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以北,羌胡之地,北宮伯玉正高高興興帶著韓遂賜予本族的禦寒物品行進本族之中,與廣大羌胡族人分發著物品。
就在這時,在這羌胡之地的邊疆之上,公孫瓚卻是率領著那支鐵血騎兵對這些羌胡人士展開了廝殺。
皚皚白雪上,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從上匆匆掠過,通體雪白的白馬義從與純黑打造的狼牙黑騎有著色彩鮮明的對比之感。
最鄰近漢家邊疆的一處羌人部落之中,羌民們並沒有因為地處邊疆而有所防範,因為此時他們還都以為,涼州尚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並且經過前段時日的那場大雪過後,更是斷絕了他們與外界消息的傳遞。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根本想像不到,漢人有膽會前來進犯。漢人軟弱,便是他們的囂張所在,不過,漢人當真如他們所想的那般軟弱不堪嗎,當然不是,如今,異族殺神公孫瓚便前來討債了。
部落之中的羌民們還在相互言談打趣,思索著今晚該吃些什麼,明天天氣寒冷,是否該增加些衣物,部落之中的存糧還夠支持多久,是否需要去向旁邊的部落求援等等日常瑣事。
孩童們也三兩成群地在部落之中嬉戲玩耍,忽然其中有著一個相對年少孩童,彎腰去撿拾地掉落在地上的物品。正彎下腰之時,忽然看見掉落在地上的那件物品在隱隱發顫,並漸漸抖動了起來。
孩童尚且不知其意,還在若有所思的觀察那件地上的物品,慢慢地,竟是連自己也跟隨著那件物品顫動了起來,並還在悠然自樂,以為找到了好玩的事情。
可他卻是不知,這輕微的震動,乃是那公孫瓚所率領的騎兵部隊所傳來。雖然地面上有著一層厚重的積雪,可這卻也並不影響公孫瓚麾下將士們前進衝鋒的速度。
趙雲張飛等人與公孫瓚行了許久方才終於看到一處羌人部落,心中怎會不喜,甚至都無需公孫瓚喝令,在公孫瓚大手一揮之後,那趙雲張飛等人便已然領著麾下部隊向前衝殺了過去。
看見有著騎兵部隊朝此洶湧衝殺,那些羌民們即便再不敢相信,可卻也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一時間,整個部落如同被火點著了一般,發出了陣陣驚呼聲。
婦女紛紛帶著孩童躲進房屋之中,而部落之中的衛隊成員,則是紛紛披甲上馬,組成陣仗前去對敵。部落之中其餘青壯,則自發組成第二衛隊,守護在居民房屋之前,各執尖銳物品在那站崗守衛。
不得不說,此間羌民們的反應速度與組織力量的確很是可圈可點,不過可惜,他們今天所面對的對手,卻是草原一霸公孫瓚。而他今天所帶來的,乃是那被涼州叛軍稱為黑白雙煞的白馬義從與狼牙黑騎。
「沖啊,給我殺!殺盡這些異族,揚我大漢軍威!」
剛一衝到此部落之前,張飛便迫不及待大喝了一聲。聽得張飛此喝,那些羌民們才更加確信,眼前這支部隊乃是漢人部隊。
可是這些漢人又怎會如此大膽,敢深入草原與自己征伐呢,不是說涼州都已經掌控在自己族人的手中了嗎,那麼這些漢人又是怎麼回事。
一時間,種種疑問湧上每個部落衛隊成員的心中,不過此刻的他們並沒有時間去解答這種種疑問,他們所能做的,便只有拿起手中武器,去盡力抵擋公孫瓚兵眾的進攻。
「噠噠噠~」
隨著趙雲張飛等人所率領部隊的鐵蹄聲響起,此間的戰鬥也是終於展開。
只見張飛揮舞丈八蛇矛縱馬一躍,連人帶馬便一起跳將起來,直衝入到羌兵的陣仗之中。
張飛落地之時,人馬合一的巨大重力直接坐落在下方羌兵的身上,當即便將那些羌兵壓倒一片,損傷慘重。
張飛縱馬落地之後,便將手中那杆丈八蛇矛揮舞起來,緊隨張飛之後,其之副將管亥也是縱馬沖入其中,舞起那杆大刀便霍霍向著兵眾們揮砍過去。
那些羌兵都以為漢人皆是軟弱之輩,如今見到張飛管亥這兩員猛將的雄姿之後,心中頓時對漢人有了新的改觀。
不過,此時的他們,卻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讓自己的思想再有改變了,他們只能帶著無限的悔恨與懊惱去到地下懺悔,因為此時,餘下將士們也紛紛衝上前來。
羌兵臨時所組的那看似堅不可摧的陣仗在張飛管亥兩人的帶頭衝鋒下,瞬間便被瓦解,並且整個衛隊全都陷入到了無限的恐慌與悲鳴之中,不過片刻,便已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張飛管亥率領部隊先將此件羌兵擊潰,趙雲則是領著餘下部隊,依仗白馬義從將士們的靈敏機動性,繞過此間部隊,去對那些守衛在房屋之外的羌族青壯們發起了進攻來。
連那經歷過操練的衛隊都不是這些騎兵對手,那些普通青壯又怎會是訓練有素戰績斐然的白馬義從們的對手。
同樣,潰敗只在一瞬之間,戰爭幾乎可以說是剛一展開,便已結束,此間部落之中,所有衛隊全被屠戮殆盡,不過公孫瓚卻軍紀嚴明,對於部落之中的婦女兒童,卻是絲毫未動。
甚至於那些後來投降的青壯們,公孫瓚也同樣饒其性命,在徹底鎮服了此部落羌民們的心之後,公孫瓚則是說道:「我泱泱大漢,不是爾等可以覬覦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在公孫瓚說出此言之時,那趙雲張飛以及管亥麴義等將,甚至就是連剛從軍不久的馬騰與龐德等人,也皆感覺有著一股熱血從胸膛之中猛烈翻滾,這種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充斥著他們每一個人,並在此之後感覺公孫瓚的形象愈發的壯大起來。
在留下滿地屍骨與悽慘哭聲之後,公孫瓚則又帶領著部隊揚長而去,向著下一處部落進發。
其勢要通過此一場戰役,將這廣大土地之上的羌族鎮服,只有如此,他們才能老實聽話,這就是公孫瓚與異族對戰多年以來所悟出的道理。