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們家是有了親媳婦,就沒了親兒子。」小四說完見孟巧蓮舉手,飛奔而去。
「哥,這兩個產品沒問題,南邊多鋪些貨,還有鄭直和小蘇那邊,也都送樣品過去。」玉嬰就事論事,先說新產品的事,她對這兩種新產品很滿意。
「大哥,你把梅子做成獨立包裝吧,上次去申城,見那裡的女孩子都很精緻 ,吃東西也小心翼翼的,做成獨立包裝,即不弄髒手,又適合她們的少食多次。」穀雨提了個意見。
「這個提議太好了!我三嫂真是聰明,觀察又細,比我強多了,我只顧著吃。」玉嬰拍手叫好,穀雨真是越來越能幹了。
宋玉橋忙記下來。
「喲,這是吃什麼好東西呢。」朱主任走了進來。
「快來嘗嘗新產品。」孟巧蓮忙招呼她。
「唉,有件事,我這心裡堵得慌,先讓我說吧。」朱主任重重一嘆道,「簡瞳回來了。」
眾人一聽,不由得都停下來,簡瞳這名字,有點不咬人膈應人。
「她這是沒事兒了,還跑回來了,中國那麼大,去哪裡發展不好。」玉嬰也覺得晦氣。
「就是,還回來幹嘛!」朱主任也氣憤地說。
要說她跟宋家的關係,那是真的鐵,簡瞳還是她親戚呢,可是在宋家人的利益面前,那都不好使。
「她回來是投資還是建廠?」玉嬰問的是最實際的。
「玉嬰你真聰明,就知道她回不少不了折騰。她是回來建 廠的。」朱主任面帶難色,又加了一句,「又找了一個老頭子,說這個比上一個還有錢。」
上次簡瞳回來,跟馮家打成一片,最後沒落個好下場 ,想不到她會捲土重來。
「她男人姓胡?」宋玉橋突然明白了什麼。
「對。」
「那就沒跑了,我們申請了好久的一塊地皮,只是一直沒有交易,昨天通知我批不下來,讓台商買走了。」宋玉橋苦笑一下。
「什麼?我們看好的廠子,被她撬走了?」玉嬰震驚地問。
「是。」宋玉橋自知理虧,把頭低下來。
玉嬰的心裡翻江倒海,已經快控制不住洪荒 之力了。
簡瞳的行動能力越發的強悍了。看來回來的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其實以簡瞳的智商,還是可以做對手的。至於馮家,都是拖後腿的,沒有他們,簡瞳的能力不容小窺。
當年簡瞳跟馮家聯合,是因為她能力弱,現在有了靠山,只怕要全力對付宋家了。
玉嬰對這個女人還是有些了解的,她是典型的天蠍女,被宋玉橋拒絕後,已經把復仇作為一生的目標了。
玉嬰氣的還不是這個,她就不明白,宋玉橋是怎麼想的,把到嘴的肥肉拱手讓人?
宋玉橋看出來玉嬰滿臉的不快,隨她走出門去。
「哥,這件事我早就說了,你怎麼一直沒辦?」玉嬰已經有點壓不住火了,口氣也很硬。
「你一直調款去申城,我這邊資金周轉不過來,所以……」
「當初我說了,錢不夠就貸款,現在國家扶持個人企業,有專項的免息貸款,你為什麼不去辦?」
「我是想這兩個月是旺季,產值高,挺一下就有錢了。為啥非得出去借債呢?」宋玉橋的理由 還挺充份。
「哥!你糊塗啊。原來我們家做生意能拿先機,是因為大家都迷糊,眼界窄,現在不一樣了,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你這樣拖拖拉拉的,會把企業給拖垮,把好機會拱手讓人!」玉嬰真是痛心疾首。
她也後悔自己太信任宋玉橋了,這麼大事為什麼自己不一直盯緊點。
「不就一個廠子嗎,再找地兒就行了。」宋玉橋被玉嬰鼻子不是鼻子,臉不臉損一頓,面子也有點掛不住了,悶頭往樓上去。
「玉嬰,你別生氣,這事兒是他的不對,回頭我勸勸他。」秋月走出來,眉宇間滿是憂慮,原來她都聽到了。
「大嫂,你別跟著上火。」玉嬰又擔心她了。
「玉嬰,你太小瞧我了,我是誰?你哥讀書還是少,眼界窄,有些事想不到,所以你才格外辛苦,你別著急。」秋月反來安慰玉嬰。
宋玉橋說得話挺滿,再找個廠址就是小菜一碟。
可沒想到,麻煩很快就來了。樣品發出去後,反響非常好,南邊的訂單紛至踏來。
宋家的工廠連軸轉,也有點供不應求。
現在宋家已有兩個加工廠,最早的主廠已經擴建過一次,後來買下的土地都已經蓋了新廠房,早就投入使用了。
九十年代是基建熱,到處都在拆,都在蓋,熱火朝天。尤其是居民樓的需求最大,所以地皮相對就緊張了。
簡瞳搶走的地,宋玉橋已經做了三個月的工作,本以為手拿把掐的,所以一直沒急著辦交割,不想橫生枝節,一時之間弄到一塊合適的地方,就有難度了。
本來東北因為氣侯的原因,施工的時間就短,如果一時弄不到地皮,到時天寒地凍,就錯過了一年,這損失可是大了去。
宋玉橋只能硬著頭皮找玉嬰商量對策,玉嬰早就有在申城建個廠的念頭,現在正好說服宋玉橋。
其實早在她從申城回來時,就提出過在申城辦廠的事,宋玉橋持的是反對意見。
本來向申城大量調款,宋玉橋就有些不舒服,現在又要建廠,投資有點大。
宋玉橋是保守型,這些年賺的錢不少,可是他一直信不著貸款,所以宋家從來不貸款,也從不外借,就是憑自己的資金流動來經營。
當地的銀行一直想分宋家這塊蛋糕,無奈誰都啃不動,所以都很無奈。
玉嬰對宋玉橋的固執也是無奈,她知道貸款是早晚必經之路,企業發展這是少不了的,借力打力,宋玉橋的一套早過時了。
可是宋玉橋有自己的理論,我手裡有錢,也夠用,為什麼要出去借?還要還利息,那是不是傻?
八十年代末,國家為了鼓勵個人創業,準備了170億貸款,可是因為老百姓的理念問題,導致最終才放出去40億。
不是說宋玉橋腦筋死,太保守,是那個年代的普遍現象。
但是這次玉嬰把難題擺出來,錢明顯緊張。
如果在申城投廠,就要再調一大筆錢過去。這邊還要進原料,給工人開資,外面還有欠的貨款,再加上如果這邊有了新廠址,還要投資進去,錢怎麼算都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