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天監之治

  第171章 天監之治

  天幕上,

  天蒙蒙亮。,-*' ^ '~*-.,_,.-*~ ➅➈sⒽ𝐔ˣ.ςσ𝓂 ~*-.,_,.-*~' ^ '*-,

  建康宮,

  已經燒盡的燭台上浮起屢屢青煙。

  而正在批覆奏章的身影卻完全不知外面晞光已現。

  勤奮的身影每天都是五更時分秉燭起身。

  然後坐在宮殿內批覆公文。

  酷暑嚴冬,四季流轉。

  不變的是那身影。

  哪怕手上凍得裂出一道道血口也毫不在乎,依然批覆著公文奏章。

  ……

  【梁武帝稱帝之後,政績非常顯著。】

  【公元502年,先是下令「減損浮費」,「御府中署,量宜罷省」,又命公開焚毀東昏侯的「淫奢異服六十二種」】

  【又吸取南齊滅亡的教訓,勤於政務,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奏疏,在冬天因為不捨得燒炭把手凍裂了也不耽誤他勤政。】

  【而生活節儉的程度,在古代帝王中也極為少見,「一冠三載,一被二年」】

  【衣服也不是華美的絲綢,而是百姓穿的普通麻布。】

  【皇宮內一切用具全部從簡,沒有豪華宮室,嬪妃也個個穿著樸素,為了節省布料,都不穿曳地長裙。】

  【每天只吃一頓飯,所吃的食物簡單清淡,都是蔬菜,沒有魚肉。】

  ……

  漢光武帝

  看著天幕里勤奮節儉的身影,一句話突然浮現於劉秀腦海中。

  「儉過漢文,勤如王莽。」

  ……

  炎漢·順帝時期

  劉肇略有有幾分羞愧之意。

  本還自豪於自己夜半勤政,但不成想這梁武帝居然還如此節儉。

  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蓋兩年,穿的衣服也是寒酸破舊。

  劉肇不由看了看自己的衣服,都是頂級的綾羅綢緞裁製而成,而且穿兩次就會脫下來丟掉。

  「不行,從今日起,宮中上下要以節儉為主!」

  「至於每天一頓飯就算了吧。」

  「奇怪,每天一頓飯未免也太傷身體了。」

  「他還如此勤政,怎麼天幕還說他活得許久?」

  劉肇有些想不明白。

  自己可是早亡了!

  ……

  東魏,

  玉璧城下,

  騎在戰馬上的高歡看了眼天幕,感嘆一句:

  「江東吳翁,專事衣冠禮樂。」

  「不愧是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此時一道令兵跑來,單膝跪地,拱手稟告:

  「丞相!已到玉璧城二十里外!」

  高歡回過神,詢問道:

  「守城者為何人?」

  「旗號王,乃侍中王思政。」

  沉思片刻,隨即高聲道:

  「取筆墨來!」

  ……

  【公元503年,以尚書令王亮、侍中王瑩、尚書僕射沈約、吏部尚書范雲等,參議斷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視各郡,監視地方官吏,對於清廉的官員,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廣辟良疇,公私畎畝,務盡地利,若欲附農而良種有乏,亦加貸恤」。】

  【對於流亡他鄉的農民,允許他們回鄉,恢復原有的田宅。】

  【在賦稅方面,也多次減免租調或「三調」。】

  【公元505年,為了選拔人才和保證公平加,梁武帝拋棄了魏晉以來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國各地設置州望、郡宗、鄉豪,專門負責發掘搜羅賢能人才,並及時推薦給朝廷。】

  【同時設置五經博士,設立招收寒門弟子的五經館,「修飾國學,增廣生員」。】

  【並且下詔:「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官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級,將官員等級定為九品,後又改為十八班,增設官職,用來吸納安排士族和寒門中的各類人才。】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摸著鬍子若有所思。

  這裡的關鍵不在於五經博士,而在於他已經徹底拋棄了門第。

  看著那道詔書,劉徹瞬間抓重內容核心。

  不問出身,只要通曉一種儒家經典並學而不倦者,經策實後就可錄用為官。

  即使是牛倌羊販、寒門賤民,都可以根據才幹大小試用為吏。

  只要有才,不分貴賤!

  這個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閃!

  好制度,拿來吧!

  ……

  東晉·明帝時期

  正在記錄種種制度的司馬紹突然一愣。

  中正制這就被廢了?

  就這麼容易?

  那些門閥會同意?

  司馬紹看著天幕,發現盲點。

  「通經入仕?」

  ……

  大明·永樂時期

  「官員升遷提拔以及人才的選拔問題歷來關乎朝政穩定。」

  大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朱棣端著金邊玉盞吹了吹茶杯中的熱氣,抿了一口對朱瞻基淡淡道:

  「知道九品中正制為什麼會出現嗎?」

  一旁站立的朱瞻基恭敬道:

  「爺爺,孫兒知道。」

  「九品中正製得以實行的最大原因,在於漢末察舉制的失靈。」

  「魏武帝擁有稱霸天下的雄心,更是求賢若渴,但已經腐敗的察舉制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在這種條件下,魏武帝頒布「求賢令」,尋找能替他安定天下的人才。」

  「但當時士族的影響力極大,唯才是舉的求賢令無疑損害了士族的利益,於是兼顧門第與才能的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朱棣放下玉盞,看了一眼朱瞻基。

  「行,文史學的不錯。」

  「曹魏以及西晉前期,九品中正制的定品都以行狀為主,家世為輔,更注重士人的才華。」

  「且通過中正官的設置,可以將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選官權收歸朝廷,加強皇權。」

  「可以說在當時是一種很符合實際,也很不錯的制度。」

  「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在於中正,而中正的選擇權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到了東晉,就形成一種不問才能,只看門第的定品取向。」

  朱棣看著天幕,神色莫名地悠悠道:

  「官吏的後代永遠當官吏,農民的子孫永遠做農民,工匠的兒子繼續世代當工匠。」

  「你再有才,頂多也就是個有才的種田能手,有才的雕刻匠人,有才的織布能手。」

  「即使你苦苦奮鬥十年,也沒機會跟膏腴門第的孩子坐在一起喝酒品茶。」

  朱瞻基靜靜聽著。

  朱棣抽離了自己的情緒,轉而讚嘆道:

  「但這種現象在梁武帝朝發生了急劇變化。」

  「隨著梁武帝重才華輕門第的制度普及推廣,再加上後期侯景之亂的發生,南方士族受到了重大摧殘。」

  「而到隋朝再度大一統時,寒門、高族,兩種勢力彼消此長,逐漸融合,漸趨平等,再沒有天塹之別。」

  「當然了,不少高門大姓直到唐初時仍然堅持自己的高傲,但此時的形勢已是連強弩之末都算不上了。」

  「而唐朝以後,什麼士族啊、寒門呀、大姓,門閥,這些詞彙統統成為過眼雲煙。」

  「梁武帝在這方面是有貢獻的,他的思維和眼光早已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人。」

  「雖然依然鬥不過那些世家,但也可稱是一代明主。」

  朱棣捋了捋白須:

  「就是跟唐玄宗一個毛病。」

  「活得太久。」

  ……

  【因梁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監年間,勵精圖治,國勢蒸蒸日上,所以史稱『天監之治』。】

  一天一頓飯又不注重食物的均衡營養,卻健健康康活到了耄耋之年。

  蕭衍也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