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魂斷白帝城
大明,
東宮,
身穿赤色袞龍袍,頭戴黑色翼善冠的朱標正批覆著奏摺。💝✋ ❻➈ᔕ𝒽𝓊𝐱.Ćⓞm ♜🎯
身旁的朱棣看著奏摺上那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再看了一眼下筆如風的朱標,咂咂嘴。
「大哥,你這輩子就要這麼活著了嗎?可真慘啊。」
一旁的朱標瞪了他一眼,隨後將手裡批覆好的摺子放到一旁。
「老四,你有事沒事?沒事就去玩,大哥現在忙著呢。」
朱棣百無聊賴的走到一旁的座椅上,往後一倒。
「沒意思,大哥,你說劉備為什麼非要打這一仗?」
「連我都看的出這仗必敗。」
朱標正拿起新的奏摺批覆,聞言一怔,隨後放下硃筆,看向朱棣。
「劉曄在三國志里的一句話已經說明了。」
朱棣斜歪在椅子上搭話道:
「哪句啊?」
朱標看著那懸於天際的光幕,靜靜道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朱棣一愣。
朱標繼續道:
「劉備與關羽年少相識相知,同生共死,並肩奮鬥近四十年。」
「若關羽被殺,他還能無動於衷,那他就不是那個值得讓關羽放棄曹操,誓死追隨一生所敬重的劉備。」
「四弟。」
朱標看向對面的朱棣,認真道:
「古人也是人,他們在做某些決定時,並不總是把得失算得清清楚楚,然後權衡利弊做出選擇。」
「他們也會意氣用事,尤其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更加如此。」
朱棣撓撓頭,有點懂,又不懂。
朱標笑了笑,拿起硃筆繼續批覆奏摺。
「人活一口氣,有些人有時候做事就圖個快意恩仇。」
「就如項羽屠咸陽城、焚燒咸陽宮,曹操屠殺徐州,都是圖一個爽快,出一口惡氣,不但對大事沒有幫助,反而都是大大的敗筆。」
朱棣插一句話道:
「就像爹對那些官員一樣?」
和對大哥與我們不同一樣。
朱標抬頭看了朱棣一眼,輕笑一聲:
「這就是人啊,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對有錯,這是真實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最寶貴的東西。」
「當最寶貴的東西被人搶奪之後,喪失理智、沖昏頭腦是非常常見的。」
「劉備與兩漢的大多數皇帝不同之處就在於,他沒有時時刻刻算計得失、分析利弊的做法。」
頓了頓,朱標補上一句。
「最起碼,那時的劉備沒有。」
朱棣有點難以理解。
「就為了一時意氣?」
朱標在奏摺上批覆上一個閱字,淡淡回道:
「不盡然,也有一舉功成拿下荊州的心思。」
「不過,只四萬大軍,馬匹兩三千,就想拿下兵力雄厚的荊州,有點痴人說夢了。」
朱棣翻了個白眼。
「鬧半天,還是意氣之爭!」
「哼,咱可不會學他!以後咱要當一個冷酷無情!百戰百勝的大將軍!」
朱標看著叉著腰,昂首挺胸的朱棣,搖搖頭失笑道:
「好,大哥到時親自給伱助威。」
……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白帝城,
如同憑空蒼老十歲的劉備,氣若遊絲的躺著床榻上。
將一份詔書遞交給身邊的諸葛亮。
「此乃朕親筆詔書,煩丞相交於太子劉禪。」
「叫他莫以此為常言。」
「凡事更望丞相加以教導。」
諸葛亮雙手接過詔書,雙膝跪地叩首。
「朕本想與卿同討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
劉備眼神開始渙散,有氣無力道
「丞相,卿之才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
「若太子劉禪可以輔佐,則輔之。」
「若太子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跪倒在地,用力叩首流淚: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感覺眼前發黑,但依然對身邊二子道:
「爾等切記…朕言,朕亡之後…爾等…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說完這句話,劉備頓覺一陣恍惚,嘴裡念叨著:
「子龍,早晚要多看顧我兒。」
此時,外界的聲音突然在他耳邊消失。
劉備看到了一顆大樹,那棵樹長的又高又大,枝繁葉茂,如一頂華蓋。
一個少年站在樹下,脫口而出: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一轉眼,少年坐在涿縣街頭擺賣草鞋。
因不甘寂寞,開始拜師讀書,結交兄弟。
黃巾起義,投身亂世。
少年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漫漫長路中上下求索。
少年跌倒了爬起,爬起了跌倒。
起起伏伏几十年,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成就一方帝業。
「大哥!」
「大哥!」
「主公!」
「陛下!」
一陣陣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落寞的劉備突然回首,看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笑意重新浮現在臉上。
「雲長!」
「翼德!」
「士元!」
「孝直!」
劉備開懷大笑的向那來迎接他的眾人跑去。
……
此時,天幕一晃。
一位面目憨厚,頭戴長冠的青年打開一份詔書。
隨之,一份老人的諄諄教導聲響起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書也展露於天際。」
青年看完這份並不長的遺詔,悲戚哀嚎:
「阿父!阿父!」
……
【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崩於永安宮,年六十三。】
【丞相諸葛亮護送靈車回到成都。】
【葬身之地未明,設衣冠冢於成都之南。】
……
大漢,
劉邦怔怔的看著天幕,喃喃道:
「類己,類己。」
一旁的呂雉沒有打擊他,她知道說的類己是類的什麼。
她看向天幕,輕聲說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親手創建的帝業,只完成了一半,一統江山的抱負,也無法在實現。」
「但他卻沒有太多的遺憾,沒有太多的悲憤,十分平靜、波瀾不驚。」
劉邦點點頭,同樣輕聲道:
「詔書通篇隻字未提讓劉禪繼承遺志、一統江山。」
「只是一個父親在臨終前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教他怎樣做人。」
夫妻倆對視一眼。
「終其一生,庶幾無愧!」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看著天幕,第一次稱讚道:
「劉備只是在教導兒子,而不是教育承嗣帝業者。」
「他這一生的確對己無愧。」
而一旁的劉啟則是一臉彆扭。
「他讓諸葛亮自取?難道讓一個漢篡去攻打另一個漢篡?這不是笑話嗎?」
劉恆看著劉啟,嘆口氣。
劉啟鬱悶道:
「阿父,有事您就直說吧,總嘆氣幹嘛。」
劉恆十分無奈。
「說你笨吧,你還知道不能以一個篡逆對付另一個篡逆。」
「說你聰明吧,朕還虧心。」
「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廢黜昌邑王。」
「他們的行為就是『自取』。」
劉恆看向天幕,淡淡道:
「劉備的詔書里很明顯的表明太子劉禪不是個聰慧之人。」
「又已善小惡小之別囑咐之。」
「這表明,他生怕太子會走了歪路。」
「所以,這句話是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法理。」
「如果太子劉禪真的不學好、不成器,諸葛亮可以以此來放逐或廢黜太子。」
「他真的很信任諸葛亮啊。」
「就不知,諸葛亮擔不擔得起這份信任。」
……
曹魏,
司馬昭突然開口道:
「父親,武帝文帝明帝也都託孤給你,你怎麼……」
司馬懿瞥了一眼他。
「劉備,仁義君子。」
「諸葛亮,忠貞之人。」
「但曹家三帝,哪個也不與仁義忠貞這四個字沾邊。」
「那我為何要與這四字沾邊?」
「再者說……你怎麼知道我沒仁義忠貞過?」
司馬昭默默轉過頭。
劉備開的書單,這不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