,所系非輕啊。」
李世民坐在大位上一言不發。
待群臣紛紛安定不語後,緩聲道:
「王者視四海如一家。」
「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
……
大漢·文帝時期
「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劉恆慢慢念叨著這句話。
天下的百姓都是我的子民……
好大的氣魄!
一般來說,不戰而求和則主動權在對方手裡。
戰勝以後求和則主動權在我方手裡。
要致人而不致於人,要使主動權操在我方手中。
因為以戰勝的威勢,可以堅固對方求和之心。
而對方的求和也可以使我方有時間整修武備。
這是抵禦外敵策略最好策略。
但不得已而求和時,則是以財物換取時間。
這期間,帝王需忍耐恥辱富國強兵。
如此才能一雪前恥。
而從李世民的這段話里,他感受到了這股決心!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仰望天幕感慨道:
「此話一出,天下兵將都感激唐太宗的信任,誓死追隨。」
「不過數年,就個個武藝精熟,悍不畏死,成為精銳之師。」
「這都是唐太宗教訓、鼓舞的功勞。」
「天下雖然已經安定,但如果忘記了戰備,那就危險了。」
話音一落,文彥博出列躬身道:
「作為君主不可一日不重視武備,此言有理。」
「但朝堂並不是練習騎射的地方,君主也並不是教練騎射的老師。」
「三代之時的狩獵也是分時候的,未聞日事練習的。」
「天下澤宮洛水,各有其地,未聞將其引集殿庭以為方便的。」
「廣廈細旃,是為了讓君主接近有德之人,不是用來操練侍衛以為不疑的。」
「況且,舜以教化而感有苗,櫜弓藏箭可以靖天下。」
「君主所應當重視的,首先在於增加文德,對於武功不必那樣在意。」
殿內眾大臣紛紛點頭稱讚,深以為然。
只留武將一臉鐵青,趙禎神色尷尬。
……
【十月,頡利可汗送來三千匹馬、一萬頭羊。】
【李世民不受,只希望突厥放還掠奪的中國人口。】
【公元627年正月初一,大唐改元貞觀。】
……
天幕上。
紅色的大唐疆域圖突地射出千萬道霞光瑞彩!
萬丈霞光四射!照天徹底!
騰雲映成五彩,奇麗無儔!
金龍金鳳自霞光中誕生,盤旋於大唐疆域上。
剎那間。
五色霞光又由大而小。
化作霞光瀲灩的四個大字。
『貞觀之治』!
……
大漢·武帝時期
被倉猝間的眼前奇亮,閃到金芒眩彩,耀眼生花的劉徹揉了揉眼睛。
「……好大的陣勢!」
……
天幕上。
顯德殿內。
《秦王破陣樂》氣勢雄渾,感天動地。
群臣都不由被這首樂舞所打動。
歌舞方罷,李世民笑道:
「這首曲子是民間自創,雖然是戰歌,沒有文德頌歌那樣雍容,但功業是由此成就的,不能忘本。」
殿內一位大臣當即奏道:
「陛下以神武平海內,文德頌歌豈能比得上這樣的氣勢!」
李世民笑了笑道:
「文德和武功,各隨其時,封卿說文不及武,這話還是有點過了。」
大臣點頭稱是。
李世民看了一圈大殿眾臣,隨即笑道:
「古往今來,多少帝王敗在能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
「如今突厥虎視眈眈,大唐百廢待興。」
「諸卿,大亂之後,其難治乎?」
……
【李世民是在戎馬生涯中闖蕩出來的。】
【按他自己的話來講,他從前是不讀書的,喜歡寶馬、良弓和鷹犬。】
【可是,當上皇帝後尤其是從突厥手裡買來珍惜的發展時間後,就不能這樣了,還必須學習,尋找治國的經驗教訓。】
【於是,李世民引起話題,天下大亂之後,恐怕治理起來不會很快就見成效的,那應該用王道還是霸道?】
【兩種路線,王道為仁政,以懷柔治理天下。】
【霸道強調法律鎮壓,用強力統治天下。】
【這兩種路線,核心問題是國家與百姓的關係問題。】
……
【其中魏徵主張仁政,在魏徵看來,如果天下長久安定,民眾則驕逸,不容易教化。】
【但戰亂之後,百姓經歷了愁苦,則比較溫馴聽話。這就如同飢者思食物,渴者思飲水,道理是一樣的。】
【但封德彝對魏徵的看法並不十分認同,他反駁自三代以來,人心越來越向奸佞訛詐發展。】
【因此,秦朝用嚴酷的律令,漢朝則是王霸道相雜用,這些都是人心不穩造成的結果。】
【所以他主張施行嚴刑峻法,加強統治的力度。】
【最後,李世民採納了魏徵的意見,並據此制定自己的治國方略。】
……
季漢·懷帝時期
諸葛亮看向劉禪,和藹道:
「陛下認為應該用王道還是霸道?」
劉禪皺著眉頭,這題超綱了。
「嗯……用仁政吧?」
諸葛亮繼續問道:
「為何?」
劉禪磕絆道:
「因為……因為以前的皇帝是…是這樣做的。」
諸葛亮搖搖頭。
劉禪捏著衣角。
「那……霸道?」
諸葛亮依然搖頭。
劉禪徹底迷茫了。
「還請相父教朕。」
諸葛亮搖著羽扇道:
「用仁政沒錯,但不是說以前的君王用仁政有效,後人就要用仁政。」
「而是要易代而治。」
諸葛亮望著天幕,清風吹動鬢角白髮。
「王道,霸道。」
「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看世事的具體時間和狀況。」
「而此時的唐朝正是需要用王道來安撫天下臣民,而不是用霸道來武力鎮壓。」
「百姓之所以作亂是為時勢所逼。」
「如果不是沒有生存的機會,誰會不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當盜賊呢?」
「所以,李唐雖是靠武功奪得了天下大權,此時採取魏徵所提倡的王道是對的。」
「與民休息,制定合理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一味的用重刑重律,不僅不能止盜,反而會使得人心不穩,社會動亂。」
「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
大秦。
「阿嚏!」
嬴政掩住口鼻打了個噴嚏。
寡人得風寒了?
揉了揉鼻子,並沒有感覺哪裡不舒服的嬴政看著天幕。
「貞觀之治……王道……」
看來大亂之後施以仁政是對的。
就是不知這貞觀之治是哪種程度的「治」
太康之治還是元嘉之治?
……
【在確定好路線後,李世民開始正式擔任治主的角色。】
【而為了更好的警惕自己不忘初心,李世民建立了兩個開創了貞觀之治,並且一直延續到帝制末尾的制度。】
……
天幕上。
身著圓領袍,頭戴黑幞頭。
靠著憑几的李世民,認真的看著貼在牆上的那一張張黑字文書,一臉肅穆。
……
【正月初五,唐太宗李世民下制,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而這兩個制度,就是諫官制度與封駁制度。】
……
說個冷知識,唐朝的諫言成功率是百分之六十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